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三安(左)和女婿郭向軍(jun) 在勞動。
嶽父擺下酒席,宴請親(qin) 戚朋友,坐在上首位置的卻是女婿。這樣“不合規矩”的事情,最近發生在了河南扶溝縣包屯鎮郝崗村71歲的農(nong) 民郝三安家。
女婿“在上”,嶽父心悅誠服;嶽父“在下”,女婿安然就座;滿座賓朋笑嗬嗬,也不覺有什麽(me) 不妥。這演的是哪出戲?
“今天沒有嶽父和女婿,隻有種田狀元和咱老漢!女婿把田種得好,應該坐這裏!”郝三安一語道破玄機。去年4月份,郝老漢就和女婿郭向軍(jun) 擺下了“種田擂”,請來親(qin) 朋作見證,明打擂,暗使勁,要比比到底誰能把田種得更好。
緣 起
翁婿本是一家人,為(wei) 何要打擂?郝老漢說:“就是不想讓他們(men) 夫妻倆(lia) 再種地!”
種田要起五更,曬太陽,打夜回;收麥子時,要趕晚上涼快了割麥,手磨爛,肩磨破,人累癱;收成好不好看老天爺,下雨天,得往外跑,趕著排水,要是天旱了,地裏沒井,就隻能幹瞪眼。講起過去種田的苦和累,郝老漢有倒不完的苦水,“所以他倆(lia) 要種地,我堅決(jue) 不同意!好不容易有了別的營生,還來這土裏刨食幹啥?”
他指的是女婿郭向軍(jun) 和自己的二女兒(er) 郝紀平兩(liang) 口子。
郭向軍(jun) 今年49歲,高中畢業(ye) 後就回了老家包屯鎮高崗村種田,1997年經人介紹與(yu) 鄰村郝三安家的二女兒(er) 結為(wei) 夫妻。“剛結婚那時候,種地不掙錢,作物單一,畝(mu) 產(chan) 低,糧食也賣不上價(jia) ,種了自家10畝(mu) 地,還承包了村裏20畝(mu) 機動地,一年到頭還是沒幾個(ge) 錢。”郭向軍(jun) 說,自己那時候總想著“逃離”田地。後來流行外出打工,心思活泛的他和家人商量後,就去北京“闖蕩”。“那時候打工,一個(ge) 月能賺回種地大半年的錢,可高興(xing) 了!”攢了點錢的郭向軍(jun) 回到老家開了個(ge) 超市,有了自己的小生意。
看到小兩(liang) 口日子越過越紅火,郝老漢心裏也是真高興(xing) 。哪想到,郭向軍(jun) 突然提出要種田!
郭向軍(jun) 說,他看新聞感覺黨(dang) 和政府扶持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的決(jue) 心很大。眼看著村裏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種田的越來越少,各家各戶“單打獨鬥”不賺錢,有的耕地甚至被撂荒。做了多年生意,懂得“規模優(you) 勢”的郭向軍(jun) 動起了心思,“能不能流轉土地,搞規模化種植和經營呢?”
