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嘎提”(辛苦了)拉近了“主人”和“親(qin) 戚”之間心的距離,一條哈達表達了“主人”對“親(qin) 戚”的祝福與(yu) 感激。每次到尕拉村,昂江都會(hui) 收到村民們(men) 的“嘎提”與(yu) 哈達。這背後,是昂江三年用心用情當好群眾(zhong) 貼心人的故事。作為(wei) 派駐到青海省玉樹市仲達鄉(xiang) 尕拉村的第一書(shu) 記,昂江從(cong) 任職的第一天開始,就從(cong) 心裏把自己當成尕拉村的一員,把自己融入其中,得到了群眾(zhong) 如同家人般的認可。
摸家底理思路是“必修課”
“都說第一書(shu) 記不好當”,經常要駐村,上要溝通協調、下要部署安排,“既是聯絡員、又是指導員”。昂江心裏明白,誰被識別為(wei) 貧困戶,誰就能享受政策實惠,識別無疑是開展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這個(ge) 問題解決(jue) 不好,失的不僅(jin) 是民心,更是引發矛盾的“導火索”。
為(wei) 確保精準,他幾乎天天駐村蹲點,手拿扶貧日誌,一戶一戶地走訪。“阿吾(老哥)你好啊,家裏牛有多少頭?今年的收入怎麽(me) 樣?生活上有什麽(me) 困難?對村‘兩(liang) 委’和扶貧工作隊有什麽(me) 期盼呢?”在上任之初的4個(ge) 月時間裏,昂江多次組織召開村“兩(liang) 委”和農(nong) 牧民代表會(hui) 議,了解尕拉村基本情況,最終核定尕拉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99戶583人。
在前期摸底的基礎上,昂江也準確掌握了尕拉村致貧的原因。昂江認為(wei) ,生產(chan) 生活條件惡劣是間接性的致貧原因,根本原因在於(yu) 村“兩(liang) 委”帶領農(nong) 牧民致富的能力和信心不足,村集體(ti) 經濟發展薄弱、田間道路不通、村民觀念落後,“爭(zheng) 貧、扮貧、炫貧、賴貧、均貧”現象較為(wei) 普遍。
針對這一根本問題,他同尕拉村“兩(liang) 委”班子成員共同研究,提出了“扶貧重在扶誌助業(ye) ,重點要抓好黨(dang) 建促脫貧、建設生態畜牧業(ye) 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和發展壯大村集體(ti) 經濟”的工作思路。同時針對貧困戶不同的致貧原因,研究製定了“結對認親(qin) 、物資幫扶、思想引領、技能培訓、勞務輸出、開荒種地、解決(jue) 化肥種籽、發展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等切實可行的脫貧計劃。
建強先鋒堡壘
幫錢幫物,不如建個(ge) 好支部。作為(wei) 一名有23年黨(dang) 齡、長期在基層工作的老黨(dang) 員,昂江深知基層黨(dang) 組織在農(nong) 牧區的重要性,為(wei) 此他將“抓黨(dang) 建強班子,推動基層組織建設”作為(wei) 自己開展扶貧工作的前提。
通過日常的走訪慰問,與(yu) 村“兩(liang) 委”幹部、老黨(dang) 員、牧民群眾(zhong) 廣泛深入交流談心,昂江清楚掌握了尕拉村“兩(liang) 委”基本情況。為(wei) 推動村支部建設規範化,他認真研究,幫助“兩(liang) 委”班子先後製定完善《學習(xi) 製度》《村規民約》等30餘(yu) 項規章製度,完善村社各類組織形象公示欄、精準脫貧工作流程圖、村民及貧困戶檔案等,推動了靠製度管人、管事機製的形成。
為(wei) 調動青年牧民、婦女的積極性,他指導村“兩(liang) 委”班子健全了民兵、婦女、共青團、矛盾調解等組織,使群眾(zhong) 有了歸屬感。
為(wei) 解決(jue) 支部凝聚力不強、黨(dang) 員黨(dang) 性意識不強等問題,他將政治理論學習(xi) 作為(wei) 法寶,結合“三聯四做”宣講活動、“兩(liang) 學一做”學習(xi) 教育,開展了“用心學習(xi) 黨(dang) 章,爭(zheng) 做合格黨(dang) 員”“保護生態環境,助推脫貧攻堅”等主題黨(dang) 日活動。並嚴(yan) 格按照“三會(hui) 一課”要求,定期組織召開支部組織生活會(hui) ,開展批評與(yu) 自我批評,教育引導廣大牧民黨(dang) 員堅定信念,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自覺抵製各種不良言行,使支部有了支部的樣,黨(dang) 員有了黨(dang) 員的樣。
群眾(zhong) 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
