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月銷售上百萬元,貧困戶家門口就業。重慶大橋社區——扶貧車間是怎樣建成的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興(xing) 辦扶貧車間目的是扶貧,要堅持扶貧性質,向困難群眾(zhong) 傾(qing) 斜,多招收困難群眾(zhong) 就業(ye) 。扶貧車間建好了,可以讓貧困戶在家門口打工,有一份穩定收入,從(cong) 而實現脫貧。建設過程中會(hui) 遇到什麽(me) 困難,如何解決(jue) ?讓我們(men) 一起走進重慶市涪陵區藺市鎮大橋社區,看看這裏的扶貧車間是怎樣建成的。

  6月25日一大早,重慶美心紅酒小鎮景區的扶貧集市就熱鬧起來。攤位上,粽子和新鮮蔬菜琳琅滿目。一個(ge) 巨大的粽子隆重登場,“這是我們(men) 扶貧車間8名工人花了4天製作的,送給大家免費品嚐!”車間工人們(men) 身著統一的工作服,為(wei) 遊客和居民切分粽子,將現場氣氛推向了高潮。

  登高遠眺,長江如練。以前,這裏是重慶市涪陵區藺市鎮大橋村,10多年來,隨著重慶美心集團紅酒小鎮旅遊產(chan) 業(ye) 項目的建設,村子變成了新型農(nong) 村社區。2018年,這裏建起了扶貧車間,當地貧困戶和困難群體(ti) 在家門口就業(ye) 更方便了。政府、企業(ye) 攜手,群眾(zhong) 參與(yu) ,以扶貧車間實施帶動,這裏的農(nong) 旅融合之路也越走越寬。

  自然資源為(wei) 依托

  增收平台建身邊

  藺市是涪陵重鎮,梨香溪在此匯入長江,雞公山森林覆蓋率達到50%。“山清水秀,空氣清新,風景美得很!”大橋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況小鳳說起當地的自然條件,很是自豪,但說到曾經麵臨(lin) 的窘境,也無奈歎氣,“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規模不大,效益不高,蔬菜靠農(nong) 民自己挑出去賣,也賣不上好價(jia) 。”

  在這種情況下,大橋村的村民紛紛外出打工。“最多的時候,全村近2300人中有1100餘(yu) 人在外務工,”況小鳳說,剩下的都是“幹不動”和“走不出”的,“雖然脫貧人數在逐漸增加,但沒企業(ye) 沒項目,穩固脫貧成果壓力挺大。”

  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藺市鎮黨(dang) 委政府。“全鎮86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中大多數已經脫貧,但要防止返貧,就必須靠就業(ye) 帶動。”鎮黨(dang) 委書(shu) 記何偉(wei) 說。隨著美心集團紅酒小鎮旅遊產(chan) 業(ye) 項目在大橋村啟動,景區人氣起來了。對於(yu) 貧困戶和困難群眾(zhong) ,能否有個(ge) 平台讓他們(men) 在家門口“幹得動”,實現就業(ye) 增收?

  “景區本身雖然也解決(jue) 了一些村民就業(ye) ,但還不夠,一是對貧困戶和困難群體(ti) 的傾(qing) 斜力度不夠,二是對當地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銷售拉動不夠,”重慶美心集團相關(guan) 負責人說,為(wei) 了助力脫貧攻堅,集團決(jue) 定在景區內(nei) 打造一個(ge) 扶貧車間。

  2018年7月,“紅酒小鎮就業(ye) 扶貧車間”正式掛牌,優(you) 先為(wei) 貧困戶和困難群眾(zhong) 提供就業(ye) 崗位。大橋社區貧困戶李君說,“我左腿受傷(shang) 致殘,幹不得重活,妻子要照顧我也不能外出,娃娃還在讀書(shu) ,”因收入無門,有段時間他幾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氣,“家門口有了扶貧車間,我們(men) 兩(liang) 口子第一個(ge) 報名。”

  作為(wei) 扶貧車間的“配套”,扶貧集市也同時開張了。“家裏種了幾畝(mu) 蔬菜,以前要挑到鎮上去賣,一來一回費用高,年紀大了又跑不動。”71歲的貧困戶吳昌林跟老伴商量,就近在扶貧集市賣菜,“反正就在家門口,行不行咱試試!”

  食品生產(chan) 曆波折

  政府支持渡難關(guan)

  紅酒小鎮的扶貧車間目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20多米的空間高度,15000平方米的總麵積,采用既是工廠又是賣場的模式,購物車可以從(cong) 頭推到尾……這個(ge) 如今月銷售收入上百萬(wan) 元的“前店後廠”經營實體(ti) ,發展之路卻是經曆了不少挫折坎坷。

  48歲的張恒,以前是紅酒小鎮景區遊樂(le) 設備的主管,扶貧車間成立後,他被選為(wei) 車間負責人。扶貧車間要生產(chan) 特色食品,這對於(yu) 之前從(cong) 未涉足食品行業(ye) 的美心集團來說,並非易事。帶著8個(ge) 人,張恒開始組織試生產(chan) 。

  不料想,還沒入門,就先“摔了一跤”。“從(cong) 本地原材料和市場考慮,我們(men) 最初選了麵條、榨菜和豆幹三個(ge) 品種,但樣樣不成功。”張恒說,看到第一批生產(chan) 線上下來的麵條,他們(men) 都傻了眼:還沒等裝袋,隨便一搖晃,麵條便斷成一截一截的。

  一次不行,就再做!還不行,就反複改、反複做!上網學習(xi) 、線下找能人,更改原料配比、改進揉麵技術,自己試吃產(chan) 品、找專(zhuan) 業(ye) 測評……張恒帶著團隊苦幹,經常工作到早上5點才下班。

