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計算器,看著密密麻麻的記賬紙,幫扶幹部張鵬深吸了一口氣:“一筆筆加起來,年人均純收入4900多元,還是有返貧的危險呐!”旋即,他拍了拍陳紹波的肩膀:“紹波,咱們(men) 一起努力,日子肯定越過越好。”
重慶永川區何埂鎮新泉村,村民陳紹波的家就在石筍山腳下。天色微亮,陳紹波扒拉幾口飯,匆匆出了門。家裏三代七口人,妻子和兩(liang) 個(ge) 女兒(er) 患殘疾,他是家裏的頂梁柱。
去年,陳紹波家的主要收入來源——養(yang) 殖遭遇挫折:因為(wei) 經驗不足,遇到瘟病沒能及時解決(jue) ,70多隻雞鴨銳減到20隻,30多頭豬說沒就沒。陳家也被村裏列為(wei) 脫貧監測戶。
看著年邁的母親(qin) 、嗷嗷待哺的娃,陳紹波的心情有些沉重。從(cong) 兩(liang) 年前脫貧,到如今麵臨(lin) 返貧,這是陳紹波沒有預料到的。
起步——
打拚有了回報
2015年,剛被列為(wei) 貧困戶的陳紹波,日子窘迫。
“家裏連打口井的錢都沒。”陳紹波的父親(qin) 癱瘓在床,妻子生病吃藥,家裏大小事全靠紹波張羅。
要照顧一家老小,陳紹波隻能在近處謀點營生。“靠啥能養(yang) 活一家人呢?”他琢磨著。
他尋思著從(cong) 種植、養(yang) 殖入手,自家以前養(yang) 過雞鴨,算有點經驗。缺資金,政府有幫扶資金和養(yang) 殖配套補貼;缺技術,鎮裏有養(yang) 殖、種植培訓班,他立馬報名,跟著專(zhuan) 家學習(xi) 種蘑菇。有點空閑,他還在近處打些零工補貼家用。自家的地也沒閑著,種玉米、水稻、花椒……紹波一刻也不停。
妻子和女兒(er) 的身體(ti) 狀況,一直是紹波心頭的疙瘩。村裏聯係了家庭醫生,定期上門檢查,妻子治療需要的藥物,也是免費的。
搭著好政策東(dong) 風,陳紹波的打拚有了回報:外債(zhai) 還清了,2017年成功摘掉了貧困帽;妻子、女兒(er) 的身體(ti) 有所好轉,小兒(er) 子出生添了喜;政府還補貼兩(liang) 萬(wan) 元讓家裏新建了房子……日子眼見著越過越好。
“紹波不容易呀。”這一切,張鵬看在眼裏,“一大家子全靠他起早貪黑,用兩(liang) 年時間就脫了貧。”
看到紹波那麽(me) 辛苦,家裏人也不閑著。每天早上,雞一打鳴,紹波的母親(qin) 吳修芝便起身,準備早飯,打掃院壩,菜葉子、小石子兒(er) 都不放過。“都說養(yang) 殖會(hui) 把家裏弄得髒,可他家的院壩特別幹淨。”新泉村村委會(hui) 主任蔣天超說。
廚房裏的鍋冒著熱氣,院壩內(nei) 雞鳴犬吠,蒸蒸日上的日子,本應繼續下去……
變化——
生活又遇到了坎兒(er)
誰也沒想到,就在2019年,陳紹波家遇到了坎兒(er) 。
陳紹波的父親(qin) 去世,母親(qin) 長淋巴結住院。家裏重新掉到貧困邊緣,他發愁了。張鵬來家走訪,一筆一筆算賬,一句一句鼓勵:“脫貧路上,難免有曲折,沒事兒(er) 。”
雖然摘了帽,但脫貧不脫鉤。這是化解陳紹波家返貧風險的關(guan) 鍵一招。
了解了紹波的困難後,張鵬和村裏的幹部給他母親(qin) 申請了農(nong) 村醫療救助卡,減免了住院費;紹波的妻子身體(ti) 不好,村裏給她申請了低保,同時提供了公益性崗位——護路員。在村道上打掃衛生,這樣一份工作,每個(ge) 月能給家裏增加近800元收入……
在政策幫扶下,紹波的日子又漸漸好起來。
紹波心裏最擔心的是孩子的學習(xi) 。“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不能讓孩子也吃虧(kui) 。”紹波深知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孩子就是家裏的未來。村裏協調企業(ye) 資助陳紹波的一個(ge) 女兒(er) 上學,家裏不用再為(wei) 孩子的教育費用犯難。孩子口中的“張伯伯”張鵬一有空,就跑到紹波家,給孩子輔導功課。
如今,新泉村一天天地變好,通了氣,通了水,房子也大變樣了。紹波家的老房子,是政府剛補貼兩(liang) 萬(wan) 元改造的,以前是C級危房,現在是漂亮的白牆灰瓦。最讓紹波開心的,是女兒(er) 一次比一次考得好。
院壩裏,孩子的笑聲、廚房裏的炒菜聲、母親(qin) 鋤草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在貧困邊緣打了個(ge) 轉,陳紹波既幸運又感激:“好政策把我家拉回來了。”
展望——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如今陳紹波更忙碌了。“種油菜、榨油,事兒(er) 不少。”他拍拍褲子上的土,笑著說。
種植、養(yang) 殖要想幹得好,一靠勤勞,二靠技術。陳紹波到鎮上專(zhuan) 門學了養(yang) 殖技術,老師提到要科學養(yang) 殖、搞好環境衛生,這樣才能減少動物瘟病。他申請了一筆小額貸款,拿著這筆錢重修了禽畜舍圈。前段時間,他還在研究著怎麽(me) 給雞苗用藥。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陳紹波很明白。過去,張鵬總招呼周圍的親(qin) 朋好友來支援,“養(yang) 了雞,喂了豬,啷個(ge) 賣出去?”如今,紹波自己也琢磨起來,“要是有暢通的銷路就好了”,他正在研究怎麽(me) 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
光靠養(yang) 豬養(yang) 雞,抵不住意外帶來的風險。要有穩定收入,還得多條腿走路。陳紹波拿出了1000元錢,投到何埂鎮的菌菇合作社,到了年底就可以有分紅。最近,他還找了份新工作,在離家不遠的裝修隊打工。每天晚上7點,陳紹波才從(cong) 工地下班回家。
“現在是脫貧,以後咱還要致富呢!”張鵬不時過來給他打氣。
對此,陳紹波心裏有底:“政府給政策、給資金、教技術,行動還要靠自己,我家不能鬆勁兒(er) 。”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