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這樣煉成的——毛南族的脫貧故事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毛南族曾因居住條件惡劣,過去叫“毛難族”,意思是受苦受難的民族,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改為(wei) “毛南族”。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得益於(yu) 黨(dang) 的精準扶貧政策,毛南山鄉(xiang) 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整族脫貧,幸福敲開了每一戶毛南族群眾(zhong) 的家門。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5)幸福是這樣煉成的——毛南族的脫貧故事

這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毛南家園易地扶貧搬遷城北安置區(5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搬出大山

  環江縣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由於(yu) 自然和曆史原因,許多毛南族群眾(zhong) 祖祖輩輩生活在深山之中,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是幫助貧困群眾(zhong) 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幸福是這樣煉成的——毛南族的脫貧故事

這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ang) 鄉(xiang) 村風貌(5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9)幸福是這樣煉成的——毛南族的脫貧故事

  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ang) 下塘村,當地幹部群眾(zhong) 將譚運日老人抬下山(2019年9月11日攝)。新華社發(譚召關(guan) 攝)

  譚廣田家在下南鄉(xiang) 下塘村上眉屯,50多歲的他至今單身,多年前母親(qin) 去世後,他就和父親(qin) 譚運日相依為(wei) 命。譚廣田每月趕街一次,購買(mai) 生活必需品,為(wei) 了能趕上班車,他要走一個(ge) 半小時的崎嶇山路。而他91歲的父親(qin) 在50餘(yu) 年前趕過一次街後,就再也沒有走出過大山。

  去年9月,政府幫他們(men) 在山外建好了新居,這一天,10多名幹部和村民用一張竹製的躺椅輪流將老人抬出大山。50多年來,老人再一次見到山外的世界,並且有了人生第一張身份證。

  如今,父子倆(lia) 養(yang) 了3頭牛,有低保、養(yang) 老保險、高齡補貼。當被問及現在的心願,不善言辭的譚廣田害羞地說,“就想娶個(ge) 媳婦”。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0)幸福是這樣煉成的——毛南族的脫貧故事

  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ang) 下塘村上眉屯,譚廣田(右)和父親(qin) 譚運日在家門口(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環江縣委書(shu) 記黃榮彪說,近年來縣裏累計幫助1880戶毛南族貧困戶實施危舊房改造,同時把2356名毛南族貧困人口從(cong) “一方水土養(yang) 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搬遷到2個(ge) 大型集中安置區和7個(ge) 安置點,徹底拔掉窮根。此外,縣裏還引進27家龍頭企業(ye) 進駐安置區,創建102個(ge) “扶貧車間”,讓搬遷戶在家門口就業(ye) ,努力實現穩得住、能致富。

  做衣領、上拉鏈、縫袖口……坐在整潔的“扶貧車間”裏,莫桂圓熟練地操作縫紉機、趕製校服。對她而言,從(cong) 前在大山裏“石頭縫裏種地”的艱難歲月就像一場遠去的夢。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3)幸福是這樣煉成的——毛南族的脫貧故事

這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田園景色(5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 。 新華社記者 曹禕銘 攝

  莫桂圓的老家在水源鎮上南社區洞界屯,那是一個(ge) 窮山溝,全家5口人住著破舊的木瓦房,下麵一層養(yang) 牲口,上麵一層住人,冬天漏風,夏天漏雨。隨著兩(liang) 個(ge) 女兒(er) 漸漸長大,生活的重壓讓她和丈夫不得不外出務工,一年和孩子見不上幾次麵。2018年,莫桂圓全家搬進移民安置區,讓她喜出望外的是,自己還成為(wei) 一名“上班族”,每個(ge) 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

  今年,大女兒(er) 即將大學畢業(ye) ,莫桂圓總算了卻一樁心事。“過上這樣的好日子,我們(men) 一家人都很珍惜。”說完,莫桂圓不禁流下眼淚。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7)幸福是這樣煉成的——毛南族的脫貧故事

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ang) 抽水站,工作人員在檢查設備(5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告別“三難”

  飲水難、出行難、用電難一度是製約毛南族群眾(zhong) 脫貧的三大難題。

  下南鄉(xiang) 是毛南族群眾(zhong) 主要聚居區,由於(yu) 位於(yu) 喀斯特地貌山區,長期季節性缺水。下南社區鬆朗屯貧困戶覃鳳增家裏一大一小兩(liang) 口水缸,見證著從(cong) 飲水難到飲水甜的生活變遷。

  多年前,覃鳳增每天一大早都要到家附近的山泉打水,挑回小缸裏儲(chu) 存。20世紀80年代,鄉(xiang) 裏建了小型飲水工程,但因水量不夠,隻能限時供水,為(wei) 了多蓄水,覃鳳增家裏又添了一口大缸。

  下南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覃純果說,2016年他從(cong) 縣裏到鄉(xiang) 裏任職時,同事告訴他“一定要帶個(ge) 大桶去”。水廠每天隻供水約2個(ge) 小時,他到學校調研時,了解到師生飲水困難,甚至出現過“偷水”的情況,心裏很不是滋味。

  幾十年來,當地幹部群眾(zhong) 一直在尋找新的水源,每次都無果而終。離鄉(xiang) 政府所在地約12公裏遠有一條河,叫打狗河,但是其間的茫茫大山,阻隔了群眾(zhong) 引水的希望。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6)幸福是這樣煉成的——毛南族的脫貧故事

這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ang) 抽水站(5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為(wei) 了徹底解決(jue) 這一區域一萬(wan) 多名毛南族群眾(zhong) 的飲水難題,2017年,在中央和自治區專(zhuan) 項資金支持下,將打狗河作為(wei) 取水點的飲水工程動工修建。“在大山中修路、架電線、打隧道、建蓄水池,工程推進難度很大,有的幹部將之稱為(wei) ‘下南三峽’,但是再大的難度也阻擋不了我們(men) 改善毛南族群眾(zhong) 生存條件的決(jue) 心。”環江縣委書(shu) 記黃榮彪說。

