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挺:“老山哢”裏的戰貧“四重奏”

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委組織部 李重霖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抗擊過非典,支援過汶川,群眾(zhong) 不脫貧,我絕不離開”。2018年3月,一個(ge) 中年男人帶著他立下的flag,走進了川滇交界的窮山溝。

  楊挺,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新溝村第一書(shu) 記,在海拔1000米的“老山哢”裏,用青春和汗水奮戰貧窮。

做建設的“奠基人”打造發展“快車道”

  新溝村是一個(ge) 深度貧困村,距離縣城2個(ge) 小時車程。四麵環山,就像一個(ge) 破碎的蛋殼,四周的大山牢牢地把新溝村包圍在裏麵。外麵進不來,裏麵也出不去。

  到村以後,楊挺帶領著12名村幹部和黨(dang) 員連日連夜繪製新溝地圖,標注進村路、產(chan) 業(ye) 路和新村聚集地,組織群眾(zhong) 平路基、鋪毛路,為(wei) 後續建設打下基礎。同時,向上級爭(zheng) 取項目資金171.7萬(wan) 元,配套省級財政幸福美麗(li) 新村建設項目88萬(wan) 元,修建村道4.99公裏,產(chan) 業(ye) 道路2.5公裏,打通了新溝發展的最後一公裏。

  路修好了,還要完善基礎設施,讓群眾(zhong) 的生活變得更好。村黨(dang) 群服務中心、文化廣場建設、公路亮化、涼亭修建、路燈安裝……一係列惠民生補短板工程,讓這個(ge) 貧困村鳳凰涅槃。

  “我多跑一分、多做一分,村子的發展就多一分希望。我想,這就是我駐村第一書(shu) 記的初心。”楊挺說。

  兩(liang) 年多來,他想方設法爭(zheng) 取上級黨(dang) 委、選派單位和社會(hui) 各界的支持,積極籌措項目資金,在當地大力實施路、水、電、造福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他用自己的忙碌和奔波,修補著貧困村欠缺的一點一滴,為(wei) 貧困村的發展開辟著康莊大道。

做隊伍的“領頭人”培養(yang) 創業(ye) “生力軍(jun) ”

  發展第一要素是人。楊挺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著力“建強一個(ge) 村級班子、帶好一支黨(dang) 員隊伍、培育一批骨幹力量”。

  楊挺到村時,新溝村村“兩(liang) 委”班子剛重新組建,支部被評為(wei) “後進支部”,急需整改升級。

  他主動融入村幹部隊伍,與(yu) 村“兩(liang) 委”交流探討,和黨(dang) 員交心談心,深入了解全村優(you) 秀人才,把致富帶頭人、鄉(xiang) 賢達人找出來,推選他們(men) 加入村幹部隊伍中,打造一支“留下不走的工作隊”。

  “我是2018年從(cong) 浙江回家創業(ye) 的,楊書(shu) 記不僅(jin) 幫我選址、租地、找市場,村上的大事小事都讓我參加,我現在已經是一名黨(dang) 員了。”羅尚聰是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回鄉(xiang) 後在楊挺的幫助下,開始種植中藥材,流轉土地50畝(mu) ,成為(wei) 了村裏數一數二的致富帶頭人。

  “我和老婆原來在重慶打工,家頭三個(ge) 娃娃沒人照顧,我們(men) 兩(liang) 口子商量還是回來搞養(yang) 殖,楊書(shu) 記知道後,幫我們(men) 申請項目資金修牛欄,買(mai) 肉牛,現在已經養(yang) 了13隻牛,到年底能掙個(ge) 幾萬(wan) 塊錢,娃娃也照顧到了。”貧困戶吳捌貴一談起自己的養(yang) 牛場,嘴角合不攏的樂(le) 嗬。

  在楊挺的帶領下,全村聯係培養(yang) 了致富帶頭人8人,新鄉(xiang) 賢3人,後備幹部3人,幹事創業(ye) 有了“主力軍(jun) ”。

做致富的“引路人”鼓起群眾(zhong) “錢袋子”

  光脫貧不行,還要發展富民興(xing) 村產(chan) 業(ye) ,刨除“窮根子”。

  新溝村農(nong) 產(chan) 品豐(feng) 富,天麻、竹筍、臘肉、生薑等頗具特色,有很大的市場潛力。但是因為(wei) 沒有知名度,群眾(zhong) 賣不出去,也賺不到錢。

  他和村幹部多次考察學習(xi) ,借鑒其他地方經驗,最終利用集體(ti) 經濟發展扶持基金,成立筠連縣孔鳳養(yang) 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ce) “仙霧山”這一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搭建起集收購、包裝、營銷等為(wei) 一體(ti) 的銷售平台,打通了新溝村農(nong) 產(chan) 品與(yu) 市場的最後一公裏。

  “兄弟書(shu) 記,我老公一直在外麵打工,我在家照顧老人和娃娃,家裏人少地又寬,如果丟(diu) 荒還是可惜,但是種包穀,又累人又沒什麽(me) 收入,你看我是種點什麽(me) 好?”

  “姐姐,這幾年茶葉行情還不錯,鮮葉賣得起價(jia) 錢,你可以種安吉白茶,隻要管理得好,投產(chan) 後每畝(mu) 輕輕鬆鬆掙幾千塊錢,你好好考慮一下嘛。”

  留守婦女楊秀翠在楊挺的幫助下,購買(mai) 了六萬(wan) 株茶苗,把自己的三十畝(mu) 土地全部種上了安吉白茶。

  在楊挺的帶領下,新溝村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銷量大幅度上升,全村200餘(yu) 農(nong) 戶種植天麻800餘(yu) 畝(mu) ,新建1100畝(mu) 中藥材“天麻”種植基地、1000畝(mu) “黃皮竹”種植基地、200畝(mu) “安吉白茶”茶園,全村集體(ti) 經濟收入超過2萬(wan) 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萬(wan) 元。

做百姓的“貼心人”“駐”進群眾(zhong) “心坎裏”

  “楊書(shu) 記,王老伯突然暈倒了,你快點來看下。”早上六點,貧困戶楊明真大娘砰砰直敲楊挺的宿舍門。

  “我先開車送他去醫院,你記得給他在雲(yun) 南的娃兒(er) 打電話。”

  王孝安是新溝村的一名留守老人,兒(er) 女常年在外務工,當得知其重病暈倒後,楊挺第一時間用私車將老人送醫,還自己掏錢給老人解決(jue) 生活問題。

  這樣的場景,在新溝村經常遇到。

  徐禮彬幹農(nong) 活時摔斷腿,他第一時間送醫院。貧困學生徐林浩考上大學後家庭無力支付學費,他多方籌集5萬(wan) 元救助金送到學生手中......但凡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有些困難,楊挺都會(hui) 盡自己所能,實打實地幫助他們(men) 解決(jue) 問題。

  “我們(men) 都喊他兄弟書(shu) 記,平時就跟自己家人一樣,大家都信任他。”貧困戶官鬆均說道。官鬆均家孩子常年在家待業(ye) ,楊挺了解情況後,托朋友就近給孩子找了份工作,每月能掙兩(liang) 三千塊錢。

  群眾(zhong) 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guan) 情。楊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第一書(shu) 記”的職責,把村民的事時刻放在心上。

發布時間:2020年06月01日 13:07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