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和平鄉(xiang) 馬家灣村,幹淨的街道、整齊的房屋、熱鬧的廣場,昔日破舊的小村莊變成了如今的“小景區”,生活環境愈來愈好,這一切的變化都離不開駐村第一書(shu) 記張彥輝的真抓實幹。
張彥輝,中共黨(dang) 員,2003年從(cong) 武警部隊轉業(ye) ,現任青海省西寧市城管局執法監督局副局長。2018年4月,張彥輝主動請纓到湟源縣和平鄉(xiang) 馬家灣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帶領村“兩(liang) 委”班子,抓好村級組織建設、產(chan) 業(ye) 扶貧項目等工作,為(wei) 馬家灣村趟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幸福路。
支部建設從(cong) “嚴(yan) ”抓起
“扶貧不僅(jin) 要抓好產(chan) 業(ye) ,更要抓好村級黨(dang) 組織建設。”他是這麽(me) 說的,也是這麽(me) 做的。
馬家灣村有黨(dang) 員28名,50歲以上黨(dang) 員11名,初中以下學曆黨(dang) 員16名,外出務工黨(dang) 員10名,流動黨(dang) 員管理難度增大、黨(dang) 員學習(xi) 積極性不高、村“兩(liang) 委”班子與(yu) 黨(dang) 員之間談心談話效果不明顯。
針對年輕黨(dang) 員外出務工較多,教育管理難度增大的問題,張彥輝建立了馬家灣流動黨(dang) 員學習(xi) “紅旗群”,第一時間把黨(dang) 的最新政策文件發送到群裏,並利用空閑時間召開學習(xi) 視頻會(hui) ,鼓勵黨(dang) 員積極發言,對發言積極的黨(dang) 員發放一麵小紅旗,結合黨(dang) 員“先鋒指數”考評,年底對紅旗數多的黨(dang) 員進行表揚,對紅旗數少的進行談話教育,提高了流動黨(dang) 員學習(xi) 的積極性。村團支部書(shu) 記張生林說:“我經常在外打工,學習(xi) 不方便,張書(shu) 記創建了‘紅旗群’以後,我學到了很多好政策,對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截至目前,開展黨(dang) 員視頻學習(xi) 會(hui) 23次。
針對村“兩(liang) 委”班子成員與(yu) 黨(dang) 員之間交流不多的問題,張彥輝苦思冥想,建立了黨(dang) 員“3+1”談心談話製度,“3”即談話過程不能避重就輕、不能流於(yu) 形式、內(nei) 容不能浮誇,“1”即對談心談話效果實行跟蹤回訪。實行“3+1”談心談話製度以來,村“兩(liang) 委”班子與(yu) 黨(dang) 員的溝通越來越多了,黨(dang) 員團結幹事創業(ye) 的勁頭更足了。
“張書(shu) 記工作經驗豐(feng) 富,悉心指導我們(men) 開展‘三會(hui) 一課’,固定黨(dang) 日活動,在他的帶領下,黨(dang) 員的學習(xi) 積極性有了進一步提高,參與(yu) 村級工作的主動性也高了。”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邢平如是說。
百姓工作從(cong) “心”做起
2015年,村民馬琇在修建新房時,不慎從(cong) 三米多高的屋頂摔下,導致腰椎受傷(shang) 。馬家灣村“兩(liang) 委”先後協調聯係縣醫院、青海仁濟醫院和省醫院,雖經多次手術治療,終因傷(shang) 勢過重,導致馬琇下半身癱瘓,欠下了高額醫療費用。
張彥輝在入戶走訪時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為(wei) 馬琇捐助了電動輪椅,通過各種渠道幫助他尋醫問藥,聯係單位開展幫扶慰問活動,以實際行動給予幫扶,幫助他戰勝心中的恐懼,重拾生活信心。
