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加永尼瑪(左)為(wei) 村民講解辦理相關(guan) 證明的程序及需要的材料。
未入昌都市卡若區通夏村便聽聞,昔日的“乞丐村”成了“萬(wan) 元村”。與(yu) 沿路的農(nong) 牧區大不同:寬闊的馬路兩(liang) 旁,小樓林立,硬化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有的人家剛買(mai) 了新車,一派新農(nong) 村勝景躍然眼前。
20年,讓通夏村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是村第一書(shu) 記加永尼瑪。他皮膚黝黑,身材魁梧,一臉高原紅,渾身透著剛毅質樸。聊起村裏好生活,就像收獲金秋的果實,這位不善言辭的康巴漢子憨憨地笑著。
卡若區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流域,被喻為(wei) “藏東(dong) 門戶”。藏語裏,“卡若”意為(wei) “逐漸收攏,如花開複合”,喻指所在地山形險要。高山大江阻隔,把物資和美好生活也阻斷了。
加永尼瑪是土生土長的通夏村人,小時候對村子的記憶就是“很多人出去要飯、隨地大小便、人畜混居、喝泉水、走泥路、吃青稞糊糊”。村民習(xi) 慣了靠天吃飯,過慣了窮日子。
難道通夏村的土地隻能衍生貧窮?加永尼瑪不信!1983年,年僅(jin) 18歲、頭腦靈活的加永尼瑪看準運輸業(ye) 商機,借錢買(mai) 了一台拖拉機往返雲(yun) 南、四川、青海等地跑運輸,成了通夏村第一個(ge) “萬(wan) 元戶”。
正值生意蒸蒸日上,1997年,剛過而立之年的加永尼瑪又做了一個(ge) 驚人的決(jue) 定:變賣伴他改變命運的卡車,關(guan) 閉經營紅火的百貨店,推掉一單單運輸生意,他要競選村支部書(shu) 記。
當時,村“兩(liang) 委”沒人幹,家人苦口婆心地勸,村裏情況複雜,當村支書(shu) 倒貼費力不說,還不討好;村民也說他傻,當村幹部一年少掙20多萬(wan) 。可加永尼瑪隻有一個(ge) 念頭,“自己富了,也想讓村裏鄉(xiang) 親(qin) 過上好日子。”
抱著這個(ge) 念頭,加永尼瑪一上任便著手發展村集體(ti) 經濟,憑著以前積累的“生意經”,再加上路子活,加永尼瑪組建的第一支農(nong) 民施工隊不斷壯大,現已發展成為(wei) 昌都市唯一具有二級建築資質的建築公司,每年帶動群眾(zhong) 增收130餘(yu) 萬(wan) 元。有了“底氣”,他不滿足於(yu) 出苦力,又帶著村民興(xing) 辦全自動磚瓦廠,引進高品質奶牛飼養(yang) 技術,搞畜種改良,利用地廣人稀的地理優(you) 勢,修建8個(ge) 倉(cang) 庫進行外包,打破“守著金飯碗找飯吃”的舊局麵。
如今,村集體(ti) 經濟年收入達200多萬(wan) 元,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借著新農(nong) 村建設政策扶持的東(dong) 風,道路越來越寬,屋子越建越好,村集體(ti) 經濟年底分紅每人有兩(liang) 萬(wan) 多元,柴米油鹽、煤氣灶、床墊等生活用品免費發放,真正實現了發展人人共享,2016年,通夏村實現整村脫貧。
鼓“口袋”的同時,加永尼瑪琢磨讓村民“腦袋”也富起來。
一進入村兩(liang) 委大院的文化活動室,三三兩(liang) 兩(liang) 的婦女正在翻閱奶牛養(yang) 殖技術的相關(guan) 書(shu) 籍,通夏村婦代會(hui) 主任洛鬆卓瑪告訴記者,自農(nong) 家書(shu) 屋建成後,吸引了不少村民前來閱讀學習(xi) ,尤其是婦女。
