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關(guan) 於(yu) 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yu) 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三次會(hui) 議上

財政部

各位代表:

  受國務院委托,現將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yu) 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hui) 議審議,並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

  2019年,麵對國內(nei) 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麵,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黨(dang) 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hui) 精神,增強“四個(ge) 意識”、堅定“四個(ge) 自信”、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嚴(yan) 格執行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審查批準的預算,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紮實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保持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完成全年主要目標任務,為(wei)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打下決(jue) 定性基礎。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較好。

  (一)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情況。

  1.全國一般公共預算。

  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0382.23億(yi) 元,為(wei) 預算的98.9%,比2018年增長3.8%。其中,稅收收入157992.21億(yi) 元,增長1%;非稅收入32390.02億(yi) 元,增長20.2%,主要是中央財政增加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地方財政加大盤活國有資源資產(chan) 力度。加上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yu) 22160.95億(yi) 元(包括中央和地方財政從(cong) 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資金,以及地方財政使用結轉結餘(yu) 資金),收入總量為(wei) 212543.18億(yi) 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8874.02億(yi) 元,完成預算的101.5%,增長8.1%。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269.16億(yi) 元,支出總量為(wei) 240143.18億(yi) 元。收支總量相抵,赤字27600億(yi) 元,與(yu) 預算持平。

  2.中央一般公共預算。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9305.41億(yi) 元,為(wei) 預算的99.4%,增長4.5%。加上從(cong) 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2800億(yi) 元,從(cong)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394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92499.41億(yi) 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9530.25億(yi) 元,完成預算的98.4%,增長7%,其中,本級支出35115.15億(yi) 元,完成預算的99.2%,增長6%;對地方轉移支付74415.1億(yi) 元,完成預算的98.7%,增長7.5%。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269.16億(yi) 元,支出總量為(wei) 110799.41億(yi) 元。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18300億(yi) 元,與(yu) 預算持平。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主要收入項目具體(ti) 情況是:國內(nei) 增值稅31161.01億(yi) 元,為(wei) 預算的103.7%。國內(nei) 消費稅12561.52億(yi) 元,為(wei) 預算的108.5%。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15812.3億(yi) 元,為(wei) 預算的93.1%。關(guan) 稅2889.11億(yi) 元,為(wei) 預算的105.1%。企業(ye) 所得稅23786億(yi) 元,為(wei) 預算的97.4%。個(ge) 人所得稅6234.14億(yi) 元,為(wei) 預算的80.5%,主要是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實施專(zhuan) 項附加扣除政策等減稅規模超出預期。出口貨物退增值稅、消費稅16503.2億(yi) 元,為(wei) 預算的103.5%。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主要支出項目具體(ti) 情況是: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985.16億(yi) 元,完成預算的99.7%。外交支出615.39億(yi) 元,完成預算的98.1%。國防支出11896.56億(yi) 元,完成預算的100%。公共安全支出1839.45億(yi) 元,完成預算的102.3%。教育支出1835.88億(yi) 元,完成預算的100%。科學技術支出3516.18億(yi) 元,完成預算的99.2%。糧油物資儲(chu) 備支出1204.04億(yi) 元,完成預算的102.3%。債(zhai) 務付息支出4566.62億(yi) 元,完成預算的91.4%。

  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具體(ti) 情況是:一般性轉移支付66849.4億(yi) 元,完成預算的98.7%,其中,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31903.25億(yi) 元,完成預算的100.2%;專(zhuan) 項轉移支付7565.7億(yi) 元,完成預算的99.1%。

  2019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結餘(yu) 1269.16億(yi) 元(其中,中央預備費當年未支出,形成結餘(yu) 500億(yi) 元),全部轉入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通過收回中央財政結轉資金補充3000億(yi) 元。2019年末,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餘(yu) 額5272.49億(yi) 元。

  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5491.92億(yi) 元,其中,本級收入101076.82億(yi) 元,增長3.2%;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74415.1億(yi) 元。加上地方財政從(cong) 地方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yu) 18966.95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194458.87億(yi) 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3758.87億(yi) 元,增長8.5%。收支總量相抵,地方財政赤字9300億(yi) 元,與(yu) 預算持平。

  (二)2019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情況。

  按照地方政府債(zhai) 務管理有關(guan) 規定,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務收支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

