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脫貧年 我們這樣幹!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比曲子以(左)和村民一起商討脫貧方案。

牛磊

何登亮走訪貧困戶。

來承金(前)和村民走在山路上。

楊明(左)在村裏的木材加工合作社與(yu) 貧困戶交流。

和宇揚(中)與(yu) 村民家商討搬遷事宜。

  “我們(men) 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堅決(jue) 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麵勝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5月23日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hui) 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

  “堅決(jue) 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也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預算報告、計劃報告同時提到的內(nei) 容,展現了黨(dang) 兌(dui) 現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一莊嚴(yan) 承諾的決(jue) 心。

  小花椒 大產(chan) 業(ye)

  四川涼山州布拖縣地洛鄉(xiang) 橋邊村第一書(shu) 記 比曲子以

  橋邊村地處布拖、昭覺、金陽三縣交界處,是地洛鄉(xiang) 政府駐地,距縣城58公裏,全村人口501戶220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3戶461人。以前村民住的是土房子,喝的是河溝水,走的是泥土路,經濟發展滯後。身為(wei) 地洛鄉(xiang) 副鄉(xiang) 長兼橋邊村第一書(shu) 記,如何帶領貧困村民脫貧致富,是擺在我和村兩(liang) 委麵前急需破解的難題。

  橋邊村有多年種植青花椒的經驗,許多種植戶還去綿陽三台學習(xi) 青花椒矮化技術,隔壁村還有個(ge) 土專(zhuan) 家李治武,可以手把手教。村裏多次開會(hui) 商量後,下定決(jue) 心把青花椒這一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做成橋邊村的“名片”。鄉(xiang) 黨(dang) 委支持我們(men) 積極對接各部門並注冊(ce) 成立布拖縣米丁扶持發展脫貧攻堅造林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合作社從(cong) 縣林草局爭(zheng) 取到132萬(wan) 元資金,打造300畝(mu) 青花椒種植示範基地,90戶村民加入了合作社。

  起初,村民不是很願意加入合作社,認為(wei) 種青花椒沒有種水稻收益高,也擔心路途遙遠,沒人來收購。村民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之前就因零散種植青花椒不上規模,無法有效對接市場,加之運輸成本高,售賣困難,村民承擔了很大風險。

  恰在這時,縣裏通過招商引資計劃引進種植1300畝(mu) 小米辣(一種辣椒),我和村兩(liang) 委為(wei) 村裏爭(zheng) 取到200畝(mu) 小米辣種植項目,並與(yu) 布拖縣疊澤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小米辣收購協議,以套種的形式,在青花椒種植示範基地套種200畝(mu) 小米辣,公司以1.5元一斤的價(jia) 格收購。引進了公司、有了市場保底價(jia) ,加入合作社的90餘(yu) 戶村民不再擔心了。初步估算,規模化種植青花椒和小米辣可以讓村民戶均增收1萬(wan) 元以上。未來,地洛鄉(xiang) 17個(ge) 村將在橋邊村聯手打造一個(ge) 集青花椒、核桃等農(nong) 產(chan) 品和服裝、餐飲、牲畜產(chan) 品、手工業(ye) 、電子商務於(yu) 一體(ti) 的綜合農(nong) 產(chan) 品交易中心。

  按規劃,橋邊村是四川到雲(yun) 南川藏線、滇藏線新支線上的一個(ge) 旅遊點,計劃在沿途路線主打展示原生態阿都文化、高原山地自然風光和濕地生態。如今我們(men) 又爭(zheng) 取到扶持村集體(ti) 經濟發展項目資金100萬(wan) 元,籌建木塢老達大酒店,同時積極發展各具特色的彝家民宿,吸引遊客前來觀光。

  一技長 打工忙

  蘭(lan) 州理工大學駐甘肅東(dong) 鄉(xiang) 奴拉芒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牛 磊