“昂書(shu) 記啊,我們(men) 的黨(dang) 員活動室,頂棚漏雨、牆皮脫落等現象非常嚴(yan) 重,開會(hui) 都不能正常開。”“阿吾(老哥),我家的牛犢這段時間好像生病了。”“書(shu) 記,我想去打工,但沒有手藝。”
聽著牧民們(men) 的訴求,昂江緊鎖眉頭。他深知要想贏得牧民群眾(zhong) 的信賴,必須把眼前的一個(ge) 個(ge) 困難解決(jue) ,必須為(wei) 村裏和群眾(zhong) 辦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
在昂江的協調下,原單位黨(dang) 支部積極支持,黨(dang) 支部40名黨(dang) 員幹部與(yu) 尕拉村199戶貧困戶結成對子。原單位黨(dang) 支部的9個(ge) 黨(dang) 小組每月上旬、下旬開展上門走訪慰問活動。從(cong) 2016年3月結對幫扶工作開展以來,他所在單位的黨(dang) 支部進村入戶超過70次,開展各類政策宣講活動60多次,為(wei) 貧困戶送去各類慰問物資價(jia) 值超過40餘(yu) 萬(wan) 元。
針對村裏存在的困難,昂江通過自己的單位爭(zheng) 取到資金10.8萬(wan) 元,維修了村黨(dang) 員活動室,完善了村醫室、村警室、精準扶貧辦公室、黨(dang) 員遠程教育室等,充實了黨(dang) 員活動室內(nei) 部功能,並爭(zheng) 取了項目,修建了村民活動廣場、籃球場等文化活動設施。
發展村集體(ti) 經濟才是長久之計
扶貧與(yu) 扶誌扶智一定要結合。一個(ge) 是智力的智,加強貧困戶技能培訓工作,迅速掌握各類生產(chan) 技能;一個(ge) 是誌氣的誌,大力加強宣傳(chuan) 、教育力度,摒棄“等、靠、要”的思想,樹立勤勞致富的誌氣。昂江決(jue) 定就要照著這個(ge) 路子來。
尕拉村自古就產(chan) 洋芋,出產(chan) 的脫毒洋芋個(ge) 頭小、澱粉含量適中,在煮食牛羊肉時,將洋芋同牛羊肉混煮,牛羊肉的味道可以充分滲透進洋芋,讓洋芋的味道更加美味可口,深受消費者喜愛。尕拉村也產(chan) 青稞,黑青稞製作的啤酒、黑青稞麵等在市場上銷量也不錯。昂江認為(wei) 這是很好的發展項目。
為(wei) 此,他將洋芋、黑青稞種植作為(wei) 村裏產(chan) 業(ye) 扶貧的突破口,積極引導農(nong) 牧民開墾撂荒地,爭(zheng) 取38.62萬(wan) 資金改善了農(nong) 田灌溉設施、修建了田間道路,徹底解決(jue) 了山上的田沒法種,山下的水沒法引的局麵。通過加大種植力度、土地流轉、免費發放種子、提供種植技術、銷售指導等措施,成功打通了“基地+牧戶+市場”的路子,洋芋、黑青稞種植產(chan) 業(ye) ,規模化發展有效增加了群眾(zhong) 收入。
據統計,2018年,尕拉村種植洋芋382畝(mu) ,平均畝(mu) 產(chan) 3000斤以上,總產(chan) 量120萬(wan) 斤,按市場價(jia) 1.8元/斤,產(chan) 值216萬(wan) 元;2018年收獲黑青稞1.3萬(wan) 斤,淨增收5.66萬(wan) 元。
洋芋和青稞為(wei) 村民增了收,當牧民們(men) 沉浸在喜悅當中時,昂江在深思,要想摘掉窮帽子,僅(jin) 僅(jin) 發展種植業(ye) 不行,必須要多措並舉(ju) ,分類施策。
對此,他多方對接協調,爭(zheng) 取到20萬(wan) 資金,建立了尕拉村牧業(ye) 合作社奶牛養(yang) 殖場;投入270萬(wan) 元產(chan) 業(ye) 扶持資金,購置商鋪182.9平方米並全部出租,租金給貧困群眾(zhong) 分紅。同時,積極爭(zheng) 取生態公益性崗位,讓貧困群眾(zhong) 端上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
當前,尕拉村貧困群眾(zhong) 通過種植收入、養(yang) 殖收入、蟲草、特產(chan) 收入等經營性收入,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低保補助、老齡補助、殘疾補助、計生補助、單親(qin) 家庭補助等轉移性收入,生態補償(chang) 、產(chan) 業(ye) 扶持資金、扶貧互助資金、技能培訓、義(yi) 務教育、醫療保障補助等其他補助,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7601.98元。
2017年底,尕拉村順利摘掉貧困的帽子。同年,昂江被評為(wei) 玉樹州優(you) 秀第一書(shu) 記。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