  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84515.75億(yi) 元,增長12%。加上2018年結轉收入360.4億(yi) 元和地方政府發行專(zhuan) 項債(zhai) 券籌集收入21500億(yi) 元,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wei) 106376.15億(yi) 元。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91364.8億(yi) 元,增長13.4%。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039.62億(yi) 元,為(wei) 預算的96.3%,增長0.1%。加上2018年結轉收入360.4億(yi) 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wei) 4400.02億(yi) 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4178.86億(yi) 元,完成預算的91.9%,增長3.9%,其中,本級支出3113.41億(yi) 元,對地方轉移支付1065.45億(yi) 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4.23億(yi) 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大於(yu) 支216.93億(yi) 元,其中,結轉下年繼續使用180.04億(yi) 元;單項政府性基金項目結轉超過當年收入30%的部分合計36.89億(yi) 元,按規定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

  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80476.13億(yi) 元,增長12.6%,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72584.42億(yi) 元,增長11.4%。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1065.45億(yi) 元和地方政府發行專(zhuan) 項債(zhai) 券籌集收入21500億(yi) 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wei) 103041.58億(yi) 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88251.39億(yi) 元,增長13.9%。

  (三)2019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情況。

  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3960.42億(yi) 元,增長36.3%。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2287.43億(yi) 元,增長6.2%。

  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635.93億(yi) 元,為(wei) 預算的99.9%,增長23.3%。加上2018年結轉收入6.7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1642.63億(yi) 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108.8億(yi) 元,完成預算的88.4%,下降0.3%,其中,本級支出986.55億(yi) 元,對地方轉移支付122.25億(yi) 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389.77億(yi) 元,調入比例提高至28%。結轉下年支出144.06億(yi) 元。

  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本級收入2324.49億(yi) 元,增長47.2%。加上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122.25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2446.74億(yi) 元。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300.88億(yi) 元,增長15.3%。調入一般公共預算資金增加至943.19億(yi) 元。結轉下年支出202.67億(yi) 元。

  (四)2019年社會(hui) 保險基金預算收支情況。

  全國社會(hui) 保險基金收入80844.09億(yi) 元,增長2.3%,其中,保險費收入57849.05億(yi) 元,財政補貼收入19392.61億(yi) 元。全國社會(hui) 保險基金支出74989.23億(yi) 元,增長11.3%。當年收支結餘(yu) 5854.86億(yi) 元,年末滾存結餘(yu) 94026.97億(yi) 元。

  中央社會(hui) 保險基金收入688.61億(yi) 元,其中,保險費收入354.44億(yi) 元,財政補貼收入319.36億(yi) 元。加上地方上繳的基本養(yang) 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收入6280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6968.61億(yi) 元。中央社會(hui) 保險基金支出663.2億(yi) 元,加上安排給地方的基本養(yang) 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支出6273.8億(yi) 元,支出總量為(wei) 6937億(yi) 元。當年收支結餘(yu) 31.61億(yi) 元,年末滾存結餘(yu) 358.75億(yi) 元。

  地方社會(hui) 保險基金收入80155.48億(yi) 元,其中,保險費收入57494.61億(yi) 元,財政補貼收入19073.25億(yi) 元。加上基本養(yang) 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收入6273.8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86429.28億(yi) 元。地方社會(hui) 保險基金支出74326.03億(yi) 元,加上基本養(yang) 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支出6280億(yi) 元,支出總量為(wei) 80606.03億(yi) 元。當年收支結餘(yu) 5823.25億(yi) 元,年末滾存結餘(yu) 93668.22億(yi) 元。

  2019年末,中央財政國債(zhai) 餘(yu) 額168038.04億(yi) 元,控製在全國人大批準的債(zhai) 務餘(yu) 額限額175208.35億(yi) 元以內(nei) ;地方政府債(zhai) 務餘(yu) 額213072.26億(yi) 元,包括一般債(zhai) 務餘(yu) 額118694.14億(yi) 元、專(zhuan) 項債(zhai) 務餘(yu) 額94378.12億(yi) 元,控製在全國人大批準的債(zhai) 務餘(yu) 額限額240774.3億(yi) 元以內(nei) 。

  以上預算執行的具體(ti) 情況及相關(guan) 說明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全國預算執行情況2020年全國預算(草案)》。

  (五)2019年主要財稅政策落實和重點財政工作情況。

  2019年,財政部門認真貫徹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按照預算法和《關(guan) 於(yu) 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嚴(yan) 格落實全國人大預算決(jue) 議和審議意見要求,加力提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加快推進財稅體(ti) 製改革,不斷提高財政管理水平。