  奴拉芒村,位於(yu) 甘肅省東(dong) 鄉(xiang) 族自治縣果園鎮北部山區,平均海拔2185米,人均耕地隻有0.94畝(mu) ,還都是幹旱山地,“一方水土養(yang) 不活一方人”:村裏312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159戶867人。

  2018年7月,我來到這裏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兼任第一書(shu) 記。脫貧有千難萬(wan) 難,最難還是增收難。我們(men) 多次深入貧困戶家中,一起分析致貧原因,商議脫貧辦法。東(dong) 鄉(xiang) 是少數民族地區,許多人文化程度低,不會(hui) 說普通話,也沒有一技之長。對此,我們(men) 開展免費職業(ye) 技能培訓,積極牽線搭橋,幫助企業(ye) 和工人對接用工、務工需求。現在,村裏有487人外出務工,每家都有一個(ge) 主要勞力在穩定就業(ye) ,其中100多人在廣州、廈門等地電子企業(ye) 務工,最低月工資也有3000多元。

  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還鼓勵養(yang) 殖大戶擴大規模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對牛羊養(yang) 殖達標戶每戶獎勵6000元;持續落實產(chan) 業(ye) 發展扶持資金,做強家庭增收主導產(chan) 業(ye) ,實現穩定增收,確保脫貧戶不返貧。眼下,村裏已有牛羊養(yang) 殖戶149戶,養(yang) 羊最多的達300多隻,養(yang) 牛最多的有20多頭。我們(men) 還對接相關(guan) 部門提供養(yang) 殖技術培訓、購買(mai) 養(yang) 殖保險,最大程度解決(jue) 了貧困戶的後顧之憂。

  村民康奴黑一家四口有兩(liang) 位是殘疾人,他本人是刑滿釋放人員。過去,一家靠低保過日子,對未來喪(sang) 失信心。我們(men) 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宣傳(chuan) 惠民政策,扭轉其“等靠要”思想,增強他家勤勞致富的信心,還兌(dui) 現了6000元獎補資金、幫助貸款5萬(wan) 元。這一切讓康奴黑和家人重拾美好生活的勇氣,不僅(jin) 主動修了羊圈,還養(yang) 了80多隻羊,日子重回正軌。

  如今奴拉芒村已有114戶615人陸續脫貧,但仍有45戶252人沒有擺脫貧困,這是我們(men) 下一步工作要啃的最硬骨頭。實踐證明,外出務工、發展養(yang) 殖是奴拉芒村脫貧的正路,我們(men) 將進一步堅定信心,堅決(jue) 完成年底全部脫貧的任務。

  建食堂 補短板

  建行畢節市分行派駐貴州威寧縣新華村駐村幹部 何登亮

  2018年4月,我坐上大巴車,輾轉4個(ge) 多小時,到達駐村工作點——新華村。威寧縣是貴州掛牌督戰的9個(ge) 未摘帽深度貧困縣之一,新華村在當地是出了名的貧困村。

  新華村海拔高,山多地少,村民中彝族占多數,外出務工者居多,留在村裏的老人和孩子大部分不懂漢語。語言不通,成了我工作中最大的阻礙。駐村伊始,我由村兩(liang) 委幹部帶著挨家挨戶走訪,隻為(wei) 聽聽老鄉(xiang) 們(men) 的心裏話,了解他們(men) 最迫切的心願,找準貧困的根源。

  走訪讓我發現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甚至有的村民爭(zheng) 當貧困戶,希望能得到政策幫扶。扶貧先扶智。村裏的新華小學原先沒有供學生吃飯的食堂,孩子們(men) 就餐不便。我把學校的情況上報給建行畢節市分行,分行又向上級行申請到近55萬(wan) 元扶貧資金,為(wei) 新華小學建了一個(ge) 360平方米的多功能廳,其中包含了廚房和餐廳,今年有望建成投用。

