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雙鞋 1320次走訪 41本台賬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委組織部 陳義劍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在劉繼紅筆記本的扉頁上,一行字遒勁有力:精準扶貧,神聖使命!

  2017年被市委組織部評為(wei) 脫貧攻堅優(you) 秀“第一書(shu) 記”、2018年被九江市公安局授予三等功、2018年被市委組織部公務員考評評為(wei) 優(you) 秀、2018年被評為(wei) 德安縣脫貧攻堅工作優(you) 秀“第一書(shu) 記”、2019年被頒發江西省脫貧攻堅貢獻獎…… 一串串的榮譽背後,是“第一書(shu) 記”劉繼紅幾年來如一日在貧困村石源村的耕耘和奮鬥。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塘山鄉(xiang) 石源村距德安縣城55公裏,高山挺拔,山穀陡峭,平均海拔350米,是一個(ge) 典型的山區村。全村總麵積約9.7平方公裏,下轄20個(ge) 村民小組,人口共535戶2268人,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8戶135人。受地理條件和交通限製,這裏原先沒有水泥路、公共照明,甚至有些農(nong) 戶家中連電都用不上,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

  房屋破舊衰敗,泥濘路逢雨寸步難行,用水時而不來,用電時而不通,通訊時而不靈……2016年的12月22日,當九江市公安局國保支隊案件偵(zhen) 查大隊教導員劉繼紅作為(wei) 駐村第一書(shu) 記踏進塘山鄉(xiang) 石源村時,這樣一幅“寒酸”村景深深地觸動著這位鐵血漢子的心。

民心工程得民心

  “我們(men) 城裏都在大規模搞美化亮化工程,而這裏連基本的道路都難以通行,晚上照明都沒有。”劉繼紅下定決(jue) 心,要讓群眾(zhong) 走一條好路、一條安全的路,他向市局領導闡述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並請求援建。最終,在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83盞太陽能路燈很快到位,石源村從(cong) 此結束了夜間道路無照明的曆史。380米入戶道路也很快建成,17戶村民從(cong) 此告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的日子。

  “吃水貴如油”,這是對石源村群眾(zhong) 曾經吃水難的真實寫(xie) 照。劉繼紅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全麵摸排,爭(zheng) 取到12萬(wan) 元為(wei) 幾十年沒有飲用水的十幾戶村民修建水管、引來生活用水,看到嘩啦啦的自來水,村民們(men) 喜笑顏開;同時,爭(zheng) 取投資近200餘(yu) 萬(wan) 元,帶領群眾(zhong) 建設農(nong) 田灌排設施、山塘改造和機耕道建設等工程,解決(jue) 了730畝(mu) 農(nong) 田的灌排問題,280畝(mu) 田地具備機械化運作條件。

  “以前一到旱季就缺水,吃水要到幾公裏以外去挑。現在通了自來水,安全又方便。”石源村村民曾姣得就是農(nong) 村飲水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以前從(cong) 水井裏打出來的水總是要把雜質沉澱一下才能喝,遇到幹旱,吃水還成了最大的‘揪心事’,真是感謝政府送來清泉。”

  今年上半年,劉繼紅多次實地查勘,發現石源村權家壟水庫幹涸,蓄水能力遠遠不如往年,他又立即爭(zheng) 取來資金62萬(wan) ,對權家壟水庫進行放水涵閘改造、坡麵加固、溢洪道加固、放水涵閘管道加固。改造後,可以解決(jue) 500到600畝(mu) 的農(nong) 田灌溉和百姓生活用水問題。同時,爭(zheng) 取幫扶資金185.6萬(wan) 餘(yu) 元,用於(yu) 石源村的基礎設施村莊整治、水利工程、產(chan) 業(ye) 發展。

  “公路常亮繞屋舍,廁所潔淨立村邊,祖國扶貧跨駿馬,弱勢群體(ti) 盡開顏。”該村村民曾曉兵的一首打油詩,道出了大家對扶貧政策和他們(men) “第一書(shu) 記”的誠摯謝意。

  三年的的駐村工作中,劉繼紅踏熱了每家每戶門檻,踏遍了石源村每一個(ge) 角落,穿壞鞋子18雙,僅(jin) 入村三個(ge) 月就穿壞6雙鞋子;入戶1320餘(yu) 次,記錄工作台賬41本,微信運動步數永遠排在朋友圈首位。

創新舉(ju) 措開新路

  村民基本的生活條件改善了,但貧困的根子還在,輸血不是長久之計,造血才是治本之策。

  怎樣實現貧困戶脫貧?直到該村有了一座光伏發電站後,劉繼紅算了算村民的收支明細賬,便“瞄上了”光伏電站。“一座發電站每年可為(wei) 村裏帶來6到7萬(wan) 元村集體(ti) 收入,大約可以為(wei) 15戶貧困戶帶來基本生活保障。”經劉繼紅多方奔走,在市公安局幫助下,縣委、政府的主要領導協調下,石源村第二座光伏發電站落地。有了之前的經驗和思路,劉繼紅又爭(zheng) 取到市局幫扶資金32萬(wan) ,建成了石源村第三座光伏發電站。借助光伏發電,每年石源村集體(ti) 收入能達到18萬(wan) 餘(yu) 元,全村48戶貧困戶每戶可分到3000餘(yu) 元。