  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減稅降費直接惠企惠民、公平有效,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大舉(ju) 措。各級財稅部門把落實更大規模減稅降費作為(wei) 2019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頭等大事切實抓緊抓好。1月1日起實施小微企業(ye) 普惠性減稅、個(ge) 人所得稅專(zhuan) 項附加扣除;4月1日起實施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製造業(ye) 等行業(ye) 增值稅稅率從(cong) 16%降至13%,交通運輸業(ye) 、建築業(ye) 等行業(ye) 從(cong) 10%降至9%;5月1日起降低社會(hui) 保險費率。繼續清理規範行政事業(ye) 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

  減稅降費政策在減輕企業(ye) 負擔、促進居民消費、穩定市場預期和擴大就業(ye) 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持了實體(ti) 經濟穩定發展。2019年全年減稅降費2.36萬(wan) 億(yi) 元,其中新增減稅1.93萬(wan) 億(yi) 元。製造業(ye) 及其相關(guan) 環節增值稅減稅5928億(yi) 元,減稅幅度為(wei) 24.1%;建築業(ye) 和交通運輸業(ye) 增值稅分別減稅257億(yi) 元、44億(yi) 元,減稅幅度為(wei) 5.2%、6.7%;現代服務業(ye) 和生活服務業(ye) 等其他行業(ye) 增值稅負擔也實現不同程度降低。民營企業(ye) 合計減稅1.26萬(wan) 億(yi) 元,占全部減稅數額的65.5%。小微企業(ye) 減稅2832億(yi) 元,享受企業(ye) 所得稅減免的納稅人達到626萬(wan) 戶,享受增值稅免稅的小規模納稅人新增456萬(wan) 戶。實施個(ge) 人所得稅專(zhuan) 項附加扣除政策,加上2018年10月1日提高個(ge) 人所得稅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和優(you) 化稅率結構翹尾因素,合計減稅4604億(yi) 元,使2.5億(yi) 納稅人直接受益,人均減稅約1842元。

  為(wei) 支持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各級政府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多渠道籌集資金彌補減收,努力實現預算收支平衡。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並在分配均衡性轉移支付、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製獎補資金時,向基層財政困難地區和受減稅降費影響較大的地區傾(qing) 斜,增強其財政保障能力。建立實施縣級財政工資保障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機製,統籌財政收支和庫款管理,合理安排支出優(you) 先次序,切實兜牢縣級“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底線。

  繼續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大力支持脫貧攻堅。落實和完善精準扶貧舉(ju) 措,圍繞補齊“兩(liang) 不愁三保障”突出短板,強化脫貧攻堅投入保障。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專(zhuan) 項扶貧資金1261億(yi) 元,增長18.9%,進一步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qing) 斜。利用跨省域補充耕地收入和城鄉(xiang) 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yu) 指標調劑收入安排817億(yi) 元,全部用於(yu) 脫貧攻堅和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下達易地扶貧搬遷地方政府一般債(zhai) 券1294億(yi) 元,支持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十三五”規劃建設任務。出台對企業(ye) 扶貧捐贈支出所得稅稅前據實扣除、扶貧貨物捐贈免征增值稅、政府采購支持脫貧攻堅等政策,繼續深入推進貧困縣涉農(nong) 資金整合試點。推進扶貧項目全過程績效管理。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台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全年減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09萬(wan) 人,貧困縣摘帽344個(ge) 。積極支持汙染防治。將汙染防治攻堅作為(wei) 重點保障和優(you) 先支出領域,支持打好大氣、水、土壤等汙染防治標誌性重大戰役。擴大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範圍。分兩(liang) 批將40個(ge) 城市納入黑臭水體(ti) 治理示範政策範圍。繼續實施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複獎勵政策,加快推動形成長江大保護格局。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工程試點。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渤海綜合治理,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複。對符合條件的從(cong) 事汙染防治的第三方企業(ye) 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ye) 所得稅。積極推動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按照“開前門、堵後門”的思路,統籌做好地方政府債(zhai) 券發行使用和風險防控工作。推動各地嚴(yan) 格落實地方政府債(zhai) 務預算管理相關(guan) 規定和要求,主動接受人大對地方政府債(zhai) 務借、用、還的全過程監督。按照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嚴(yan) 格落實專(zhuan) 項債(zhai) 券項目單位償(chang) 債(zhai) 責任,嚴(yan) 防專(zhuan) 項債(zhai) 券風險。完善常態化監控機製,強化地方政府違規舉(ju) 債(zhai) 責任追究。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地方政府隱性債(zhai) 務風險得到有效防範。同時,協助穩妥處置化解金融風險,加強金融企業(ye) 財務監管,推動提升金融企業(ye) 會(hui) 計信息質量。

