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三區三州”探脫貧】布次仁:趕著犛牛奔小康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放牧的牛從(cong) 七八頭到六七百頭
布次仁:趕著犛牛奔小康

放牧中的布次仁。記者 徐馭堯攝

  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men) 這一代人的手裏曆史性地得到解決(jue) 。而這場脫貧攻堅戰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就包括“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座談會(hui) 上強調,要繼續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落實脫貧攻堅方案,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狠抓政策落實。

  “全麵小康路上一個(ge) 也不能少。”記者深入一線,探訪脫貧攻堅的火熱實踐,展示當地幹部群眾(zhong) 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決(jue) 心信心、努力行動。

  一下車,豆大的冰雹劈頭砸落,風大得快要把人吹跑。不一會(hui) 兒(er) ,雹化為(wei) 風雪,染得舉(ju) 目皆為(wei) 白色。這是6月的西藏那曲,多個(ge) 區縣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樹木無法生長,成千上萬(wan) 的人以放牧為(wei) 生。望著這片天地,記者心中頗為(wei) 擔憂,這裏自然條件如此惡劣,脫貧路走起來不容易。

  直到遇到了色尼區羅瑪鎮牧民布次仁。風雪中,這個(ge) 皮膚黝黑的藏北漢子依舊笑容滿麵。走進他的新家,桌上擺滿了各類食物,他又端出一大盆風幹犛牛肉,滿上一杯酥油茶,盛出一碗自家釀的酸奶,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

  這是一個(ge) 典型的藏族牧民的家,櫃子的玻璃門上貼滿了照片,有家人合影,也有風景照,但最醒目的位置是一頭犛牛。犛牛體(ti) 形碩大,目光炯炯,照片尺寸也比別的大上一圈。在酥油茶騰起的氤氳間,布次仁講起了自己的脫貧經曆——對於(yu) 世居於(yu) 此的人們(men) 來說,他們(men) 早已習(xi) 慣這裏的環境,此前,愁的是生產(chan) 的資金、養(yang) 殖的技術,還有下一代人的希望。

  現在說起來,布次仁是幸運的,遇上了產(chan) 業(ye) 扶貧、趕上了易地搬遷……

  買(mai) 牛,貸款雖易散養(yang) 難

  哪怕已經過去15年,布次仁依舊記得第一次買(mai) 牛的場景。

  布次仁騎著摩托車,從(cong) 家裏趕到縣城,再從(cong) 縣城騎行3個(ge) 小時到了安多縣。都說安多犛牛好,他左挑右選,最終敲定了兩(liang) 頭母牛和兩(liang) 頭小牛。布次仁算盤打得清楚——“小牛價(jia) 格低,母牛能產(chan) 奶,肯定能很快把錢掙回來。”

  買(mai) 完牛,布次仁已經囊中空空。怎麽(me) 把牛運回去?一咬牙,他趕著兩(liang) 大兩(liang) 小四頭牛回了家。在那曲光禿禿的山丘與(yu) 溝壑間風餐露宿,他這一趟足足走了七八天。路上苦,但他心裏樂(le) :這次買(mai) 牛雖然借了不少錢,但也是給好日子開了頭。即使是在這海拔高、風雪大、作物少的地方,努力也一定會(hui) 有回報!

  自從(cong) 婚後和父母分家,布次仁一家就守著父母給的那幾頭牛過日子。犛牛全靠自然繁衍,他也從(cong) 來沒想過能擴大養(yang) 殖規模。

  不過,布次仁聽村幹部講了國家的新政策——買(mai) 牛能貸款,利息有優(you) 惠,年輕的他第一次動了心思。

  貸款,是擴大養(yang) 殖規模的第一步。於(yu) 是,布次仁咬咬牙從(cong) 銀行貸了6000元,這才有了他第一次買(mai) 牛的經曆。為(wei) 了盡快還上錢,布次仁很快就去了青海等地打工。

  到了那年冬天,布次仁攢下了一些錢,準備帶回家還債(zhai) 。可剛一進門,妻子就告訴他:“之前買(mai) 的一頭母牛腿斷了,養(yang) 不活隻能宰了。”聽完,布次仁震驚得半晌說不出話來。

  這也怪不得妻子,不懂養(yang) 殖技術、缺乏養(yang) 殖經驗,個(ge) 體(ti) 養(yang) 殖戶想靠養(yang) 牛賺錢,談何容易?布次仁的傷(shang) 心經曆並非孤例,經營規模小、養(yang) 殖風險大,貧困仿佛那雪山上不化的冰雪,始終在這片土地上。

  犛牛被稱作“高原之舟”,它能載著高原的牧民們(men) 擺脫貧困嗎?

