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裏雜亂(luan) 無章,牆上布滿蜘蛛網,桌上全是灰,兩(liang) 台樣式老舊的電腦更顯得紮眼。58歲的村支書(shu) 頭發花白、一臉疲憊,帶著我走進村委會(hui) ,簡單地與(yu) 村幹部、幫扶幹部見了麵。
“我這算正式上任了?”2017年9月11日,當我驅車3小時,興(xing) 衝(chong) 衝(chong) 地來到深度貧困地區紫雲(yun) 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板當鎮洛麥村,目睹村委會(hui) 現狀、見完村裏的幹部,心裏除了震驚,還有失落和彷徨。那夜,我徹底失眠了:“工作,該怎麽(me) 幹?從(cong) 哪開始?”
萬(wan) 事開頭難,難在不了解。接下來一周,我把工作重心放在“問”上,問村支書(shu) 、村主任,挨家挨戶進門求教,哪怕路上遇到老人孩子,都要聊上幾句,了解村情。洛麥是省級貧困村,地理位置偏,土地瘠薄,基礎設施落後,中青年都出去務工,老人務農(nong) ,是典型的後進村。一位老村幹告訴我:“這幾年村裏發展產(chan) 業(ye) 沒一個(ge) 成過,我們(men) 對村幹部不信任,上麵呢,對村幹部也不放心。”
村幹部幹不成事的印象,烙在了村民心裏,這是“病根”。要想扭轉村民看法,讓村幹部有幹勁,讓上級有信心,看來,發展出一個(ge) 產(chan) 業(ye) ,把它幹成,是個(ge) 好辦法。
這麽(me) 多年村裏搞不成產(chan) 業(ye) ,說明幹產(chan) 業(ye)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始終堅信,沒有幹不成的事:第一要統一思想,第二要有青年人才,第三找到好項目。接下來兩(liang) 個(ge) 月時間,我通過電話和實地走訪,先後找了70多位在外經商和村裏的村民談思路、聊想法,講產(chan) 業(ye) 、談發展。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11月8日,洛麥種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成立,聚集起村裏的能人,搭建起產(chan) 業(ye) 發展平台。
當年11月中旬,恰逢貴州大力發展食用菌產(chan) 業(ye) ,板當鎮政府計劃在每個(ge) 村建20個(ge) 大棚,為(wei) 了爭(zheng) 取更多大棚建設指標,我十餘(yu) 次跑到鎮裏和相關(guan) 部門主動匯報,最終,鎮裏同意將160個(ge) 大棚香菇基地建在洛麥,但條件是必須“半個(ge) 月內(nei) 流轉土地100畝(mu) ”。為(wei) 了讓項目按時推進,白天,我領著大家選址、測量;晚上,到村民家中做工作,最多的一戶做了9次動員,那時心裏急啊。是不是真心為(wei) 百姓,通過這次,村民心裏還真是有杆秤。看見一個(ge) 外來幹部這麽(me) 拚,10天後,67戶人家就完成了100畝(mu) 土地流轉。
“0”的突破,不僅(jin) 翻開產(chan) 業(ye) 致富新篇,讓村幹部有了幹勁,上級也願意給我們(men) 項目了。接下來兩(liang) 年,我經爭(zheng) 取引進近億(yi) 元發展了兩(liang) 座光伏發電站。同時,我們(men) 建成了生物有機肥、青貯食料、菌棒加工廠為(wei) 一體(ti) 的板當鎮生態循環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把食用菌做大做強,讓2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ye) 。此外,流轉土地2000餘(yu) 畝(mu) 種植辣椒、佛手瓜、菌草,建成千頭規模養(yang) 豬示範基地,實現了戶戶有產(chan) 業(ye) 。
在一個(ge) 個(ge) 產(chan) 業(ye) 助推下,2018年洛麥村戶均增收3000元,貧困發生率從(cong) 18.86%下降到1.81%,成為(wei) 全鎮第一個(ge) 脫貧出列村,村黨(dang) 支部榮獲省“脫貧攻堅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
對於(yu) 脫貧攻堅而言,產(chan) 業(ye) 發展是硬道理,是產(chan) 業(ye) 讓我們(men) 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甩掉了後進村的形象,成為(wei) 百姓富、鄰裏和的美麗(li) 鄉(xiang) 村。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