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幫“薯都” 農民挺起了“腰杆”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現在種洋芋可不用犯愁了。”40多歲的胡國柱是內(nei) 蒙古自治區烏(wu) 蘭(lan) 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望愛村的種地大戶,說起種地,他滔滔不絕地講起了自己的種地經曆。

  6年前,胡國柱從(cong) 鄰近的旗縣來到望愛村,通過土地流轉租下600畝(mu) 旱田,種起了馬鈴薯。

  烏(wu) 蘭(lan) 察布市氣候冷涼、土地貧瘠,生態環境脆弱,糧食產(chan) 量低而不穩,深度貧困人口一度占內(nei) 蒙古的46.2%。而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卻成就了業(ye) 界公認的馬鈴薯產(chan) 業(ye) 黃金帶,目前,烏(wu) 蘭(lan) 察布市每年鮮薯總產(chan) 量約450萬(wan) 噸,被譽為(wei) “中國薯都”。

  6月中旬,記者一行從(cong) 北京出發,乘坐1個(ge) 多小時高鐵到達烏(wu) 蘭(lan) 察布市後,轉乘汽車前往望愛村。剛下國道,起伏的山丘上,漫山遍野的馬鈴薯嫩芽隨風搖曳,黑色滴灌管道四通八達。

  記者見到胡國柱時,皮膚黝黑的他正在地頭的簡易房前收拾大型農(nong) 用機械。

  “農(nong) 民種地原來沒什麽(me) 保障,豐(feng) 收了沒銷路,不豐(feng) 收沒產(chan) 量,咋種都是虧(kui) 。”胡國柱回憶當初、感慨萬(wan) 分,“如果沒有來自北京的幫扶,我怕是早就出去打工了。”

  近年來,隨著京蒙對口幫扶的不斷深入,如何讓貧困群眾(zhong) 穩定脫貧成為(wei) 來自北京對口幫扶幹部的首要工作。2016年,在北京掛職幹部的大力引薦下,來自北京的凱達恒業(ye) 農(nong) 業(ye) 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落戶烏(wu) 蘭(lan) 察布市京蒙合作產(chan) 業(ye) 園,圍繞馬鈴薯做起了文章。

  在園區內(nei) 的凱達公司,記者看到300多米長的生產(chan) 線上,智能化、自動化裝備琳琅滿目,一排排低溫油浴設備上還貼有各村的名字。

  北京市掛職幹部、察哈爾右翼前旗副旗長衛問童說,2019年北京市投入京蒙幫扶資金2960萬(wan) 元購買(mai) 油浴設備作為(wei) 30個(ge) 當地貧困村的資產(chan) 托管,每年分紅300多萬(wan) 元用於(yu) 貧困村集體(ti) 經濟。一手“扶”住了當地的龍頭企業(ye) ,一手“托”起了當地最困難的貧困戶。

  早在2013年,京蒙合作產(chan) 業(ye) 園就已獲批成立,目前已成為(wei) 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產(chan) 業(ye) 轉移示範園區,2019年工業(ye) 總產(chan) 值163億(yi) 元,共181家企業(ye) 落地生根。

  “從(cong) 首都來到‘薯都’,兩(liang) 地資源優(you) 勢實現互補。”內(nei) 蒙古薯都凱達公司副總經理王國平說,目前凱達一期薯條加工廠已投產(chan) 運營,去年收購馬鈴薯7萬(wan) 噸,截至去年底共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343人。

  從(cong) 前的“土蛋蛋”變成了如今的“金蛋蛋”。

  “現在手裏有了凱達的大訂單,舍得澆水、舍得除草、舍得花錢。”胡國柱說,今年他與(yu) 凱達公司簽訂一級種薯培育基地訂單,以每斤0.75元保護價(jia) 收購,公司還派技術人員下地指導。“播種、澆水、施肥全部上了機械,種地比以前精細多了。”

  望愛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孟鐸說,像胡國柱這樣的種植大戶,不僅(jin) 帶來了土地租金收益,更能促進貧困戶就業(ye) ,村民在本地打工每天能賺150元左右。

  “切洋芋塊一天100塊,今年光切洋芋塊就賺了3600塊。”村民段秀珍給記者算了她家的賬單。雖然脫貧了,但是65歲的段秀珍已經幹不了重體(ti) 力活。“原來窮得沒辦法、沒本事,才在家種地,如今在家種洋芋都發了財。”

  “產(chan) 業(ye) 幫扶重在因地製宜。”北京市掛職幹部、烏(wu) 蘭(lan) 察布市副市長鄭曉博說,產(chan) 業(ye) 扶貧一端連著市場、一端連著貧困戶,如何實現優(you) 勢互補、雙方共贏,關(guan) 鍵在於(yu) 讓引進來的企業(ye) 能落地、能發展、能帶動。

  2019年,烏(wu) 蘭(lan) 察布市曾經的8個(ge) 國家級貧困旗縣共引導35家北京企業(ye) 落地,落實投資額8.77億(yi) 元;雙方共建產(chan) 業(ye) 園區11個(ge) ,截至去年入園企業(ye) 184家,落實投資4.96億(yi) 元。

  有訂單、有勞力、有技術……有了全方位的保障後,今年胡國柱一口氣購入土豆播種機、收割機、拖拉機等6台新型農(nong) 用機械。“以前都是沒本事的人才留在村裏種地,現在咱種地都是‘挺著腰杆’種!”

發布時間:2020年06月22日 07:33 來源:新華社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