  李君就是團隊的一員,他說,剛到車間時完全不會(hui) 做,車間采用集體(ti) 培訓、老帶新等辦法,把大家都教會(hui) 。“對我們(men) 貧困殘疾工人更是格外照顧”,李君說,他的腿不能久站,車間就安排他坐著幹活,如今他已經成為(wei) 一名熟練的麵條工。

  “最初的半年確實很難,產(chan) 品不過關(guan) ,設備沒完全到位,工人也不好招。”張恒說,是集團的信任和當地政府的支持讓他們(men) 走出了低穀。起初一些居民認為(wei) 車間“沒啥搞頭”,社區幹部就幫著做工作,鼓勵貧困戶樹立信心來車間就業(ye) ;藺市鎮政府除了及時對扶貧車間發放補貼,還經常主動上門,“幫我們(men) 跑手續,解決(jue) 困難,還幫我們(men) 嚴(yan) 把食品安全關(guan) 。”張恒舉(ju) 例,因為(wei) 沒有食品生產(chan) 經驗,起初車間的排水地漏縫隙較寬,鎮裏市場監督所的人員在走訪中發現,建議立即加密,“這樣老鼠就鑽不進來了。”

  美心集團持續增加對扶貧車間的硬件投入,已投入近900萬(wan) 元。隨著幾條食品生產(chan) 線的啟用,產(chan) 品終於(yu) 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最初“砸招牌”的麵條,現在變成了“金招牌”,最初隻有1個(ge) 品種,日銷售額才幾十元,如今有6個(ge) 品種,日銷售上萬(wan) 元。“我們(men) 的價(jia) 格比市場價(jia) 低了將近一半,物美價(jia) 廉是我們(men) 的優(you) 勢。”張恒說,目前車間生產(chan) 的食品已達70多種,榨菜醬油、自製紅酒等特色產(chan) 品更是受到青睞。

  購銷兩(liang) 旺口碑好

  老鄉(xiang) 飯碗端得牢

  走進美心紅酒小鎮景區,一條大標語令人印象深刻:“不許騙人”。“咱扶貧車間做的是食品,要講誠信,不摻假。”張恒說,車間開張兩(liang) 年來,很多原則一直在堅持:“一元大饅頭”不縮水不漲價(jia) ,所有食品不加防腐劑,車間的公平秤始終擺放在最顯眼的地方…… “扶貧車間有政策支持,但更要靠自身產(chan) 品贏得市場,在這方麵,政府既要服務也要監管,”何偉(wei) 介紹,扶貧集市剛起步時,為(wei) 了聚人氣,提出“貧困戶及農(nong) 戶擺攤的農(nong) 產(chan) 品,賣不完的由企業(ye) 餐廳收購”。至今,這個(ge) 承諾一直有效。吳昌林老兩(liang) 口把種的辣椒、茄子、絲(si) 瓜等蔬菜都拿到扶貧集市賣,“不走遠路,有棚子遮雨,還不用往回背,一天下來能掙兩(liang) 三百塊。”老人笑著說。

  產(chan) 品火了,口碑好了,扶貧車間的吸引力和輻射力日漸增強。工人越來越多了,不僅(jin) 有本地的,也有外村外鎮的,不少在城裏務工的村民也回來了。

  “周末和節假日特別忙,有時要到晚上9點才下班,但忙得高興(xing) 。”在扶貧車間的“現做糕點區”,45歲的蔣勝瓊正忙著為(wei) 點心裝袋,車間另一端,丈夫李君在“麵條加工區”工作。

  前幾年靠她一個(ge) 人2000元月收入獨撐一個(ge) 家,現在夫妻倆(lia) 都上班,每月6000多元收入進賬,蔣勝瓊感覺“像在做夢”。走路5分鍾到家,加班有補貼,公司還給買(mai) 五險一金,日子好起來了。

  貧困戶李曉紅才來上班不久,她來自大橋社區的鄰村。“你瞧,這是我們(men) 剛做好的榨菜。”李曉紅嘴角上揚,展示著車間的產(chan) 品。丈夫三年前生病臥床,當時她在外地打工,又要掙錢,又放不下丈夫和兒(er) 子,經常自己偷偷哭。“現在好了,有了扶貧車間,在這裏上班讓我兩(liang) 頭都能顧上,”她說,雖沒有在外地打工掙得多,但是離家近、生活成本低,對她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目前,紅酒小鎮就業(ye) 扶貧車間已有58名工人,其中有17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殘疾人。到了晚上,扶貧車間微信群熱鬧起來了。打開電子表格,每個(ge) 人當天的績效數據清晰可見,“幹得多,掙得多,工作穩定有奔頭,大家都很珍惜。”李曉紅說。

  張恒說,目前扶貧車間的每天銷售額能夠達到3萬(wan) 餘(yu) 元,旺季可以達到5.5萬(wan) 元。而車間務工的貧困戶和村民,月均收入達到了3500元左右。

  寬敞的車間,這一邊購銷兩(liang) 旺,那一邊設備不斷進場。“做酒的工人已經開始招錄,紅酒生產(chan) 線預計很快可以投用。”張恒介紹,集團已經在車間背後的山上種下了幾百畝(mu) 葡萄,一條索道將連通車間與(yu) 基地。

  在藺市鎮的規劃中,未來車間周邊還會(hui) 發展柑橘、竹筍等產(chan) 業(ye) ,精品民宿和慢行綠道也呼之欲出。“扶貧車間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產(chan) 業(ye) 發展促進扶貧車間升級,讓農(nong) 旅融合走向良性循環。”何偉(wei) 說。

發布時間:2020年07月02日 06:54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