為(wei) 了豐(feng) 富村民文化生活,加永尼瑪組織村集體(ti) 經濟出資修建籃球場、休閑廣場和文化活動室,每逢節慶活動、藏曆新年,村幹部都精心策劃組織籃球比賽、拔河比賽、跳鍋莊舞等娛樂(le) 活動;以創建示範村為(wei) 切入點製定村規民約,提升村民素質水平;在每次召開的村民大會(hui) 上開展愛國主義(yi) 教育、道德品行教育,督促群眾(zhong) 主動批評與(yu) 自我批評;請專(zhuan) 家對村民進行泥工、瓦工、電工和拖拉機駕駛等專(zhuan) 業(ye) 技能培訓,幫助他們(men) 打開致富思路,增加就業(ye) 技能。
“在冬天的通夏村,你絕對不會(hui) 看見人們(men) 喝酒、無所事事的樣子,每個(ge) 人都鼓足了幹勁。”談到村民們(men) 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加永尼瑪分外自豪。
發展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的重要途徑。每天天不亮,通夏村達野中心完小門口總是有一個(ge) 人打著手電筒,等到孩子們(men) 都安全入校才離開,他就是加永尼瑪。“不能讓下一代再吃自己當年吃過的苦。”他說。
據駐村幹部卓瑪群措介紹,村集體(ti) 經濟每年捐助兩(liang) 三萬(wan) 元用於(yu) 小學校區建設,對貧困戶大學生每人發放教育助學獎勵9000元,其他學生分別發放3000元至9000元不等的教育助學獎勵金,報銷往返路費和在校期間學費。此外,加永尼瑪每年還自掏腰包,給考入大中專(zhuan) 院校的學生發放1萬(wan) 至2萬(wan) 元助學金。
提到加永尼瑪為(wei) 村裏做的貢獻,村副主任夏多不知道該說哪一件好,“通夏村的變化大家都看在眼裏,一草一木都是書(shu) 記帶著村民一點一點幹出來的。”
從(cong) 2006年開始,加永尼瑪著力開展荒山邊坡治理,設置護林員崗位,組織建檔立卡戶植樹造林。
“這是一份既能為(wei) 村子綠化作貢獻,又能拿到工資的工作。一年下來,我可以有7000元到8000元收入,我就想一直這樣幹下去。”護林員加永拉姆說。
近5年來,通夏村村集體(ti) 經濟共投入生態保護資金108.42萬(wan) 元,栽種樹木21261棵,造林麵積達1000餘(yu) 畝(mu) 。山變綠了,水變清了,加永尼瑪心中的“美麗(li) 鄉(xiang) 村”夢實現了第一步。
“下一步我們(men) 準備把通夏村打造成民俗村,先把村裏的房子全部改建為(wei) 藏式建築,再辦一個(ge) 哈達製造廠、藏式餐具廠……”加永尼瑪勾勒著未來的發展藍圖。
村裏經營小商品店的夏多次仁早早看準了商機,第一批申請將自家房改建為(wei) 藏式建築,辦起了藏家樂(le) 。“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可以掙500到600元,吃的、喝的都從(cong) 自家商店裏取,很方便。”夏多次仁說道。
新的變革也伴著新的阻礙。創建民俗村,要加寬道路,有15戶人家不同意,而且改建藏式建築也是不小的一筆開銷。加永尼瑪反複給村民做工作,講建設民俗村的好處,並以村集體(ti) 經濟做擔保拉來銀行貸款,有意願的群眾(zhong) 可根據自身需求申請30萬(wan) 、20萬(wan) 、15萬(wan) 、8萬(wan) 等不同檔次的貸款。
如今,通夏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心裏裝著群眾(zhong) 的加永尼瑪也當選了全國人大代表,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中國扶貧開發典型人物”“星火科技致富能人”等榮譽稱號。但他還是像20年前那個(ge) “想讓全村人過好日子”的小夥(huo) 子一樣,從(cong) 早到晚奔忙在為(wei) 群眾(zhong) 服務的路上……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