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誓要紅岩煥新顏

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委組織部 董晨晨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在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紅岩村貧困戶萬(wan) 紹輝的柿子園裏,紅彤彤的柿果仿佛是一個(ge) 個(ge) 喜慶的燈籠,迎接八方遊客的到來。

  曾經“紅岩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山上蕨薊草,山下光坡坡”的省級貧困村,經曆短短幾年的時間,變成了遊人如織、業(ye) 興(xing) 民安的省級旅遊示範村。

  這一切的變化,離不開幫扶幹部——四川省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優(you) 秀第一書(shu) 記張洋的努力。

“下馬威”就怕“鐵下心”

  2015年8月,張洋從(cong) 宜賓新聞網的一名記者成為(wei) 江安縣紅岩村第一書(shu) 記。初到“三匹梁子夾兩(liang) 溝”的村上,進村的路先給了她一個(ge) “下馬威”,車被村口一條陡坡亂(luan) 石路攔住了。她隻好下車,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到村活動室。

  駐村第二天,她早早起床,召集村組幹部座談,了解村民致貧原因、產(chan) 業(ye) 家底、人員結構、困難需求。然後馬不停蹄地走訪了村內(nei) 幾戶特別困難的群眾(zhong) ,當走進牆體(ti) 裂縫、家徒四壁的房子,看到因病痛折磨而瘦骨嶙峋的村民時,她真切地感受到“貧困”的殘酷。

  當晚,她打著手電筒回到寢室,顧不上一天的奔波勞累,埋頭加班撰寫(xie) 扶貧日誌,梳理群眾(zhong) 反映的各種問題,思考該如何帶領貧困群眾(zhong) 走出困境。

  深夜的大山出奇的安靜,她想起群眾(zhong) 的不信任和質疑,也忍不住想起年幼的兒(er) 子,這一切仿佛也在無聲地問她,“能在這裏待滿兩(liang) 年嗎?”

  “沉下來,鐵下心,來了就要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拋除雜念,接下來的日子,她帶著一把傘(san) 、一瓶水、一個(ge) 文件袋,踩著濕漉的蕨薊草路,挨家挨戶走訪製定幫扶計劃,有時一走就是一天。慢慢地群眾(zhong) 也願意拉著她談家長裏短,訴矛盾糾紛,她知道,那是心在慢慢靠攏,是沉甸甸的信任。

  數不清多少次褲腿裹滿泥、多少雙鞋子被劃破走爛,村裏項目情況、貧困戶情況等漸漸了然於(yu) 胸,帶領紅岩父老鄉(xiang) 親(qin) 脫貧攻堅的思路也愈加清晰明朗起來——“要想富先修路”。

  於(yu) 是,張洋帶著村幹部多次到縣上、鎮上爭(zheng) 取項目資金,2016年,紅岩村終於(yu) 迎來了通村公路工程,建設中她更是每天到場查看工程建設情況。山石炸開陡峭的“一線天”崖壁,7.8公裏與(yu) 外界連接的水泥公路建成通車,史上第一趟直達縣城的農(nong) 巴車開通運營,鄉(xiang) 親(qin) 們(men) 激動地給親(qin) 人打電話:“快回來嘛,路通了,真的打通了。”她的眼眶濕潤了。

“拔窮根”還需“往心走”

  貧困並不要緊,最怕的是思想貧乏,“輸血”和“造血”共同驅動才能實現長久脫貧致富。

  紅岩村有一片約600畝(mu) 的古柿林,許多上百年樹齡的柿子樹分布在村民的房前屋後、田邊地角。每當秋天來臨(lin) ,掛在樹上的紅柿子映著層層梯田,形成了一道獨特的田園風光。

  以前沒有通村公路,銷路又窄,全村幾十噸老柿果成熟了,隻能眼睜睜看著爛在地裏。2015年,張洋積極依托網絡媒體(ti) ,為(wei) 村民搭建銷售平台,紅岩村的柿子“大火了一把”。可賣著賣著就發現,本地土柿子不易保存、運輸包裝成本高,到了稍遠的顧客手裏完全沒了賣相,網銷以失敗告終。