  2019年6月24日,清澈的河水經過淨化後到達家家戶戶。覃鳳增打開家裏的水龍頭,自來水嘩嘩流淌,旁邊的兩(liang) 口水缸無言地見證著這一切。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8)幸福是這樣煉成的——毛南族的脫貧故事

  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ang) 下南社區鬆朗屯,覃鳳增在用自來水洗菜(5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除飲水難外,到2015年實施精準識別時,環江縣仍然有不少村屯出行難、用電難,成為(wei) 脫貧攻堅的“硬骨頭”。下南鄉(xiang) 景陽村上忙屯長期不通路、不通電,居住在這裏的貧困戶譚榮安靠打魚為(wei) 生,收入微薄,多年以來,他在深山裏過著幾乎與(yu) 世隔絕的生活。

  山裏沒有電,到了夜裏,譚榮安就用蓄電池接燈泡照明,一塊蓄電池能用一周左右。他往往會(hui) 備好兩(liang) 塊蓄電池,當其中一塊電量耗盡,便拿去附近通電村屯的親(qin) 戚朋友家充電。

  上忙屯2017年通了路,2018年通了電。不通路、不通電的生活從(cong) 此封存在譚榮安的記憶裏,享受到危舊房改造政策的他,不但建了新房,還有了一份保潔員的工作。

  如今,“一裏掛九梯”的崎嶇山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條沿著山腰蜿蜒盤旋的水泥路;當暮色降臨(lin) ,盞盞明燈像點點繁星般點綴了毛南山鄉(xiang) 的夜晚。

  環江縣縣長黃炳峰介紹,新一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環江縣累計投入12億(yi) 元用於(yu) 毛南族貧困人口聚居的72個(ge) 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建屯級道路1160公裏。72個(ge) 村全部實施農(nong) 村電網改造,所有毛南族群眾(zhong) 家中全部接通生活用電。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4)幸福是這樣煉成的——毛南族的脫貧故事

  這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思恩鎮陳雙村新貌(5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產(chan) 業(ye) 致富

  小滿時節剛過,在下南鄉(xiang) 波川村,連片的柑橘樹新結出幼果,在和煦的微風中搖曳。

  在峰叢(cong) 林立、溝多峪深的毛南山鄉(xiang) ,長久以來當地群眾(zhong) 依靠種植水稻、玉米來維持生計。2013年時,村民譚美春曾到桂林考察柑橘產(chan) 業(ye) ,看到當地一些群眾(zhong) 通過種植柑橘住上小洋房很是羨慕,但是擔憂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後來隻好作罷。

  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hui) 議吹響精準扶貧的衝(chong) 鋒號,環江縣出台一係列針對貧困戶發展產(chan) 業(ye) 的扶持政策。了解到這種情況,既是貧困戶也是村幹部的譚美春下決(jue) 心流轉35畝(mu) 土地種植柑橘,村裏的一些群眾(zhong) 也希望能夠抱團發展,主動把土地流轉給她,在種果沒有收益之前不收租金。

  在政府支持下,免費苗木、技術指導和信貸支持等扶貧配套政策接踵而來,柑橘種到哪裏,產(chan) 業(ye) 路就修到哪裏。不到一年時間,一個(ge) 柑橘種植園就初具規模。

  看到柑橘產(chan) 業(ye) 的前景後,村裏很多貧困戶希望能夠參與(yu) 進來,為(wei) 此,譚美春牽頭成立環江毛南新村水果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如今,包括14戶貧困戶在內(nei) 的60戶農(nong) 戶參與(yu) 其中,種植麵積達280多畝(mu) 。收獲季節,這些柑橘通過電商走向全國,為(wei) 群眾(zhong) 帶來近百萬(wan) 元收入。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幸福是這樣煉成的——毛南族的脫貧故事

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縣城夜景(5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1)幸福是這樣煉成的——毛南族的脫貧故事

  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ang) 下南社區鬆朗屯,兩(liang) 名小朋友在玩耍(5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2016年以來,環江縣選定桑蠶、香豬、菜牛、油茶等作為(wei) 特色產(chan) 業(ye) ,目前全縣有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470家、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10家。截至2019年底,環江縣毛南族貧困群眾(zhong) 特色產(chan) 業(ye) 覆蓋率將近100%,產(chan) 業(ye) 致富的故事在毛南山鄉(xiang) 不斷上演。

  迎著清晨的露水,譚江匯把剛收割回來的牧草碾碎,拌上玉米粉喂牛。50歲的譚江匯是一名身高隻有1.3米左右的殘疾人,一度生活十分困難,可如今他是村裏的養(yang) 牛能手。“一年可以出欄,每頭能賺4000元,勞動強度也不大。”譚江匯說,養(yang) 牛讓他找回了對生活的信心。

  譚江匯所在的下南鄉(xiang) 才門村土地貧瘠,脫貧攻堅戰打響後,養(yang) 牛被確定為(wei) 當地的重點扶貧產(chan) 業(ye) ,地方政府為(wei) 貧困戶提供養(yang) 殖培訓、貼息貸款和獎補資金。譚江匯把家中的山坡地全部改種上牧草,下決(jue) 心靠養(yang) 牛脫貧,逐漸有了穩定收入。

  2019年,譚江匯脫貧摘帽。談及未來的希望,他說,想通過養(yang) 牛實現致富,然後到縣城安家,徹底走出大山。

  延伸閱讀

  習(xi) 近平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發布時間:2020年06月05日 05:54 來源:新華社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