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決(jue) 勝全麵小康、決(jue) 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講好小康故事是媒體(ti) 的責任、記者的使命。6月11日,“走向我們(men) 的小康生活”主題采訪報道活動啟動。全國150多家媒體(ti) 近千名記者深入到黑龍江、江蘇、河南、湖南、廣東(dong) 、海南、四川、貴州、寧夏等地,走進社區、鄉(xiang) 村、企業(ye) 、校園和普通家庭,講述小康生活背後的拚搏和奮鬥,記錄民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大媒體(ti) 推出的係列報道,社會(hui) 反響強烈。
7月3日,《新聞聯播》的一條新聞聚焦了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星火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故事。負責采編的徐麗(li) 莉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社會(hui) 部記者,這次參加“走向我們(men) 的小康生活”主題報道,她選擇了星火村進行拍攝。
徐麗(li) 莉說:“星火村全村90%的人外出打工,留下來的人平均年齡超過70歲,還有2200多畝(mu) 水田,地快要撂荒了。這麽(me) 大的一個(ge) 群體(ti) ,平均年齡超過70歲,他們(men) 怎麽(me) 奔小康?我們(men) 就帶著這樣的疑問走進了這樣的村莊。”
帶著這些疑問,徐麗(li) 莉和同事們(men) 走進了星火村。星火村上世紀50年代通過發展集體(ti) 農(nong) 業(ye) 曾經一度輝煌,但後來隨著外出務工潮出現,村裏90%以上的村民都到外地打工,集體(ti) 經濟逐漸萎縮。2017年,村裏留下的44戶村民有22戶是貧困戶,家庭年收入不足3000元。在4天的采訪拍攝過程中,很多見聞都是記者意想不到的。
徐麗(li) 莉說:“我之前以為(wei) 幫扶更多,後來發現不管是村書(shu) 記,還是鄉(xiang) 書(shu) 記,還是縣裏麵、市裏麵的帶動下,老百姓自己也在自立更生,他們(men) 也在想著怎麽(me) 發揮自己的特長。比如說70多歲的老人,他能做什麽(me) 呢?他房前屋後就種下小菜園,沒事就到村裏的民族食品廠去打打工,比如做做泡菜,做做打糕。種小菜賣給誰呢?也賣給食品廠,醃蘿卜、醃白菜,還弄一些生態小菜賣給城裏人。這些70歲老人的身上也洋溢著對更好生活的向往。”
星火村脫貧分三步,第一步就是在2017年向縣裏申請光伏發電和秸稈發電扶貧項目,每個(ge) 貧困戶可以增收四千元;第二步就是成立民族食品加工廠,醃泡菜、做打糕,傳(chuan) 承朝鮮族手藝,還增加了收入。第三步則是把村裏7220畝(mu) 水田流轉,整體(ti) 交給合作社經營。合作社同時出資,利用朝鮮族文化元素開發旅遊,村民占股55%分紅。去年3月開工的“星火莊園一號民俗村寨”已建成33棟民宿、4000平米垂釣園,還有花苗培育和果蔬采摘項目。基礎設施建好了,但想發展光靠村上的老年人還是不行,還得有年輕人回來創業(ye) ,這也是采訪後徐麗(li) 莉會(hui) 想起的一件事,她希望有機會(hui) 再去星火村看看。
徐麗(li) 莉說:“星火村的崔書(shu) 記跟我說,截止到現在隻有一位回來創業(ye) 的。他說他有的時候要一天打六七十個(ge) 電話讓他們(men) 回來。但是最近他告訴我,已經有30個(ge) 人向他表態了要回來。這個(ge) 我還是挺想知道最後結果的。”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經濟部記者趙曙光在這次采訪中也有了很深的感悟。
趙曙光說:“特別打動我的一點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真真正正走到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心坎裏,而且也確確實實改變了他們(men) 的生活。我們(men) 的故事裏也講到,他們(men) 大概20多年前就已經蓋上了挺好看的磚瓦房,現在又蓋新的非常漂亮的小洋樓,而且還是小姑娘自己設計的,弄得挺漂亮。當時就覺得這句話真的給他們(men) 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生活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
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yu) 人民,記者們(men) 奔赴祖國四麵八方,走進百姓火熱生活, 聚焦 “人民眼中的小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中國之聲記者柴華來到了河南駐馬店的老舊小區,柴華說,在那裏她看到幸福寫(xie) 在了每一位居民的臉上。
柴華說:“那個(ge) 道路還是隻能過一輛車,仍然不是很寬的路。它是老舊小區,但所有地麵都是硬化好的,邊上都有牆畫,看上去非常幹淨。我采了一個(ge) 阿姨,她是舞蹈隊的領隊,她說這兩(liang) 年越來越感覺到,社區教她們(men) 跳舞、唱歌,自發地組織好了。那個(ge) 小區裏就那麽(me) 幾片空地,每天排好了時間表,所有退休的人比如說上午8點鍾舞蹈隊在這兒(er) 活動,中午12點健身隊或者是太極隊在這兒(er) 活動,她那個(ge) 精氣神很不一樣。”
這次“走向我們(men) 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采訪活動,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分9路,深入到黑龍江、江蘇、河南、湖南、廣東(dong) 、海南、四川、貴州、寧夏進行深入采訪,製作了一批鮮活的報道。
為(wei) 了做好這次主題報道,各媒體(ti) 都派出精兵強將深入挖掘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圍繞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好小康故事。
今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收官之年,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一個(ge) 民族都不能少。7月2日《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刊發了《烏(wu) 蘇裏船歌新唱》,講的就是少數民族赫哲族走向美好新生活的故事。