  牧牛,集中養(yang) 殖顯效益

  曾經,布次仁隻有七八頭犛牛,如今他卻要看管六七百頭。牛不是布次仁自家的,但他看管這些犛牛,一年的工資收入就有3萬(wan) 多元——靠著犛牛,布次仁將貧困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故事要從(cong) 小小的一碗酸奶說起。

  原先,布次仁也有奶牛,但是產(chan) 量不穩定。產(chan) 量大時,賣不掉就容易變質;產(chan) 量小時,自家都不夠吃,想再釀一碗酸奶還要去別人家花錢買(mai) 。“養(yang) 牛人喝不起酸奶”成了當地農(nong) 業(ye) 發展水平落後的縮影。

  分散沒有前途,集中才有出路。瞄準散戶化犛牛養(yang) 殖缺乏深加工條件的困境,那曲市色尼區推動建設了噶爾德扶貧畜牧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這裏不僅(jin) 養(yang) 殖犛牛,更有大型乳製品生產(chan) 線,不但把自產(chan) 牛奶加工成乳製品,還可以收購周邊牧民的乳製品。

  銷路問題解決(jue) 了,牧民們(men) 再也不用擔心牛奶賣不出去,紛紛擴大生產(chan) 。紮西達結曾是村裏的無畜戶,對養(yang) 殖沒有信心。隨著噶爾德基地的運營,紮西達結選擇貸款購買(mai) 犛牛,如今他的養(yang) 殖規模已達八九十頭。銷售穩定、收入提高,牧民們(men) 再也不用為(wei) 酸奶、酥油、奶渣等奶製品發愁。走進牧民家裏,大家都會(hui) 盛上幾碗酸奶熱情地招待客人。

  對布次仁來說,紮西達結的大部分經曆仿佛是自己年輕時的翻版。不同的是,在產(chan) 業(ye) 扶貧政策的支持下,紮西達結的生活順利了許多。不過,他也並不羨慕,如今自己的生活早已有了更多起色。2017年,布次仁緊隨易地扶貧搬遷的號角搬到噶爾德基地附近,成了基地的職工,負責牧養(yang) 基地的600多頭犛牛。如今布次仁全家三口都是基地的職工,像他這樣的易地扶貧搬遷戶還有16戶。

  從(cong) 山溝溝到畜牧場,布次仁放牧的工作沒變,收入卻上了一個(ge) 大台階:“集中養(yang) 殖效率高!之前放牧六七頭牛需要一天,如今放牧幾百頭也是一天!”這個(ge) 和犛牛打了幾十年交道的藏族漢子更熱愛這份工作了。

  每天清晨六七點,幾百頭牛魚貫而出,布次仁口中喊著號子,手裏甩著烏(wu) 朵(藏族群眾(zhong) 趕犛牛的工具),把牛群趕到草場。然後,他會(hui) 回到茶館,喝一口甜茶,吃一碗藏麵,權當早餐,與(yu) 朋友談笑一番,這是他一天中最愉快的時刻。

  學車,下一代更懂技術

  “嘩啦啦”,一群犛牛從(cong) 棚圈裏跑了出來,布次仁堆滿笑意的臉色一凝,向牛群後看去。

  一隻小牛一瘸一拐地跟在牛群後麵,慢慢地向前挪動。布次仁快步走上去,把小牛抱起,喊道:“牛太小,還要放回棚圈裏養(yang) 。”望著這隻出生沒多久的牛犢子,布次仁滿臉憐愛。

  布次仁對待牛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心,但他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繼續放牛。

  剛搬到噶爾德基地周邊居住不久時,就有村幹部上門告訴布次仁一家:“縣裏辦了駕駛培訓班,免費教村民學習(xi) 駕駛裝載車,你家加才還年輕,要不要去學學?”

  兒(er) 子加才還在猶豫,布次仁就一口替兒(er) 子答應下來:“學!技術一定要學!”就這樣,加才開始學起了駕駛技術。

  小時候,父親(qin) 出去打工,加才幫母親(qin) 放牛。“放牛時腦子一片空白,也不知道自己未來能做什麽(me) 。”等到年齡大了一些,加才看著父母的辛勞,萌生了賺錢補貼家用的想法。但是除了放牛,他什麽(me) 都不會(hui) ,直到村幹部帶來了學技術的消息。

  “緊張,還是緊張。”回想起兩(liang) 年多前剛開始學車的場景,加才看了看自己的手心,仿佛當初練車時磨出的一道道紅印還在那裏。坐上從(cong) 未靠近過的鋼鐵機械,看著熟悉的草場在眼前快速閃過,加才的心裏隻有緊張。

  不過,緊張與(yu) 不安慢慢退去,加才找到了駕馭車輛的秘訣,技術也越來越熟練。從(cong) 培訓班畢業(ye) 後,他成了噶爾德牧場的一名裝載車司機,一年有穩定的工資收入三四萬(wan) 元。去年在砂廠兼職跑零活時,一個(ge) 月最多能賺5000元。

  “我計劃報名學習(xi) 駕駛翻鬥車,學這個(ge) 難度更高,但學會(hui) 了收入也更高,一年能多掙一兩(liang) 萬(wan) 元。”提到未來的規劃,加才笑得格外開心,在這個(ge) 年輕人身上,已經看不到太多放牛娃的痕跡。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發布時間:2020年06月08日 07:20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