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米瑪一麵不易,第一次聯係撲了空,隻能改期。一問,原來米瑪出去給村裏談“生意”去了,附近有工程建設,米瑪想讓他們(men) 用自己村裏的機械設備。
今年57歲的米瑪,是西藏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巴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這些年一直帶著村民“做生意”,在他領導下村集體(ti) 經濟相當紅火。2019年,依靠建材城、物流園區、景區等產(chan) 業(ye) ,巴吉村集體(ti) 收入1200餘(yu) 萬(wan) 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3.4萬(wan) 元,分紅最少的一家一年也能拿到10萬(wan) 元左右。
然而,米瑪更看重的卻不是數字的增長——“巴吉村地理條件好,脫貧早,如何建成幸福村,我一直在琢磨。”黨(dang) 齡25年的米瑪說,“要想辦法讓巴吉村每一個(ge) 人、每一代人的日子都更加紅火。”
2012年村裏分到一大筆拆遷補償(chang) 款,拿到一大筆錢,村民心裏都美滋滋的。“發錢隻是短期利益,可集體(ti) 經濟怎麽(me) 辦?如果有人喪(sang) 失勞動能力怎麽(me) 辦?”米瑪思前想後。
但是,發展集體(ti) 經濟需要資金,米瑪剛跟村民說了集資的想法,就遭到質疑——“這錢虧(kui) 了怎麽(me) 辦?”“出錢怎麽(me) 才公平?”“錢已經花了,現在拿不出啊。”那時候,大家在村裏見了米瑪都繞著走。
“如果不是黨(dang) 員幹部帶頭,這事兒(er) 恐怕就黃了。”米瑪感慨。米瑪召集村裏的黨(dang) 員幹部多次開會(hui) ,擺事實、講道理,“錢在手裏,花了就沒了。有了產(chan) 業(ye) ,才能持續造富。”“這錢存起來,一時錢包鼓了,但以後咱們(men) 村的兒(er) 孫怎麽(me) 辦?”米瑪言辭懇切,先是說服了村裏的黨(dang) 員,黨(dang) 員們(men) 再去自己家、鄰居家做工作,最終全村上下達成共識。
就這樣,村民集資的1500萬(wan) 元成為(wei) 巴吉村集體(ti) 產(chan) 業(ye) 的“啟動資金”,一座建材市場不久拔地而起。生意越來越好,村民見到了出資的“回頭錢”,更加信任米瑪。
“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會(hui) 發展、能致富。”這是米瑪這些年來的經驗之談。黨(dang) 的政策文件,米瑪一直認真學習(xi) ;各種會(hui) 議,他都積極參加,還結合巴吉村的實際情況一起思考。沒想到,還真讓他找到了致富門路。
2016年,米瑪作為(wei) 人大代表參加巴宜區人大會(hui) 議。在閱讀區政府工作報告時,米瑪敏銳捕捉到其中的機會(hui) ——“報告說,巴宜區要重點發展旅遊業(ye) ,需要整治環境,清理違章建築。我當時就想,如果巴吉村能‘搶先一步’,是不是能找到發展的新增長點?”
當時,林芝市區周圍亂(luan) 搭亂(luan) 建的主要是倉(cang) 庫,米瑪覺得,如果真的拆除違建,物流倉(cang) 庫的市場需求就會(hui) 蓬勃興(xing) 起。於(yu) 是,他萌生了建設物流園區的想法。
回到村裏,米瑪開會(hui) 一說,村民們(men) 全都支持,米瑪卻當頭潑下一盆冷水:“每個(ge) 村民出資有限製,有錢的不能多出,家裏窮的也要支持。”
村民不解:“募資難道不是越多越好?”“咱們(men) 發展集體(ti) 經濟,不光是為(wei) 了掙錢,更要讓全村人民都富裕。”米瑪說。
為(wei) 了幫助經濟條件不太好的村民入股,米瑪積極協調,幫助他們(men) 從(cong) 銀行貸款。最終,全村居民都按同樣出資額入股物流園項目。“作為(wei) 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謀劃村裏發展時必須注意公平,確保致富路上‘無人掉隊’。”米瑪說。
2019年7月,占地230餘(yu) 畝(mu) 的巴吉物流園區一期順利建成。走進新建成的園區,車輛往來穿梭,倉(cang) 庫裏堆滿了各類物資。園區不僅(jin) 為(wei) 林芝市發展提供了配套設施保障,也為(wei) 本地群眾(zhong) 增加了就業(ye) 機會(hui) 。巴吉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周皓說,“充分依托毗鄰林芝市區的優(you) 勢,米瑪為(wei) 巴吉村規劃的產(chan) 業(ye) 都是服務城市生活的,因此發展空間較大。”米瑪說,“組織把村裏發展的擔子壓在我肩上,幹不好,沒臉麵對老百姓!”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