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達:搬遷點裏的“孫悟空”

西藏拉薩市城關區委組織部 劉團飛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西藏拉薩市城關(guan) 區恩惠苑社區居住著藏、漢、回等民族的765戶3280名易地搬遷群眾(zhong) 。2017年12月,旦達被組織選派到新成立的易地搬遷安置小區——恩惠苑社區,擔任第一書(shu) 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帶著組織的重托、脫貧的使命、人民的期盼,旦達訪民情、提民智、增民富,以實際行動踐行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初心和使命,用心用情用力帶領社區群眾(zhong) 脫貧致富、共奔小康。

  “他不是孫悟空,但為(wei) 了群眾(zhong) 苦練72變”;他沒有“金剛鑽”,卻攬下了一件件棘手的“瓷器活”;他不是繡娘,卻用繡花般的功夫繡出了群眾(zhong) 的小康路。”恩惠苑社區易地搬遷群眾(zhong) 對旦達這樣評價(jia) 道。

  “老百姓響應國家的號召,背井離鄉(xiang) 來到這個(ge) 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新的生活很不容易,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是我們(men) 黨(dang) 和政府對易地搬遷群眾(zhong) 的莊嚴(yan) 承諾,讓‘異鄉(xiang) 土’成為(wei) ‘故鄉(xiang) 地’是我向組織立下的‘軍(jun) 令狀’,不獲全勝、決(jue) 不收兵。”旦達說。

社區小課堂 解決(jue) 大問題

  “書(shu) 記,我沒有上過學,老公也是個(ge) 文盲,孩子的作業(ye) 輔導不了,也沒有多餘(yu) 的錢請家教,可愁死我了。”社區居民拉姆說。

  “書(shu) 記,我在一家超市工作,周六、周日要上班孩子沒人管,老板說帶孩子上班就要被開除,我該怎麽(me) 辦?”三尺男兒(er) 旦增急得眼含熱淚。

  麵對搬遷群眾(zhong) 的現實需求,旦達第一時間召集社區班子成員,按照“辦公麵積最小化、服務功能最大化”的原則,將社區辦公室資源進一步整合優(you) 化,騰挪出一間大的辦公室,臨(lin) 時辦起了社區學校,當上了校長(講師)。

  旦達積極對接各類教育資源,滿足群眾(zhong) 多樣化需求,以“陽光教育”和“悠貝親(qin) 子”閱讀活動為(wei) 載體(ti) ,號召社區大學生擔任誌願者,截至目前,在周六日、寒暑假累計免費對社區150名兒(er) 童開展功課輔導5000餘(yu) 課時,有效解決(jue) 了孩子作業(ye) 沒人輔導、生活無人照料的現實難題。同時,以“居民夜校”為(wei) 陣地,開展“藏漢”基礎生活用語培訓5000餘(yu) 人次,積極對接第三方培訓機構簽訂“培訓就業(ye) 承諾書(shu) ”,培訓廚師、美發師、保安、保潔員等共350名。

心係老年人 噓寒又問暖

  “書(shu) 記,我們(men) 在入戶的時候,發現咱們(men) 有5位老人在午間一個(ge) 人獨居,要麽(me) 中午吃早上的剩飯,要麽(me) 就直接不吃飯,身體(ti) 看上去非常的虛弱,時間長了肯定要出問題。”社區工作人員慌張地對旦達說。

  “怎麽(me) 會(hui) 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這是我的失職啊!”旦達聽完工作人員的匯報後心痛地說。他立即到食堂,打包了盒飯送到老人們(men) 家中。“不就是加幾雙筷子的事嘛,這個(ge) 費用社區來承擔。”經過集體(ti) 研究,社區決(jue) 定在食堂設立“愛心餐桌”,為(wei) 5位老人預留專(zhuan) 門的吃飯位置,旦達還經常囑咐社區廚師根據老人的飲食特點做易消化的飯菜。

  “旦達書(shu) 記不僅(jin) 是社區的領路人,還是我們(men) 的保姆,更像我們(men) 的兒(er) 子,管我吃飯、定期組織我們(men) 去體(ti) 檢,還帶我們(men) 到智昭產(chan) 業(ye) 園散心。”社區老人拉巴動情地說道。

