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北省恩施市委組織部作為(wei) 精準扶貧聯係牽頭單位開始進駐沙地鄉(xiang) 秋木村,一起進駐的還有首任“第一書(shu) 記”甘聲鳴,到2020年,接力棒已交到第三任書(shu) 記楊騰欽手裏。三任書(shu) 記堅持一張藍圖幹到底,曆經5年的接續拚搏奮鬥,秋木村實現了黨(dang) 建強、農(nong) 民富、村莊美的嬗變。
甘聲鳴:我帶支部強起來
“像打了雞血一樣,腳踩風火輪,工作連軸轉”,再次來到秋木村委會(hui) ,甘聲鳴為(wei) 村幹部高效的節奏連連點讚。
回想起2016年第一次到秋木村報到的場景,甘聲鳴仍不免唏噓。
村委會(hui) 破舊不堪,沒有一個(ge) 像樣的黨(dang) 群服務中心,村幹部年紀普遍較大,缺少發展後勁。
“村子強不強,關(guan) 鍵看頭羊;村民富不富,關(guan) 鍵看支部”,甘聲鳴下定決(jue) 心,組織部駐點的村,一定要建強支部,激活發展引擎。
隨即,甘聲鳴啟動了“五步走”整改計劃:第一步,招錄培養(yang) 本村的年輕後備幹部跟班鍛煉;第二步,組織“夜學夜會(hui) ”,把村幹部的能力和素質提上來;第三步,對原服務功能不健全的黨(dang) 群服務中心進行改造升級;第四步,將原來的大支部改設為(wei) 總支下設三個(ge) 支部,分片開展聯係群眾(zhong) 工作;第五步,對農(nong) 村無職黨(dang) 員設崗定責,激勵他們(men) 在脫貧攻堅中發揮模範帶頭作用。
當地發展能人何文忠當選為(wei) 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幹部的平均年齡由原來的50歲調整為(wei) 35歲,具有高中以上學曆的幹部有4人,新招錄3名村級後備幹部。同年8月,新建的村級黨(dang) 員群眾(zhong) 服務中心開始投入使用。
人員結構的變化和能力素質的提升,使村級黨(dang) 組織的整體(ti) 合力顯著增強。村幹部主動沉下去,分組分片召開小組會(hui) 、屋場會(hui) 300餘(yu) 場次,村民終於(yu) 找到了信賴的“當家人”。
2017年下半年,因工作需要,甘聲鳴調整到組織部的另一個(ge) 幫扶村駐點扶貧,將接力棒交到第二任書(shu) 記李貴俊手中。
李貴俊:我幫村民富起來
在秋木村,有塊著名的茶園,當地村民戲稱他為(wei) “三栽三挖”茶園,因為(wei) 對發展茶葉缺少信心,村民曾一度“栽了挖,挖了栽”。
產(chan) 業(ye) 不發展,其他是空談。為(wei) 打破這一僵局,“第一書(shu) 記”李貴俊聯合其他單位想辦法出點子,首先決(jue) 定把村民喪(sang) 失的熱情和信心找回來。
2018年5月,秋木村第一屆采茶比賽在村“尖刀班”和幫扶單位的籌劃下開啟了。200餘(yu) 村民參賽,經過激烈角逐,評選出一二三等獎。組織部主動買(mai) 單,為(wei) 選手購買(mai) 了除草機、茶葉肥料等禮品。
2019年,秋木村第二屆采茶比賽又如火如荼展開,去年還在觀望的村民如今已變成茶農(nong) ,並自發地在茶葉基地上掛起“爭(zheng) 當貧苦戶,不如種茶樹”橫幅。
思想觀念轉變了,還要有市場主體(ti) 做支撐。李貴俊帶領駐村“尖刀班”跑斷了鞋底子,磨破了嘴皮子,最後成功引入兩(liang) 家茶企,成立楚蕊茶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和維農(nong) 生態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
看到“尖刀班”動了真格,村民們(men) 的態度也有所轉變。在群眾(zhong) 會(hui) 結束後,村民爭(zheng) 相與(yu) 合作社簽訂入社協議。
現今,維農(nong) 生態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茶園已經成為(wei) 星巴克的抹茶基地,今年已生產(chan) 三四千公斤抹茶銷售到上海,還生產(chan) 了1.5萬(wan) 公斤綠茶和紅茶銷售到武漢、杭州、北京等地。
兩(liang) 家合作社帶動全村3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每年平均可為(wei) 每戶貧困戶增收約4000元。
常年穿梭於(yu) 田間和車間,李貴俊的臉被曬得漆黑,秋木村民親(qin) 切稱為(wei) “臉黑心紅”的書(shu) 記。
2019年4月,由於(yu) 在秋木村扶貧的突出表現,李貴俊被提拔到另一個(ge) 單位,將接力棒交到現任“第一書(shu) 記”楊騰欽手中。
楊騰欽:我促村莊美起來
“我愛我家怎麽(me) 搞,其實很簡單,撿幹淨,擺整齊”,楊騰欽為(wei) 了讓村民搞好衛生,開始自編順口溜在村裏傳(chuan) 唱。
支部強起來了,村民富起來了,還要讓村莊美起來。通過長時間入戶走訪,楊騰欽了解到,村民迫切需要一個(ge) 和諧美麗(li) 的新家園。
小環境的改善源於(yu) 大環境的改變。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展開,秋木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實現大升級,人居環境整治、鄉(xiang) 風文明建設持續推進,一幅美麗(li) 恬靜的山村畫卷慢慢鋪開。
新建9個(ge) 小引水工程,新建小水窖24處,基本實現了“一管清水到農(nong) 家”的要求。
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和柏油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現象在秋木一些村組已成為(wei) 曆史;網絡實現通信無死角,電信、移動、聯通三家運營商實現全村4G無線網絡全覆蓋,光纖有線網絡主線接入全覆蓋。
一串串數據真實記錄了秋木村環境的變化,而村民的變化則洋溢在他們(men) 的笑臉上,鐫刻到他們(men) 的內(nei) 心裏。
“沒想到在這麽(me) 短的時間,他們(men) 能帶領我們(men) 村裏發生這麽(me) 大的變化,真是沒想到。”汪興(xing) 是秋木村的村民,原本持懷疑態度的他慢慢相信扶貧幹部,開始感激黨(dang) 的好政策。後來,他主動協助“尖刀班”開展扶貧工作,一天入戶到深夜後,他返回家裏開始寫(xie) 入黨(dang) 申請書(shu) ,直到淩晨。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