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之後:住進新樓房,開起小餐館,成為新市民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搬得出的問題基本解決(jue) 後,後續扶持最關(guan) 鍵的是就業(ye) 。樂(le) 業(ye) 才能安居。解決(jue) 好就業(ye) 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zhong) 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貧。

  搬遷後如何後續幫扶“拔窮根”?摘帽之後如何鞏固脫貧成果?

  剛到飯點,牛肉粉館就坐滿了人,大廳裏,隻見一個(ge) 中等個(ge) 頭,身穿淺灰色夾克,皮鞋擦得鋥亮的中年人正忙著招呼客人,他叫李飄,是這家店的老板。

  2018年7月,李飄全家從(cong) 貴州遵義(yi) 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大山深處搬到了縣城。挪了窮窩,摘了窮帽,李飄一家成了新市民。截至去年年底,務川縣已經累計實施搬遷4283戶19809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麵完成。搬遷群眾(zhong) 進了城,如何穩得住、能致富?

  第一關(guan) :

  適應城市生活

  “去趟鎮上就靠一雙腳板子,都是山路,車子進不來呀!”說起自己的老家務川縣涪洋鎮雙河村,李飄滿是感慨。

  地勢陡峭,四麵環山,人都住在半山腰上,道路不暢,外麵的建材也很難運進來,當地村民隻好就地取材,築起了木房子。

  “木房時間長了就容易變形,腐爛的都有。”李飄說。遇到刮風下雨,一家人就神經緊繃,生怕房子漏雨、塌了,覺都睡不安穩。

  接到易地扶貧搬遷的消息時,李飄還有點不敢相信:“一家子還能搬出大山,做夢都沒想到。”

  根據政策,李飄一家5口人搬進了務川縣大坪街道敬賢社區的樓房裏,房子麵積100平方米。寬敞的臥室、獨立的廚房、幹淨的衛生間……“再也不用為(wei) 房子發愁,下雨天終於(yu) 能睡個(ge) 安穩覺了。”

  但沒住幾天,李飄卻有點不自在:“地麵都鋪了亮堂的瓷磚,稍微落點灰或者踩個(ge) 腳印都看得清清楚楚。”

  搬出大山後,李飄等人過的“第一關(guan) ”就是城市關(guan) 。從(cong) 村裏人成為(wei) 新市民,有很多新的不適應:垃圾得倒進樓下的垃圾桶;要開始交物業(ye) 費了……

  讓李飄尤其“困惑”的就是物業(ye) 費:“住得明明是自己的房子,為(wei) 啥每月還得向別人交錢?”不隻是他,許多搬遷戶剛開始都想不通。

  “他們(men) 畢竟過慣了山裏的日子,能理解。”針對居民們(men) 的新困惑,社區幹部們(men) 采取“兩(liang) 步走”:一方麵挨家挨戶走訪,了解需求和想法,另一方麵“一對一”講政策、做工作,不讓困惑“發酵”。

  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和適應,搬遷戶們(men) 慢慢習(xi) 慣了社區的生活。李飄有點不好意思,“啥事兒(er) 都有個(ge) 過程嘛,懂了就習(xi) 慣了。”

  第二關(guan) :

  掌握一技之長

  搬出大山,工作也有了著落,還能照顧家裏人,李飄覺得很滿足。

  過去,他們(men) 一家守著不足3畝(mu) 的陡坡地過活,靠天吃飯。成家後,雖然李飄也曾拖家帶口地出去闖過,卻沒有攢下多少積蓄。

  後來,李飄有了第二個(ge) 孩子,加之老母親(qin) 身體(ti) 不好,常年吃藥,夫妻倆(lia) 隻能辭職回家,沒撐幾年就成了貧困戶。

  等進了城,剛安頓好,他就開始找工作。一天,轉累了的李飄想找個(ge) 地方墊墊肚子,周邊就幾家餐館,還坐滿了人。正要離開時,他突然有了一個(ge) 想法:“周邊餐館不多,這又是剛需,是個(ge) 機會(hui) 。”

  但轉頭,李飄又犯難了:幹慣了體(ti) 力活兒(er) ,炒菜的技術不夠怎麽(me) 辦?妻子也發愁:租金也是筆不小的數目,一時半會(hui) 兒(er) 也難湊出來。

  2018年底,隨著最後一批搬遷戶入住,社區開始開展不同類型的就業(ye) 技能培訓。一看到有廚師培訓班,早有想法的李飄跟妻子立馬報了名。

  兩(liang) 個(ge) 多月後,在社區的幫助下,李飄用湊齊的5萬(wan) 元,以8年為(wei) 期,租下了一間門麵,期盼許久的小餐館就這樣“上線”了。

  “現在一個(ge) 月能掙七八千塊,早就脫貧啦。”小館子環境幹淨,口味地道,加上兩(liang) 口子手腳勤快又熱情,館子贏得了不少回頭客。看到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李飄終於(yu) 能緩口氣。

  根據搬遷群眾(zhong) 就業(ye) 意願,務川縣開展了不同技能培訓1346人次,全縣移民搬遷群眾(zhong) 穩定就業(ye) 達到8343人,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ye) 目標。

  第三關(guan) :

  孩子就近上學

  搬出大山,李飄的另一件心事——孩子上學的問題也解決(jue) 了。

  “以前村裏沒學校,孩子隻能到鎮上念書(shu) 。一大早就得摸著黑出門,沿著山路走兩(liang) 個(ge) 多小時。”時間長了,大人都受不了,更何況孩子。思來想去,李飄隻好把兒(er) 子小亮(化名)送到縣城的親(qin) 戚家,請親(qin) 戚幫忙照顧。

  後來外出打工,孩子就跟了一路。“因為(wei) 經常換工作,孩子幾乎沒有在固定的地方上完一年學。”一說到這兒(er) ,李飄滿是愧疚。

  搬到縣城後,距學校隻有十幾分鍾路程,上學不愁了。

  原以為(wei) 在家門口上學是件高興(xing) 事兒(er) ,但出乎意料的是,開學第一周,李飄明顯感覺孩子的情緒不太高。

  幾番詢問,李飄才弄清楚:“之前我們(men) 外出打工,孩子常年跟著在外地念書(shu) 。現在回到家鄉(xiang) 的學校上學,和同學們(men) 顯得有些生分。”

  班裏老師也發現了這個(ge) 問題,還專(zhuan) 門來家裏了解情況。老師跟李飄和孩子認真談了一次心,臨(lin) 走時,提醒李飄夫婦也要多幫助孩子融入新生活。

  “還是觀念有問題,過去老覺得教育孩子就靠學校,不靠家長。”李飄說,“以後我們(men) 對孩子的教育要更上心才行。”

  如今,孩子慢慢認識了不少好朋友,成績也穩定了不少。這一切,李飄看在眼裏,樂(le) 在心裏。

  從(cong) 搬出大山到在縣城安家紮根,盡管有些磕磕絆絆,但李飄覺得,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等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發布時間:2020年06月07日 13:38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