2018年,老郭試著流轉了25畝(mu) 土地搞規模化、特色化種植,第二年就淨賺6萬(wan) 元。牛刀小試,成績不錯,他這下更來勁了,決(jue) 定拿出積蓄多流轉些土地,擴大規模,還要添置新的農(nong) 機具,準備大幹一場。
郝老漢不樂(le) 意了,“風吹不著日曬不著的生意放著不幹,為(wei) 啥非要來受這份罪?”但郭向軍(jun) 說,“我認準了,‘科學種田’沒問題。”
“好,那你先贏了我這老漢再說!”郝老漢眼看勸不住,幹脆“下戰書(shu) ”。郭向軍(jun) 欣然應戰,擺下酒席,設了擂台,請來親(qin) 朋當裁判。
2019年夏天,麥子收割完,花生長出來,翁婿“種田擂”,正式開賽。
打 擂
郝三安是包屯鎮有名的種田“老把式”,有力氣、有經驗。和女婿打擂台,郝老漢使出渾身解數,從(cong) 上年收獲的小麥裏選出最好的留種;精算農(nong) 時,播種、施肥、鋤草、澆水,全都快快、足足、夠夠;在地裏精心侍弄作物,生怕閃失。
老嶽父“馬不停蹄”,郭向軍(jun) 卻一點不急,不僅(jin) 不著急上地,反倒不停地走門串戶“嘮家常”。原來,他是要說服更多外出打工、缺少勞動力的村民把耕地流轉給他,擴大種植規模。“嘮嗑”半個(ge) 多月,他流轉來了10多戶村民的120畝(mu) 地。
有了地就有了底氣,郭向軍(jun) 憑著自己土地多、需求大的優(you) 勢,直接對接廠家,買(mai) 來了大批質優(you) 價(jia) 廉的種子、化肥,還靠著國家補貼和農(nong) 機貸款買(mai) 了收割機、旋耕機等現代化機械,並且從(cong) 農(nong) 技站取經,搞起了小麥辣椒套、辣椒花生套、玉米西瓜套、西瓜白蘿卜套等套種模式。
“種子好,化肥好,作物長勢就好;套種糧食、經濟作物,產(chan) 出就高;使用農(nong) 機,生產(chan) 效率就噌噌地漲!”郭向軍(jun) 對自己土地的產(chan) 出有信心。
有產(chan) 出還要有銷路。郭向軍(jun) 打起了互聯網的主意,上網取經,科學種地:上政府網,學政策、定方向;上農(nong) 業(ye) 網,學技術、看行情;上電商網,學網上經營、開網店。懂了門道的他與(yu) 人合夥(huo) ,將自己的農(nong) 產(chan) 品掛到網上銷售,還利用微信朋友圈擴大影響。
郭向軍(jun) 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自家地裏產(chan) 出的花生要是線下賣,也就不到3塊錢一斤,要是把品質不好的花生剔除,在網上搞精品袋裝銷售,一斤就能賣五六塊錢,而被淘汰的花生還不到花生總量的10%,怎麽(me) 算都是上網賣精品來得劃算!
共 贏
春去春又來,不覺間,翁婿倆(lia) 的擂台賽到了尾聲。
今年4月15日,隨著郭向軍(jun) 最後積攢的20畝(mu) 地花生順利出手,翁婿倆(lia) 這一年的賬終於(yu) 算清了。一年來,郭向軍(jun) 種田總收入近29萬(wan) 元,畝(mu) 均淨收入2200多元;嶽父郝三安,平均每畝(mu) 淨收入1900多元。至此,翁婿“種田擂台賽”有了結果,女婿郭向軍(jun) 勝出。
又是豔陽高照日,有了開頭那一幕。郝老漢在自家擺了酒菜,請來諸位“做裁判”的親(qin) 戚朋友,讓女婿坐了上首。他感慨道:“那會(hui) 兒(er) 是怕倆(lia) 孩子種地受苦。向軍(jun) 懂政策、懂經營,也有魄力,我就慢慢放了心。輸贏隨它去,孩兒(er) 倆(lia) 有奔頭,咱就高興(xing) ,幹!”他端起酒杯招呼大夥(huo) 喝酒,女婿、賓朋紛紛舉(ju) 杯暢飲。
郝三安再斟一杯酒,繼續說道,自己年紀也大了,他決(jue) 定今年把自家的10畝(mu) 地都留給女婿種,還發動計劃外出打工的兒(er) 子也把土地流轉給他。
郭向軍(jun) 接話說,要把賺到的錢全都拿出來,繼續擴大土地流轉規模,搞更高程度的規模化種植,“科學種田、規模化經營,是一條致富路!”
翁婿說罷,相視一笑碰杯,把酒一飲而盡。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