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走走總沒壞處,村裏的老人起得早,沒事兒(er) 打個(ge) 招呼,真要有事兒(er) 也能早點解決(jue)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河潭村,程維海便像往常一樣,在村裏四處走了起來。
2019年6月,程維海被選派到省級貧困村--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河潭鎮河潭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他,開始了田間地頭的駐村生涯,經過近一年的扶貧磨煉,現在他已成了村民們(men) 離不開的“好書(shu) 記”。
“有了人氣,脫貧才有動力”
為(wei) 盡快熟悉情況,程維海白天走村串戶,晚上學習(xi) 政策,通過大量走訪調研,程維海發現,河潭村一沒特色產(chan) 業(ye) ,二沒旅遊資源,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村裏平時缺乏人氣。
“沒人怎麽(me) 發展,有了人,脫貧才有動力,我得想辦法把人留住,對,招商、就業(ye) 留住人。”就這樣,程維海充分利用派出單位鷹潭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部門優(you) 勢,有針對性的把招商重點放在勞動密集型的食品加工企業(ye) ,在辦理許可、技術等方麵進行專(zhuan) 業(ye) 指導,招商更有底氣。兩(liang) 個(ge) 月內(nei) ,他先後考察食品加工企業(ye) 數十家,最終引進了一家年產(chan) 值1.5億(yi) 元、擁有13個(ge) 分廠的速凍食品企業(ye) 。該企業(ye) 擬在河潭村投資5000萬(wan) 元,建設一家集生產(chan) 速凍食品、紙箱印刷、竹簽再加工為(wei) 一體(ti) 的分廠。
企業(ye) 引來了,如何做好服務是關(guan) 鍵。通過與(yu) 食品廠總經理李津興(xing) 多次溝通,實地選址,最終通過“騰籠換鳥”方式,將廠房建在舊膠板廠,最大限度利用閑置資源。目前,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速凍食品廠已初見雛形。
“待廠房建好後,我們(men) 市場監督管理局還將提前介入,對生產(chan) 車間布局、功能間劃分、人員培訓、行政審批等方麵提供必要的支持,幫助企業(ye) 盡快投產(chan) ,解決(jue) 受疫情影響的就業(ye) 問題。”程維海邊看邊說道。據了解,該項目建成後,將提供就業(ye) 崗位600餘(yu) 個(ge) ,有效解決(jue) 周邊村民就業(ye) 難題。
“說了給你‘減工資’是為(wei) 你好吧!”
“程書(shu) 記,程書(shu) 記……”2020年5月22日上午10點左右,貧困戶吳天樣急切地喊著,正在辦公室與(yu) 李津興(xing) 溝通食品廠事宜的程維海笑著說,“怎麽(me) 了天樣,這麽(me) 急?”“程書(shu) 記,茶樹菇爆發了……”吳天樣笑著答道。原來,茶樹菇進入了豐(feng) 產(chan) 期。
“好事啊!天樣,說了給你‘減工資’是為(wei) 你好吧!”程維海同吳天樣開著玩笑說道。
“書(shu) 記,我怎麽(me) 越聽越糊塗了,‘減工資’怎麽(me) 還是為(wei) 他好呢?”李津興(xing) 一臉疑惑。
這事兒(er) ,還得從(cong) 去年說起。由於(yu) 技術不熟、品種不好、種植戶積極性不高等,茶樹菇產(chan) 量、銷量都不盡如人意,村集體(ti) 經濟受到影響,程維海看在眼裏,急在心裏。自去年11月份開始,從(cong) 選種、定員、到技術引進,程維海頻頻召開調度會(hui) ,親(qin) 自帶隊進行選種。同時,與(yu) 村“兩(liang) 委”班子商議決(jue) 定,采取“保底工資+產(chan) 量提成”的方式發放種植戶工資,減少基本工資,用產(chan) 量提成來激勵貧困戶種植積極性。“什麽(me) ,減工資?”消息一經傳(chuan) 出,貧困戶吳天樣極不理解。“老吳,這次茶樹菇選種之前你也嚐過,味道怎麽(me) 樣?你又有了種植經驗,產(chan) 量肯定會(hui) 高很多!再說,村裏可是用65萬(wan) 元的項目培養(yang) 你一個(ge) 人才,你去問問,哪有這好事?”程維海多次主動上門,耐心細致的做思想工作,最終得到吳天樣的理解。
豐(feng) 產(chan) 豐(feng) 收是好事,隨之而來的就是茶樹菇的銷售問題。於(yu) 是,程維海又“厚著臉皮”當起了推銷員,最終找到兩(liang) 個(ge) 配送中心、三個(ge) 菜市場、四個(ge) 單位食堂作為(wei) 鮮茶樹菇的銷售點,確保鮮菇銷量。“鮮菇利潤高點,我要盡量多銷售鮮菇。”程維海笑著說道。
截至5月20日,在少於(yu) 去年1萬(wan) 個(ge) 菌袋的基礎上,該村茶樹菇已完成去年全年產(chan) 量,進入豐(feng) 產(chan) 期後,產(chan) 量可達去年的三至五倍。
“書(shu) 記,我家真得靠你嘞!”
70多歲的貧困戶陳伏生老兩(liang) 口是村裏出了名的好人緣,因為(wei) 兒(er) 子精神上有殘疾,需要人照顧,一直沒法外出幹活,經濟十分困難。程維海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主動與(yu) 市扶貧辦、鎮政府溝通,幫助陳伏生一家爭(zheng) 取到給無人機灌農(nong) 藥水、茶樹菇分紅、清洗光伏板、保潔等一係列產(chan) 業(ye) 扶貧政策紅利,並通過私人關(guan) 係,幫老兩(liang) 口聯係到一些在家就能做的手工活,一個(ge) 月也有300元左右的額外收入。“書(shu) 記,我家真得靠你嘞!”這是老兩(liang) 口常掛嘴邊最淳樸的一句話。
貧困戶葛秀榮常年在外務工,家裏有兩(liang) 個(ge) 還在讀書(shu) 的小孩,過年才回家一趟。當程維海去她家走訪時,她一臉的惆悵,經過一番交談才了解到,受疫情影響,外地工作沒了,四處找也沒找到工作,家裏還欠著賬。“別急大妹子,村裏速凍食品廠就要招工了,我幫你問問。”程維海一邊安撫著,一邊打電話給食品廠總經理李津興(xing) ,簡單介紹了葛秀榮的情況,李津興(xing) 當即表示第一批就錄用她。聽到這,一直在邊上緊張聽著的葛秀榮立即露出了笑容!
“既然來了村裏,就要融進來,多為(wei) 村裏做些實事。”程維海一心牽掛著貧困戶,經常上門走訪,幫扶慰問,對所有貧困戶都很熟,市級交叉檢查組去河潭村檢查駐村第一書(shu) 記幫扶情況,有一項就是看第一書(shu) 記跟掛點戶之間互動及熟悉程度。在麵對檢查組提問時,他自信地說:“我掛全村27戶,你們(men) 隨便問!”
據了解,河潭村屬省級貧困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7戶85人,至2019年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並實現省級貧困村摘帽。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