  2016年4月,張洋興(xing) 致衝(chong) 衝(chong) 召集村民,提出要集中流轉土地,發展甜脆柿產(chan) 業(ye) 園。話音剛落,會(hui) 上頓時炸開了鍋,馬上就有群眾(zhong) 站起來反對,七嘴八舌地說到,“之前的柿子都沒賣出去,又種柿子?這不是瞎折騰嘛。”

  張洋並不放棄,挨家上門走訪村裏的黨(dang) 員幹部,“讓大家脫貧過上好日子,得大家一起幹。我們(men) 出去實地考察過,甜脆柿銷路、效益都很好。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zhong) 看黨(dang) 員,黨(dang) 員看幹部,我們(men) 作為(wei) 黨(dang) 員幹部,必須要帶頭支持村上的工作”。

  張洋走後,黨(dang) 員幹部內(nei) 心受到很大的觸動,想起了張書(shu) 記剛來村上的時候,白白淨淨的,現在已經被曬得黝黑,天天跑田坎、跟著一起幹農(nong) 活,哪家有事情需要幫忙跑得比誰都勤,實實在在為(wei) 村民辦實事。“我們(men) 黨(dang) 齡比她還長,不能讓全村脫貧攻堅的擔子壓在她一個(ge) 人的身上。”

  第二天一早,張洋走到村辦公室門口,便看見許多黨(dang) 員幹部站在門口,他們(men) 說:“張書(shu) 記,我們(men) 跟著你幹!”

  張洋的眼眶又濕潤了。

  接下來,她帶著村幹部包戶,組織黨(dang) 員與(yu) 貧困戶結對,上門為(wei) 群眾(zhong) 畫規劃草圖、講土地流轉政策、談發展柿子產(chan) 業(ye) 和鄉(xiang) 村旅遊的好處……一次不行二次又來,二次不行就三次,一直到行為(wei) 止,群眾(zhong) 看到了村上有人帶頭,更被張洋一次次上門感動了,最終都紛紛支持建柿子產(chan) 業(ye) 園。

“古柿林”煥發“新生機”

  在幹部群眾(zhong) 支持下,張洋帶領紅岩村兩(liang) 委先後到興(xing) 文縣、雲(yun) 南等新品種柿子基地看別人怎麽(me) 搞產(chan) 業(ye) ,學習(xi) 經營管理經驗。媒體(ti) 人獨到的眼光讓她看到,發展傳(chuan) 統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受市場影響大,要唱響“文化”戲、做好“生態”文章。

  於(yu) 是紅岩村最終確定了“依托600畝(mu) 古柿林種植優(you) 質甜脆柿,依托豐(feng) 富的天然生態林養(yang) 殖林下土雞,依托綺麗(li) 風光和人文景觀打造鄉(xiang) 村旅遊”的產(chan) 業(ye) 發展思路。

  2017年初,張洋帶領紅岩村引進業(ye) 主成立江安縣“柿外桃園”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引導貧困戶入股產(chan) 業(ye) 園,發展甜脆柿1200畝(mu) ,建成3個(ge) 優(you) 質產(chan) 業(ye) 園,又積極對接整合上級項目資金修建柿子文化廣場、百姓大舞台、遊山步道等,打造川南農(nong) 耕文化體(ti) 驗園。成功舉(ju) 辦了四屆柿子文化旅遊節,挖掘了“柿柿(事事)如意”“盛世(柿)太平”“一生一世(柿)”等蘊含美好寓意的柿文化,吸引了大量遊客前去摘柿遊玩、體(ti) 驗農(nong) 耕生活,帶著紅岩村走上“特色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文化體(ti) 驗旅遊”的路子。

  2018年,“柿子部落”景區成功創建為(wei) 國家級3A景區,紅岩村被評為(wei) 省級旅遊扶貧示範村。“身在紅岩富紅岩,誓要紅岩煥新顏”,2018年年底,紅岩村63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整村摘掉了“窮帽子”。

發布時間:2020年06月01日 13:03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