  支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chang) 試點。將適用固定資產(chan) 加速折舊優(you) 惠的行業(ye) 範圍擴大至全部製造業(ye) 領域。通過市場化手段支持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發展。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及時撥付專(zhuan) 項獎補資金20億(yi) 元,支持提前完成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ye) 去產(chan) 能目標。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科學技術支出3516.18億(yi) 元,增長12.5%,支持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和科技重大專(zhuan) 項加快攻堅。推動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新型舉(ju) 國體(ti) 製。新增支持58個(ge) 開發區提升各類載體(ti) 市場化專(zhuan) 業(ye) 化服務水平,打造不同類型雙創載體(ti) 。發揮國家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創業(ye) 投資引導基金作用,累計支持超過5100家創業(ye) 企業(ye) 。支持中小企業(ye) 公共服務體(ti) 係和融資服務體(ti) 係建設。對上一年度小微企業(ye) 融資擔保費費率不超過2%的地方予以獎補。支持59個(ge) 市(州、區)開展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ye) 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推動解決(jue) 拖欠民營企業(ye) 、中小企業(ye) 賬款等突出問題。

  促進擴大投資消費需求。全年下達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資金5776億(yi) 元,重點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三農(nong) ”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驅動和結構調整、社會(hui) 事業(ye) 和社會(hui) 治理、節能環保與(yu) 生態建設等方麵。新增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21500億(yi) 元,較2018年增加8000億(yi) 元。允許將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所籌資金作為(wei) 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資本金,強化重點在建項目和補短板工程資金保障。加大對養(yang) 老、托育、家政等社區家庭服務業(ye) 的稅費優(you) 惠力度,推動文旅休閑消費提質升級。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對新能源公交車運營給予補貼,對地方建設充電基礎設施給予獎勵。開展電子商務進農(nong) 村綜合示範,實現國家級貧困縣全覆蓋。對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鏈體(ti) 係建設給予補助,重點支持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後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和農(nong) 產(chan) 品冷鏈物流發展。

  促進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支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下達農(nong) 田建設補助資金671億(yi) 元,支持高標準農(nong) 田和農(nong) 田水利建設。及時撥付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和非洲豬瘟強製撲殺補助資金,支持生豬穩產(chan) 保供。進一步完善農(nong) 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產(chan) 糧大縣獎勵力度。支持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和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創建,促進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將農(nong) 村飲水工程維修養(yang) 護經費納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重點對中西部地區給予補助。深入實施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研究出台財稅支持政策,推動實施重大區域戰略。較大幅度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並重點向中西部和困難地區傾(qing) 斜,進一步提升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穩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促進擴大就業(ye) 。支持實施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中央財政就業(ye) 補助資金支出539億(yi) 元,增長14.9%。從(cong) 失業(ye) 保險基金結餘(yu) 中拿出1000億(yi) 元支持職業(ye) 技能提升,加快培養(yang) 各類技術技能人才。職業(ye) 技能提升和轉崗轉業(ye) 培訓超過1500萬(wan) 人次。提高自主就業(ye) 退役士兵和重點群體(ti) 創業(ye) 就業(ye) 稅額扣減額度,擴大享受政策優(you) 惠的企業(ye) 範圍。持續加大財政教育投入。鞏固城鄉(xiang) 統一、重在農(nong) 村的義(yi) 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促進學前教育、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發展。全國約1.5億(yi) 城鄉(xiang) 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並獲得免費教科書(shu) ,1900萬(wan)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生活補助,1400萬(wan) 進城務工農(nong) 民工隨遷子女實現相關(guan) 教育經費可攜帶,3700萬(wan) 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獲得營養(yang) 膳食補助。設立中等職業(ye) 教育國家獎學金,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麵、提高補助標準,支持高職院校擴招100萬(wan) 人目標順利完成。提高養(yang) 老保障水平。出台改革和完善基本養(yang) 老保險製度總體(ti) 方案,推進養(yang) 老保險省級統籌。養(yang) 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提高至3.5%,22個(ge) 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ye) 基地省份全年受益1512億(yi) 元。紮實推進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提高企業(ye) 和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yang) 老金標準,平均增幅約5%。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動全麵建立城鄉(xiang) 統一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製度,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出台罕見病藥品等增值稅減免政策,支持將高血壓和糖尿病門診用藥納入醫保報銷、覆蓋3億(yi) 多患者。強化民生政策兜底。繼續提高城鄉(xiang) 低保等社會(hui) 救助水平和優(you) 撫對象等人群的補助標準,出台退役士兵社會(hui) 保險斷保接續等解困政策。加大基本住房保障力度。支持棚改開工建設316萬(wan) 套,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四類重點對象農(nong) 村危房改造135.5萬(wan) 戶,27個(ge) 地區改造老舊小區352萬(wan) 戶、3.2億(yi) 平方米。開展中央財政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推動文化體(ti) 育事業(ye) 發展。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專(zhuan) 項資金支出147億(yi) 元,增長14%。支持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保護。

