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黨(dang) 啊!親(qin) 愛的媽媽》……走進雲(yun) 南福貢縣鹿馬登鄉(xiang) 阿路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熟悉的曲調伴著用傈僳語演唱的歌詞,悅耳動聽。
循聲來到福貢群發民族服飾加工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一位皮膚黝黑的漢子正帶著前來培訓學習(xi) 的村民放聲高歌。
身殘誌堅,帶領村民艱苦創業(ye)
他就是合作社領頭人此路恒(上圖,資料照片)。一說起這個(ge) 傈僳族漢子,村民們(men) 紛紛豎起大拇指,親(qin) 切地叫他“阿此老板”。幼時因病落下殘疾,拄著單拐的他,硬是憑著毅力與(yu) 努力,帶著村民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
險峻壯美的怒江大峽穀,是此路恒出生的地方。這裏的村子依山而建。因為(wei) 貧困,此路恒初中便輟了學。由於(yu) 殘疾,行動不便,一開始隻能在家裏從(cong) 事簡單的手工製作,但頭腦靈活的他一直沒有放棄琢磨發家致富的門路。
靠著承包建築,此路恒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僅(jin) 兩(liang) 年後,此路恒放棄了當時來錢快的建築行業(ye) 。“自己富不算富,我要帶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幹!”
帶領村民搞新產(chan) 業(ye) ,首先要掌握種植技術。此路恒報名參加縣裏的草果種植等技術培訓,還每天熬夜看書(shu) 。盡管行動不便,但此路恒到處打聽草果種植發展得好的地方,想辦法去考察學習(xi) 。
掌握了種植技術的此路恒先在家裏試種草果、重樓。試種成功後,他更是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傳(chuan) 授給村民們(men) 。很快,在他的帶動下,福貢永發草果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成立了。此後,他帶著社員們(men) 種植了上千畝(mu) 的草果,給村民們(men) 帶來了不少收益。
挖掘文化優(you) 勢,組建民族服飾合作社
“如何讓村民們(men) 有自己的技能和產(chan) 業(ye) ?”此路恒一直掛在心上。赤恒底村是傳(chuan) 統的傈僳族村寨,家家都有紡線織布、服飾加工的手藝,他的妻子娜麗(li) 沙便是一把好手。此路恒覺察到了商機——手工織出來的麻布賣布匹利潤少,但成品卻能在市麵上賣到好價(jia) 。
於(yu) 是,此路恒和妻子開始購置縫紉機等機器設備,設計起民族服飾。每次新款一出,就受到追捧,產(chan) 品供不應求。
2013年,此路恒發動身邊會(hui) 紡織的村民,組建福貢群發民族服飾加工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經他發動,群眾(zhong) 自願合資了100多萬(wan) 元,購置加工生產(chan) 設備,組建專(zhuan) 門的生產(chan) 隊,改進了過去家庭作坊布料粗糙、產(chan) 品單一、服裝規格不統一的缺點。
合作社的產(chan) 品主要以傈僳族、怒族民族服飾為(wei) 主。根據客戶需求,此路恒還帶著大家不斷豐(feng) 富品種,設計新樣式。在眾(zhong) 人的努力下,當年合作社就實現了戶均收入2萬(wan) 元。
隨著生產(chan) 規模擴大,合作社的產(chan) 品有了品牌效應。為(wei) 了將民族服飾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合作社還申報了自己的商標品牌“紗蘭(lan) 顏”。現在,合作社每年的生產(chan) 能力達到了4萬(wan) 套,產(chan) 品除在怒江州本地銷售,還遠銷緬甸、新加坡、泰國、日本等地,年銷售收入370萬(wan) 元以上,帶動40多戶村民致富。
“我們(men) 這個(ge) 產(chan) 業(ye) 不僅(jin) 可以增收,還可以傳(chuan) 承民族傳(chuan) 統服飾文化。村民們(men) 幹活的時候,自信多了。”此路恒說。
教村民學技術,開通線上銷售平台
最近,此路恒更忙了。在福貢縣高黎貢山返鄉(xiang) 移民縫紉培訓班中,縫紉機“噠噠噠”響個(ge) 不停,他正在給幾十個(ge) 傈僳族和怒族的村民做技術培訓。
培訓生裏有20歲出頭的小姑娘,也有50多歲的傈僳族阿媽。“阿此老板教我們(men) 技術,不愁找不到工作。”年紀最小的姑娘昌欏祥說。
“一定要讓村民們(men) 學到一門手藝。”這些此路恒一手帶出來的學生們(men) 將在兩(liang) 個(ge) 月後正式出師。除了自家工廠,他們(men) 還會(hui) 去到怒江的各個(ge) 扶貧車間上班。
最近,此路恒正忙著打理線上銷售平台——中國民族服飾商城。“看得更遠些,想得更多些,才能發展得好。我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帶著村民一起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心願。”此路恒說,“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多,想為(wei) 村民做更多的事。”
依托豐(feng) 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此路恒邀請民族語教師教學傈僳文、非遺傳(chuan) 承人傳(chuan) 授技藝,組織開展土麻布工藝製作、民族樂(le) 器彈唱等非遺項目培訓,受到農(nong) 戶們(men) 的歡迎。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生活好了,臉上笑容也多了。”此路恒帶著合作社社員組建合唱團,用民族語言歌唱幸福生活,“隻要努力幹,我們(men) 的好日子還在後頭呢。”此路恒說。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