苗家致富女——記四川涼山州木裏縣西秋鄉日布佐村黨員帶頭人王發蓮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王發蓮進行酸菜風幹。

  “我隻認發蓮酸菜,別人的都沒她家的好吃。”“買(mai) 發蓮酸菜要提前預訂,不然有錢也買(mai) 不到!”

  在四川涼山州木裏縣西秋鄉(xiang) 日布佐村,提到發蓮酸菜,村民們(men) 個(ge) 個(ge) 豎起大拇指,而更讓村民佩服的,是酸菜製作者王發蓮。

  王發蓮今年36歲,是一名普通的苗家婦女,家中有年邁多病的婆婆和患有大病的小叔子。2014年之前,家裏土地拋荒嚴(yan) 重,又沒有養(yang) 殖牲畜,丈夫雖打著零工,但還有兩(liang) 個(ge) 孩子嗷嗷待哺,日子過得緊巴巴。王發蓮常倚在破舊的房門前,苦悶地想:這輩子就這樣了?

  轉機發生在2014年。這一年,王發蓮家被列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為(wei) 讓貧困戶早日摘窮帽,縣委縣政府在深入宣傳(chuan) 黨(dang) 的脫貧扶持政策同時,鼓勵貧困戶自主發展產(chan) 業(ye) ,並提供相應技術扶持。一直在謀出路的王發蓮看到了希望。

  2015年8月,西秋鄉(xiang) 倡導農(nong) 戶種植大蒜,並免費發放大蒜種子,提供技術指導。

  機會(hui) 難得,王發蓮主動說:“我家是建檔立卡戶,但我不能坐等黨(dang) 和政府來幫扶。我願意帶頭發展產(chan) 業(ye) ,示範種植2畝(mu) 大蒜。”

  雖有滿腔熱忱,但種大蒜,王發蓮心裏沒底:“我們(men) 村之前有種大蒜的,但由於(yu) 易生病蟲害、產(chan) 量低,所以大家都不敢種。”

  “一邊學,一邊種。”王發蓮十分珍惜這次機會(hui) ,她提起十二分小心,從(cong) 蒜種選擇、種植深度到澆水多少、肥料選擇,都精益求精,遇到技術問題悉心向農(nong) 技員請教。

  憑著強烈的脫貧念頭和勤勞的雙手,王發蓮種的大蒜當年喜獲豐(feng) 收,村黨(dang) 組織還幫她賣出了好價(jia) 錢,家裏的經濟狀況得到很大改善。

  “要是沒有黨(dang) 員幹部拉我一把,我還趴在窮光景裏起不來呢!”王發蓮感激地說:“我想向黨(dang) 組織靠攏,所以在2015年遞交了入黨(dang) 申請書(shu) 。”

  有了成功經驗,王發蓮的信心和幹勁兒(er) 更足了。2016年,她跟村“兩(liang) 委”簽訂了脫貧協議,又試著種植白芸豆、核桃、花椒等作物,養(yang) 殖牛、豬等牲畜。

  天有不測風雲(yun) 。丈夫項金友在修建房屋時,不小心從(cong) 屋頂摔下來,造成左肩胛骨破裂,右手肱骨斷裂。這對於(yu) 王發蓮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家中本來就缺勞動力,現在隻剩她一個(ge) ,既要照顧丈夫和孩子,又要忙著種植養(yang) 殖。

  “我不怕苦,也不怕累,就怕今年收入達不到退出標準,拖大家後腿。”好強的王發蓮說。

  王發蓮像重壓下的彈簧一樣,越走勁兒(er) 越足。她積極參加白芸豆種植技術培訓,購買(mai) 有關(guan) 書(shu) 籍,白天下地,晚上得空就自己學。在養(yang) 殖生豬碰到難題時,她特地向當時的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何林清求教,一年下來,生豬防疫、圈舍消毒、催肥等技術王發蓮都熟練掌握,她養(yang) 的生豬沒有一隻因疾病受損。

  一年到頭連軸轉,到了年底,王發蓮種的白芸豆、核桃、花椒,養(yang) 的生豬統統變了現,經濟收入遠超預期,全家成功脫貧,她也被黨(dang) 組織吸收為(wei) 預備黨(dang) 員。看著光景一天天好起來,王發蓮愈發堅定:“隻要肯幹,這日子一定能過好。”

  脫貧隻是第一步,過上富裕幸福的好日子才是王發蓮的奮鬥目標。

  2018年,王發蓮買(mai) 了市麵上售賣的酸菜後,發現沒有自家做得好吃。膽大又心細的她有了新想法:自己製作手工酸菜到縣裏銷售,打開全新致富渠道。

  王發蓮實誠,做酸菜用的是自家種的優(you) 質白菜和蘿卜,醃製過程也很講究。“要把握好煮製火候、醃製時間、晾曬和酸度控製,否則會(hui) 影響口感。”她說。

  因為(wei) 原料可信、味道好,王發蓮做的酸菜很受歡迎,名氣越來越大。第一年她就通過各種渠道賣了七八千斤。後來,她還通過手機直播平台宣傳(chuan) 自己做的酸菜,包郵出售,每年有近2萬(wan) 元的純收入。“發蓮酸菜”成了她的自創品牌。

  如今,幹啥成啥的王發蓮已是村裏的致富標杆,成為(wei) 涼山州“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2019年度感動涼山十大人物。村民遇到難題難事,都會(hui) 向她求助。

  隔壁鄰居何六軍(jun) 身體(ti) 殘疾,家中有兩(liang) 個(ge) 高齡老人需要照顧,無法外出務工,生活一直沒有起色。

  王發蓮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她以請何六軍(jun) 和他妻子幫忙製作酸菜為(wei) 由,從(cong) 前期種植到後期加工,將技術全部教給了他們(men) 。第二年,何六軍(jun) 一家也開始將酸菜作為(wei) 主業(ye) 來抓,小小1畝(mu) 地就帶來了1萬(wan) 餘(yu) 元的收入。何六軍(jun) 感激地說:“王發蓮不僅(jin) 酸菜做得好,人還紮實肯幫人!”

  鄉(xiang) 黨(dang) 委對王發蓮幫助貧困戶的做法給予鼓勵,主動幫她擴大品牌影響,希望她發揮黨(dang) 員模範帶頭作用,帶動周邊農(nong) 戶一起做酸菜、奔小康。

  王發蓮說:“我脫貧了,不能忘記窮親(qin) 戚,我要幫助更多人,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發布時間:2020年07月13日 11:04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