  除了為(wei) 學校申請資金建食堂,我還主動向單位爭(zheng) 取資金幫助村民辦實事。如今村裏有了幼兒(er) 園、籃球場和文化廣場,貧困戶院壩硬化和人居環境改造正在加速推進。目前建行通過投入扶貧資金、員工捐款、產(chan) 業(ye) 扶貧、聯合兄弟行開展公益活動等方式,已向新華村捐贈幫扶資金200萬(wan) 元,全村種植馬鈴薯1330餘(yu) 畝(mu) ,種植核桃、板栗、花椒等2000多畝(mu) ,辦起了養(yang) 雞場和養(yang) 牛場。貧困戶既有務工收入又有分紅,拓寬了收入來源。

  看著村民的生活一天天變好,我很高興(xing) 。新華村雖已脫貧出列,但還有一些“短板”要補齊。在脫貧攻堅衝(chong) 刺的關(guan) 鍵階段,新華村正在積極推動建行捐贈20萬(wan) 元的新建衛生廁所項目落地,創建美好的人居環境。

  合作社 市場大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江州區那隆鎮仁裏村第一書(shu) 記 來承金

  仁裏村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個(ge) 深度貧困村,位於(yu) 西大明山。全村401戶140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9戶590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1.99%,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目前還有6戶13人未實現脫貧。

  貧困戶脫貧主要卡在產(chan) 業(ye) 上,山區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量低、銷路小,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已觸“天花板”,如何讓村民全部脫貧奔小康?

  我們(men) 決(jue) 定另辟蹊徑,打“健康牌”,搞生態農(nong) 業(ye) 。

  山區生態環境保存良好,加上氣候好,種出來的百香果口感好、品質高,市場供不應求。我們(men) 成立了仁裏村山旮遝種養(yang) 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的發展模式,建設百香果產(chan) 業(ye) 基地,把村裏的20戶貧困戶吸收進來,其中就包括未脫貧的6戶村民。合作社為(wei) 種植戶提供統一的種苗、技術、銷售渠道服務。

  貧困戶黃金光起初對百香果種植半信半疑,生怕投入的資金打了水漂。沒想到,他今年的收入有望超過5萬(wan) 元。他打電話給兒(er) 子:“快回來吧,在家種地收入不見得比出去打工差。”

  山區還是澳洲堅果的發展適宜區。我們(men) 推行 “澳洲堅果+咖啡+山地雞”“澳洲堅果+中藥材”等產(chan) 業(ye) 種植聯動模式,畝(mu) 產(chan) 幹果達300公斤,產(chan) 值達9000元以上。

  通過發展百香果、澳洲堅果,全村貧困戶有望實現今年全部脫貧。

  青春無悔,奮鬥的青春最幸福。我相信,通過我們(men) 駐村隊員和全體(ti) 村民的共同努力,仁裏村一定不是人人都要繞著走的村子,村民們(men) 也不會(hui) 再是以前窮困潦倒的模樣,他們(men) 一定會(hui) 擁有開辟美好明天的新鑰匙。

  地流轉 促就業(ye)

  新疆喀什地區教育局駐英吉沙縣烏(wu) 恰鎮托萬(wan) 亞(ya) 巴格村第一書(shu) 記 楊 明

  過去,土地是村民的全部,但也正是這塊人均不到一畝(mu) 的土地將村民鎖在了貧困之中。種好剛夠吃,種不好,口糧都懸乎。

  咋辦?試試土地流轉。“啥,把自個(ge) 兒(er) 的地送出去?不行不行!”2017年底,我第一次提出這個(ge) 方案時,大部分村民當場提出了反對意見。說到底,大家還是心裏沒底,擔心搞不出名堂。

  在村裏做事,大夥(huo) 兒(er) 看重的是結果。2018年初,我們(men) 先從(cong) 同意流轉土地的村民開始,在村內(nei) 的江格爾片區建設完成356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在機械化、規模化操作下種出的麥子、玉米產(chan) 量和質量較以往均有了很大提升。豐(feng) 收的時候,前來合作社分紅的村民排起了長隊,