“張書(shu) 記,我這病十幾年了,移植手術費用太高,隻能年年換血,家裏的錢全花光了,孩子又小,咋辦呀?”麵對患障礙性貧血重病的村民張成林,張彥輝心急如焚,下決(jue) 心一定要幫助張成林渡過難關(guan) 。張彥輝及時協調團縣委、縣民政局、縣紅十字會(hui) 等部門銜接大病救助相關(guan) 事宜,落實了2萬(wan) 元的救助金,解了燃眉之急。2018年7月,張彥輝主動聯係天津市某專(zhuan) 科醫院,給他協調安排住院,聯係主治大夫,並自掏腰包給張成林送去溫暖。在張彥輝的幫扶下,張成林的病得到了進一步的治療,張成林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說的好不如做的好。駐村的700多個(ge) 日日夜夜,張彥輝俯下身子實幹,用自己的行動幫助村民解決(jue) 操心事、難心事、煩心事,贏得了群眾(zhong) 稱讚。截至目前,張彥輝為(wei) 村民處理民生小事50餘(yu) 件,聯係雙幫單位為(wei) 貧困戶發放慰問金5萬(wan) 餘(yu) 元,為(wei) 全村42名兒(er) 童發放書(shu) 包文具130餘(yu) 套,一件件事凝聚著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初心和使命。
脫貧致富從(cong) “行”幹起
馬家灣村位於(yu) 和平鄉(xiang) 南部,距縣城15公裏,屬於(yu) 腦山地區,現有農(nong) 戶184戶62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2戶64人。脫貧工作任務繁重,張彥輝駐村以後,快速轉變工作角色,積極投身到脫貧攻堅工作中,抓產(chan) 業(ye) 、抓項目,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我是農(nong) 村出來的,能為(wei) 父老鄉(xiang) 親(qin) 辦實事,打心眼裏高興(xing) 。”他總是這樣說。
在今年2月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張彥輝衝(chong) 鋒在前,主動為(wei) 村裏聯係防疫物資,入戶走訪貧困群眾(zhong) ,查漏補缺扶貧資料,及時解決(jue) 群眾(zhong) 互助資金貸款、醫療費用報銷、慢性病救助等方麵的問題,贏得了群眾(zhong) 的點讚。
村民要致富必須有技術。貧困戶王祖龍有養(yang) 殖牲畜的技術,但缺資金缺場地,張彥輝得知情況後,第一時間協調市、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扶貧局等單位,幫助王祖龍解決(jue) 了300隻綿羊的牲畜棚問題和5萬(wan) 元的小額貸款問題。有了資金和場地,來了新問題,銷路怎麽(me) 辦?
張彥輝左思右想,與(yu) 周邊開辦農(nong) 家樂(le) 的農(nong) 戶簽訂收購協議,王祖龍的羊出欄後直接送到農(nong) 家樂(le) ,銷路的後顧之憂也解決(jue) 了。如今,脫貧的王祖龍信心十足,不僅(jin) 還上了欠款,養(yang) 殖規模也越來越大,昔日村裏的貧困戶變成了村裏的大能人,時不時地在村裏做一些養(yang) 殖技術培訓,帶動更多的群眾(zhong) 參與(yu) 進來,王祖龍成了村裏的“羊參謀”,在他的帶動下村裏不少人發起了“羊財”。
駐村兩(liang) 年多來,張彥輝帶領村民苦幹實幹,結合村裏實際,製定幫扶措施,利用東(dong) 西部協作資金125萬(wan) 元,入股小高陵紅色旅遊基地建設,2019年收益4.5萬(wan) 元;利用扶貧產(chan) 業(ye) 資金50萬(wan) ,入股北山7.2兆瓦光伏電站建設;積極幫助村內(nei) 6戶群眾(zhong) 落實互助資金貸款57萬(wan) 元,實施產(chan) 業(ye) 項目開發......一個(ge) 個(ge) 扶貧項目落地的背後,是張彥輝辛苦付出的結果。
扶貧工作幹得好不好,老百姓有很大的發言權。張彥輝是答卷人,村裏的老百姓是閱卷人。顯然,在這張扶貧試卷上,張彥輝已經取得了高分。“群眾(zhong) 對我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動力,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將一如既往竭盡所能帶領村民走上致富道路。”張彥輝堅定地說。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