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人類健康是社會(hui) 文明進步的基礎。
6月2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專(zhuan) 家學者座談會(hui) ,在認真聽取大家發言後發表了十分重要的講話。總書(shu) 記站在國家整體(ti) 戰略高度,著眼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ti) 係,深刻總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zheng) 的經驗教訓,精辟闡明衛生健康事業(ye) 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係統論述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製體(ti) 係、健全預警響應機製、全麵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築牢防護網隔離牆、推進公共衛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製建設等一係列重大問題。講話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內(nei) 涵豐(feng) 富,對於(yu) 全黨(dang) 全社會(hui) 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推動新時代衛生健康事業(ye) 高質量發展,時刻防範衛生健康領域重大風險,切實維護人民安全和健康,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yi) 。
確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是我們(men) 黨(dang) 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黨(dang) 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發展衛生和健康事業(ye) 、增進人民健康福祉。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明確了新時代黨(dang) 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強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製度保障,堅持預防為(wei) 主,穩步發展公共衛生服務體(ti) 係,成功防範和應對了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出血熱等突發疫情,主要傳(chuan) 染病發病率顯著下降。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也是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共同追求。”在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進程中,發展衛生健康事業(ye) 始終處於(yu) 基礎性地位,同國家整體(ti) 戰略緊密銜接,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
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hui) 議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回顧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偉(wei) 大鬥爭(zheng) ,深刻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jia) 。”麵對這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chuan) 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黨(dang) 中央統籌全局、果斷決(jue) 策,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黨(dang) 全軍(jun) 全國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采取最嚴(yan) 格、最全麵、最徹底的防控舉(ju) 措,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這些成就的取得,彰顯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和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顯著政治優(you) 勢,體(ti) 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日益增強的綜合國力,展現了全黨(dang) 全軍(jun) 全國各族人民同舟共濟、眾(zhong) 誌成城的強大力量。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麵小康。”要看到,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zhong) 更加重視生命質量和健康安全,健康需要呈現多樣化、差異化的特點。還要看到,人民健康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社會(hui) 政治問題。防範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事關(guan) 國家安全和發展,事關(guan) 社會(hui) 政治大局穩定。這次應對疫情,我國公共衛生體(ti) 係、醫療服務體(ti) 係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我們(men) 要正視存在的問題,加大改革力度,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上來,堅持整體(ti) 謀劃、係統重塑、全麵提升,改革疾病預防控製體(ti) 係,提升疫情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體(ti) 係,完善公共衛生應急法律法規,切實加強愛國衛生工作,著力從(cong) 體(ti) 製機製層麵理順關(guan) 係、強化責任,為(wei) 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人民健康是最可寶貴的財富,擁有健康的人民意味著擁有更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新長征路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優(you) 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著力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ti) 係,努力做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我們(men) 就一定能凝聚起萬(wan) 眾(zhong) 一心、攻堅克難的磅礴力量,戰勝一切風險挑戰,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