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易地扶貧搬遷見聞:搬出來的新生活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2018年新家搬到賀祥社區,周圍有老年人活動中心、禮堂、超市等,還有通往縣城的公交車,感覺過上了市民生活。”河北省魏縣沙口集鄉(xiang) 李家口村村民孫銀臣說。

  沙口集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楊利鋒說,曆史上由於(yu) 漳河改道,李家口村緊鄰河堤,往年汛期時村子多次被洪水破壞。為(wei) 此,當地政府決(jue) 定對村莊整體(ti) 搬遷。搬遷地采取社區、園區、景區“三區”同建的原則,通過設立粗布生產(chan) 、服裝加工等扶貧微工廠和高標準的蔬菜大棚等吸引貧困戶就業(ye) 。孫銀臣在附近打工每個(ge) 月可以有近2000元收入。

  魏縣供電公司總經理李毅說,李家口村等幾個(ge) 村莊以前由於(yu) 電力設施老化,刮風下雨時經常會(hui) 出現斷電情況,燒水、開空調、看電視也經常跳閘,現在通過在社區內(nei) 統一規劃線路,人們(men) 再也沒有這樣的煩惱了。

  據悉,為(wei) 把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成“民心工程”,魏縣在搬遷規劃、社區選址、戶型設計等工作起步時,讓群眾(zhong) 全程參與(yu) ,這些舉(ju) 措讓不少涉及搬遷的群眾(zhong) 暖心。

  “盡管今年旅遊收入不太好,但通過飼養(yang) 的10頭牛和今年初種植的特色土豆,生活還是有保障。”河北省淶源縣金家井鄉(xiang) 十八盤村村民崔小平說,2018年他告別了居住幾十年的土坯房,住上不再漏風漏雨的小樓房。

  崔小平以前的鄰居劉海林如今已經當上了小老板。劉海林說,能有這樣的生活真是做夢都想不到。她家有4口人,丈夫身體(ti) 有一定殘疾,兩(liang) 個(ge) 女兒(er) 在上學,幾畝(mu) 土地的收成曾是生活的主要來源。2018年搬到麵積100平方米的新居後,她把小院進行了裝飾,將家裏改造成農(nong) 家樂(le) ,依托村周圍的旅遊景點,2019年有了4萬(wan) 多元的收入。

  “已經有天津的回頭客跟我聯係了好幾次,打算暑期來這裏住上一個(ge) 多月。”劉海林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盡管生意不算好,但自己借此機會(hui) 對農(nong) 家樂(le) 進行了全新升級,將客房物品重新進行擺放梳理,更換了有獨特風格的床單被罩,還增加了不少菜品。

  淶源縣供電公司的梁建明是十八盤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崔小平說,在村第一書(shu) 記的帶領下,十八盤村前不久種植了鬆樹、國槐、五角楓等景觀樹1000餘(yu) 棵,種植格桑花8.2畝(mu) ,改善了村莊環境。現在幹完農(nong) 活回家洗個(ge) 澡,坐在客廳上再看會(hui) 兒(er) 電視,吃完晚飯還可以去附近小花園散散步,感覺像活在了電視劇裏。

發布時間:2020年06月19日 18:37 來源:新華社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