  為(wei) 有效防止搬遷群眾(zhong) 因病返貧,社區衛生站將每年的4次上門服務提升至6次,為(wei) 社區群眾(zhong) 開展免費醫療體(ti) 檢、健康谘詢服務活動。發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聯係卡,為(wei) 行動不便的群眾(zhong) 提供上門服務。同時,積極對接上級部門,開通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和“先診療後結算”通道,累計惠及群眾(zhong) 500餘(yu) 人次。

民事代辦員 上門紓民困

  走進恩惠苑社區,一張張“你點單,我接單”的便民海報張貼在社區各個(ge) 角落。“蔥1捆、雞蛋1提、糌粑1袋、酥油3斤……”恩惠苑社區第一書(shu) 記、民事代辦員旦達認真記錄居民物品代購清單。疫情防控期間,社區全麵啟動“黨(dang) 員聯絡代辦”活動,他每日為(wei) 居民代買(mai) 日用品,做著水電維修、老人陪護等看似微不足道卻關(guan) 係民生的工作。

  “隔離期間,代辦是我們(men) 的主要工作。群眾(zhong) 買(mai) 藥、買(mai) 菜、買(mai) 肉,隻要在微信群或電話裏說,我們(men) 就主動上門服務。上樓下樓、一天下來,朋友圈裏的步數榜上,我和社區的黨(dang) 員民事代辦員的步數總是排名前10名。”旦達說。

  近年來,針對易地搬遷群眾(zhong) 對城區行政審批、醫療報銷等手續不了解、流程不明白等實際問題,社區全麵推行“民事代辦”服務製度,12名社區黨(dang) 員民事代辦員幫助轄區群眾(zhong) 代辦民生事項300件(次),及時幫助群眾(zhong) 疏通排解生活中的堵點,全力做好易地搬遷“後半篇文章”,有效打通了脫貧攻堅的“最後一公裏”。

就業(ye) 有門路 產(chan) 業(ye) 送幫扶

  2月24日是藏曆鐵鼠新年,年前購買(mai) 德嘎(一種油炸麵食)是拉薩當地家家戶戶的傳(chuan) 統習(xi) 俗,但受疫情影響,以前製作德嘎的門店紛紛歇業(ye) ,往年幫助別人製作“德嘎”的技術工多吉也失業(ye) 了。

  “書(shu) 記,德嘎是咱們(men) 過年必備的食物,我去了很多地方,也托了朋友幫忙,可就是買(mai) 不到。”社區居民卓瑪說。

  旦達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便萌生了組織易地搬遷戶製作德嘎的想法。說幹就幹,旦達選定了兩(liang) 名製作德嘎的技術人員和22名普通工作人員,購買(mai) 了250袋麵粉、10桶清油,從(cong) 1月15日開始製作德嘎。

  “平均每天製作150件德嘎,年前共製作了5000多件。現在所有的德嘎都賣完了,兩(liang) 名技術人員每人工資可以達到7000元,其他普通工作人員每人約是3000元。組織集體(ti) 製作德嘎,既可以讓搬遷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業(ye) 增加收入,同時還最大限度減少了外出,符合疫情防控的要求。”旦達說。

  3月15日上午,拉薩市城關(guan) 區恩惠苑社區城林扶貧搬遷惠民綠化有限公司全麵啟動造林綠化工程項目。“大家再加把勁兒(er) 啊,爭(zheng) 取今天把這一塊地種完。”說完,旦達又抱起一捆沙棘苗向遠處走去,埋頭幹起來。

  “我們(men) 都是從(cong) 農(nong) 村搬遷過來的,一沒文化、二沒技術,現在社區發展集體(ti) 經濟,讓我們(men) 來工作,每天有120元的收入,一個(ge) 月算下來能有3000多元的工資,收入有保障、渾身都是勁。”正在種沙棘苗的平措說。

  為(wei)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解決(jue) 富餘(yu) 勞動力就業(ye) 問題、改善建檔立卡戶生活水平,旦達帶領社區成立了城林扶貧搬遷惠民綠化有限公司暨恩惠苑社區集體(ti) 經濟項目,此舉(ju) 不僅(jin) 增加了轄區綠化率、改善了生態環境,又通過造林綠化勞作增收,有效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

  “全麵建成小康的路上,一個(ge) 少數民族也不能少,一個(ge) 搬遷群眾(zhong) 也不能少,搬遷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的奮鬥目標。”旦達在他的工作日誌裏這樣寫(xie) 道。

發布時間:2020年06月28日 12:52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