  看到了江格爾片區的變化,村民紛紛參與(yu) 進來。到2019年,村裏絕大部分土地完成了整合,由合作社統一種植和管理。

  土地流轉解放了勞動力,但要想脫貧,還得解決(jue) 就業(ye) 。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為(wei) 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ye) 機會(hui) 。

  2018年1月,木材加工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生產(chan) 的沙發、梳妝台、茶幾很受歡迎,在這裏上班的村民每個(ge) 月能掙3000多元。2019年7月,生產(chan) 手套的村辦工廠建起來了,可吸納全村126人就近就業(ye) 。努熱拉古麗(li) ·圖爾貢就是其中的一員,她擁有嫻熟的手藝,不到3個(ge) 月成為(wei) 小組長,現在每月能領到2500元的工資。

  除了就近就業(ye) ,我們(men) 還鼓勵村民外出就業(ye) 。現在,村裏已有109人離開村莊外出打工,有了份穩定的收入。

  除了這些,還能幹些啥,把村裏能用的資源都利用好?今年5月初,我們(men) 依托蘆葦濕地資源打造的養(yang) 鴨合作社正式亮相。隨著1000隻大麻鴨、1000隻金定鴨陸續入棚,鴨產(chan) 業(ye) 雛形初現。村裏又有一批勞動力走進合作社,成為(wei) 養(yang) 鴨人。

  至此,托萬(wan) 亞(ya) 巴格村有勞動能力的769人全部實現就業(ye) 。今年全村工資性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預計達到60%以上,村民脫貧底氣十足。

  先搬家 再致富

  雲(yun) 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政協駐古登鄉(xiang) 馬垮底村工作隊隊員 和宇揚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屬於(yu) “三區三州”中的“三州”之一,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為(wei) 一體(ti) ,下轄的瀘水市古登鄉(xiang) 地處橫斷山縱穀區,山峰林立,溝壑縱橫,岩層裸露,土地貧瘠,屬典型的山地特征,一方水土養(yang) 不起一方人。我主動向單位領導請纓去貧困村,將所學帶給那裏的男女老少。

  初到馬垮底村,映入我眼簾的到處是杈杈(木頭與(yu) 篾笆圍成)房,上麵住人,下麵養(yang) 牲畜,屬人畜混居的極度危房,人居環境普遍髒亂(luan) 差,家庭經濟收入主要靠民政低保,無產(chan) 業(ye) 項目支撐,村民生活深度貧困。

  駐村一年來,我與(yu) 村兩(liang) 委、駐村工作隊員深入農(nong) 家講解政策,動員村民外出務工和易地搬遷。許多村民對搬遷有顧慮,態度強硬,對工作極不支持。我不灰心、不氣餒,繼續頂著烈日,冒著細雨,一次不成就兩(liang) 次、三次……直到讓貧困戶心服口服,願意搬遷為(wei) 止。如今,貧困村民搬出了大山,大人找到了工作,小孩入了學,老人患病及時就醫,村民們(men) 錢袋子鼓了,日子越過越好,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決(jue) 勝之年,如何讓馬垮底村的貧困村民都能如期脫貧,成了我時常思考的問題。

  一是搬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村民,住房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jue) ,但這隻是達成了基本目標,後續幫扶措施尤為(wei) 重要,如產(chan) 業(ye) 發展、勞動技能培訓、勞務輸出、安排公益性崗位等,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二是隻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道路、飲水灌溉、教育衛生、生態環境等條件,才能為(wei) 貧困村民脫貧致富打牢基礎,把窮山惡水變為(wei) 青山綠水、金山銀山。

  三是要讓“等靠要”思想嚴(yan) 重的貧困村民真正從(cong) “要我脫貧”變成“我要脫貧”,這才是真正脫貧致富的關(guan) 鍵!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發布時間:2020年06月04日 07:3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