  如何發展種植業(ye) ?劉繼紅也“計”在心頭。依托塘山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等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吸引了來自浙江安吉的茶企老板金彪投資600餘(yu) 萬(wan) 建設500畝(mu) 的茶園。去年年初,金彪打算將遠在瑞昌城區的茶葉生產(chan) 加工線轉移到塘山石源村的“黨(dang) 建+產(chan) 業(ye) 扶貧車間”。劉繼紅得知後,主動對接讓加工設備在石源村運轉起來,使得塘山正式形成了從(cong) 種植、采摘到加工、包裝的茶葉產(chan) 業(ye) 鏈,帶動19戶貧困戶就業(ye) 增收,培養(yang) 致富帶頭人9人。

  產(chan) 業(ye) 扶貧車間那邊正紅紅火火,產(chan) 業(ye) 扶貧基地這邊是綠意盎然。劉繼紅探索發展以“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產(chan) 業(ye) 運作模式,流轉土地建成近700畝(mu) “黨(dang) 建+”產(chan) 業(ye) 扶貧基地。其中中草藥種植基地裏的200畝(mu) 覆盆子、50畝(mu) 藥材黃精、50畝(mu) 前胡等藥材長勢喜人,32名入股貧困戶通過勞動和分紅可增加年收入6000餘(yu) 元。

  “產(chan) 業(ye) 扶貧車間的製茶工人是石源村的貧困戶,每天我們(men) 請三五位老百姓來這裏操作加工,每人每天150元的工錢。如果采茶,那收入更高了,采摘白茶、黃茶的老百姓一天差不多30人,每人每天160元工錢,山裏的野茶我們(men) 按濕茶30元每斤收,老黨(dang) 員鍾雪花15天就掙了4000多元,18組的貧困戶陳濟亮、曾桂得收入也超過3000元。”說到村民的脫貧致富奔小康劉繼紅信心滿滿說,“當警察偵(zhen) 查破案,是保一方平安,今天接力扶貧大旗,帶領貧困戶走上致富道路,也是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宗旨的體(ti) 現,更是我一個(ge) 黨(dang) 員應該做的本職工作”。

一心為(wei) 民結善緣

  剛到石源村時,農(nong) 村飲水工程還未實施,為(wei) 解村民飲水困難燃眉之急,劉繼紅自費從(cong) 山下購買(mai) 桶裝水應急,每次從(cong) 九江的家回來都不忘裝載滿滿一車的桶裝水,送到缺水的石源村袁金香等17位老人家中。

  貧困戶鍾第紅左眼失明,行動不太方便,妻子患精神病和糖尿病,常年靠藥物控製病情。居住的房子年久失修,一家人的生活來源僅(jin) 靠兒(er) 子在外務工所得,生活十分拮據。劉繼紅了解情況後,及時回單位向領導匯報,爭(zheng) 取到3萬(wan) 元將其所住的房屋進行修繕,並就近安排其在村公益性崗位上做保潔員,每月有近1800元的收入,及時地解決(jue) 了鍾第紅家裏的生活困難。

  劉繼紅辦實事、辦好事的作風,讓他與(yu) 群眾(zhong) 結下了深深的感情。村民李飛全受惠於(yu) 飲水工程,總稱劉繼紅為(wei) “活菩薩”,隻要劉繼紅一去,便會(hui) 拉他到家裏吃飯,硬塞給他一些蔬菜與(yu) 粗糧,劉繼紅從(cong) 來不收,還從(cong) 九江買(mai) 特產(chan) 去看李飛全和其他貧困戶。

  今年1月,麵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他主動請纓,第一時間從(cong) 九江家中火速投入到抗擊疫情第一線,與(yu) 鄉(xiang) 村兩(liang) 級幹部齊心協力,拉“警戒線”,築“防疫牆”,宣防疫“最強音”。劉繼紅說:“我是警察,又是村裏的第一書(shu) 記,麵對疫情,我堅決(jue) 不退!”

  管製流動人口是外防輸入的有效途徑,塘山鄉(xiang) 雲(yun) 中亭處卡口開設以來,雖然說防疫檢測卡口每天接觸外來人員最多,具有較高的感染風險,但他每天堅持在上午人流量最大、勸返壓力最大的時候,自發到防疫檢測站值班。

  從(cong) 盤山公路上去,是一條寬闊整潔的水泥路,兩(liang) 旁路燈矗立,小屋錯落有致。放眼遠望,農(nong) 田阡陌交通,水庫波光粼粼,青山綠意盎然。這是黨(dang) 的春風拂過的新石源,是劉繼紅魂牽夢縈的新石源。2018年5月一舉(ju) 摘掉貧困村的帽子,全村46戶133人實現脫貧。

發布時間:2020年06月15日 20:49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