人民日報記者卞民德說:“大部分人對現在的生活狀態是非常滿意的,首先收入大幅提升;第二個(ge) 有充分的精神生活,赫哲族的伊瑪堪說唱文學現在發展很好,村民都自己去傳(chuan) 承這些東(dong) 西。他們(men) 生活無憂了之後,就有很大的精力來做這些事;再有就是生態環境的問題。”
卞民德說,其實赫哲人是吃過苦頭的,20多年前江水受到工業(ye) 汙染,再加上過度捕撈,漁業(ye) 受到衝(chong) 擊。而如今赫哲人的發展眼光徹底改變了,轉產(chan) 的赫哲人迎來了新生活。
就像卞民德文章裏寫(xie) 到的,從(cong) “盼溫飽”到“盼環保”,從(cong) “求生存”到“求生態”,生態環境在人民群眾(zhong) 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赫哲人家擦亮生態優(you) 勢,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臉上洋溢著“穩穩的幸福”。
新華社國內(nei) 部編輯王曙暉說:“到最前沿去,到火熱的生活裏麵去,很多的點都是之前報道過的,像十八洞村是一個(ge) 老典型,那麽(me) 怎麽(me) 挖出新鮮的東(dong) 西來,怎麽(me) 找到更新的新聞點就是要做的。後來我們(men) 在確定新華全媒頭條選題的時候,選擇了四世同堂話小康,是十八洞村四代人來談這個(ge) 小康,那就是有了曆史的縱深感,有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的感受。”
“走向我們(men) 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題報道活動開始以來,引起強烈社會(hui) 反響,在微博等新媒體(ti) 上也引起廣泛關(guan) 注,網友參與(yu) 話題討論積極性非常高。各個(ge) 新聞媒體(ti) 單位也都努力創新開展全媒體(ti) 傳(chuan) 播,努力做到接地氣、聚人氣、鼓士氣。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新媒體(ti) 中心記者黃羽麒說:“我覺得我們(men) 這次出去采訪其實也是踐行了習(xi) 總書(shu) 記所說的‘四力’。這個(ge) 主題拿到的時候我們(men) 就走出了辦公室,去深入現場,去了解當地人的生活,才能帶回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報道。這些報道通過百姓從(cong) 生活上的變化,住房、醫療、退休生活的各種變化來詮釋小康生活,我們(men) 通過一係列輕鬆、快節奏的短視頻,以及現在比較熱門的Vlog形式來呈現小康生活。這種節奏比較快,適合新媒體(ti) 的傳(chuan) 播,再配一些帶網感的文字,把百姓熱氣騰騰越過越紅火的日子表現出來。”
黃羽麒是一名90後年輕記者,這次去采訪的地點是寧夏紅寺堡,她用年輕人的表達方式講了寧夏老鄉(xiang) 的脫貧“三寶”——枸杞、黃花菜和葡萄。這篇微博發出,一天之後閱讀量達三百萬(wan) 。
這次“走向我們(men) 的小康生活”主題報道,全國150多家媒體(ti) 近千名記者參加。與(yu) 中央媒體(ti) 記者不同,很多省市區媒體(ti) 記者他們(men) 對當地的情況更了解,有些村鎮、社區曾經多次采訪報道過,他們(men) 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變化。
海南日報記者陳蔚林說:“采訪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ge) 在玫瑰穀上班的黃大姐,她是三亞(ya) 市吉陽區博後村的村民,她告訴我從(cong) 前因為(wei) 村裏很窮,姑娘們(men) 都想著嫁到村外麵去過好日子,但是現在外村的姑娘想嫁進來了。間隔幾年的兩(liang) 次采訪,我都問過她的收入情況,兩(liang) 次她都沒有告訴我。第一次不告訴我是因為(wei) 收入太少了,她不好意思說;第二次是因為(wei) 她的收入增加了不想露富。這個(ge) 心理變化還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廣東(dong) 廣播電視台記者陳琨說:“這種變化可以說是用突飛猛進來形容的,比如連樟村兩(liang) 年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去考察的時候還是一個(ge) 貧困村,這兩(liang) 年來我前後去過三次,每一次去都給我新的驚喜。像路修好了,房子蓋高了,還建了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基地,還開設了連樟村的黨(dang) 校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學院,這一次去我發現村子裏連5G都用上了。還有一個(ge) 變化就是村子裏的人氣旺了、村子的環境更好了、村子裏來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從(cong) 城市重新回到家鄉(xiang) 的村民也越來越多。總書(shu) 記說小康不小康,關(guan) 鍵看老鄉(xiang) ,我想這種變化也是實實在在讓村民們(men) 感受到了幸福感和獲得感,讓他們(men) 也更願意為(wei) 建設家鄉(xiang) 出一份力。”
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yu) 人民。采訪中,記者俯下身、沉下心,深刻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勇敢。記者們(men) 用質樸的語言、生動的筆觸、溫暖的畫麵,記錄著中國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領導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偉(wei) 大壯舉(ju) 。記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反映的是脫貧攻堅取得的曆史性成就,是億(yi) 萬(wan) 人民共同邁進全麵小康的美好期盼。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偉(wei) 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拚出來、幹出來的。脫貧攻堅如此,全麵小康如此,在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道路上繼續前行仍是如此。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