  深入推進財稅體(ti) 製改革。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財政關(guan) 係。積極推進分領域中央與(yu) 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出台教育、科技、交通運輸等領域改革方案。推進中央與(yu) 地方收入劃分改革,保持增值稅“五五分享”比例穩定,調整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分擔機製,明確後移消費稅征收環節並穩步下劃地方。完善預算管理製度。加大政府性基金預算與(yu) 一般公共預算統籌力度,進一步擴大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實施範圍。全麵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健全績效指標和標準體(ti) 係,繼續擴大重點績效評價(jia) 範圍,加強評價(jia) 結果應用。持續推進國債(zhai) 管理市場化改革,優(you) 化國債(zhai) 品種期限結構。擴大政府財務報告編製試點範圍至40個(ge) 中央部門和36個(ge) 地方。進一步深化政府采購製度改革。全麵規範和加強政府購買(mai) 服務管理。著力推進稅製改革。完善增值稅製度,初步建立綜合與(yu) 分類相結合的個(ge) 人所得稅製度。資源稅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審議通過,城市維護建設稅法、契稅法草案按程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初次審議。研究逐步健全穩定、可持續的地方稅體(ti) 係。積極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報告全國國有資產(chan) 管理總體(ti) 情況。積極推動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推動完成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改製。進一步理順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ti) 製。

  不斷提高財政管理水平。下大力氣抓好預算執行。及時批複年初預算,加快轉移支付預算下達,督促地方盡快將資金分解落實到具體(ti) 項目,盡早發揮資金效益和政策作用。密切跟蹤預算執行進展,加強預算執行分析,按照能省則省的原則,將年底前可不再安排的支出節省下來,堅決(jue) 防止年底“突擊花錢”。指導地方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做好預算調整工作。強化財政管理基礎工作。推進預算管理一體(ti) 化係統建設,推動形成全國統一的預算管理規範和技術標準體(ti) 係。強化國庫集中支付資金動態監控,初步建成覆蓋各級財政的預算執行動態監控體(ti) 係。依法接受人大預算監督。落實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hui) 有關(guan) 預算決(jue) 議,堅持解決(jue) 具體(ti) 問題與(yu) 建立長效機製同步推進,及時向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報告審計查出突出問題的整改情況。積極配合人大開展預算審查工作。積極向人大代表通報預算編製工作情況,不斷改進完善預算編製工作。加強與(yu) 人大代表溝通聯絡,充分聽取意見建議,及時回應關(guan) 切。

  總的看,2019年預算執行情況較好,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為(wei)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與(yu) 社會(hui) 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這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以及代表委員們(men) 監督指導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以及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同時,預算執行和財政工作中還麵臨(lin) 一些問題和挑戰。主要是:部分地方基層財政收支矛盾加劇,“三保”壓力加大。一些領域支出固化僵化現象依然存在,有些資金利用效率不夠高。預算績效目標設定還不夠科學,績效自評還不夠準確規範,績效結果運用還需要強化。有的地方政府債(zhai) 務負擔較重,隱性債(zhai) 務風險不容忽視。我們(men) 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將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解決(jue) 。

  各位代表:

  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chong) 擊。黨(dang) 中央將疫情防控作為(wei) 頭等大事來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指揮、親(qin) 自部署,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放在第一位,領導全黨(dang) 全軍(jun) 全國各族人民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zheng) 、總體(ti) 戰、阻擊戰。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取得決(jue) 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要求,強化疫情防控資金保障,圍繞減輕患者救治費用負擔、提高疫情防治人員待遇、保障疫情防控物資供應、加快疫苗和藥物研發等出台一係列財稅支持政策,全力支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截至4月底,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499億(yi) 元,確保人民群眾(zhong) 不因擔心費用問題而不敢就診,確保各地不因資金問題而影響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

  在抓好疫情防控相關(guan) 工作的同時,實施一批階段性援企穩崗兜底等財稅政策,支持企業(ye) 紓困和發展,推動有序複工複產(chan) ,加快恢複正常生產(chan) 生活秩序。分三批提前下達2020年新增債(zhai) 務限額28480億(yi) 元,包括一般債(zhai) 務限額5580億(yi) 元和專(zhuan) 項債(zhai) 務限額22900億(yi) 元,對重點項目多、風險水平低、有效投資拉動作用大的地區給予傾(qing) 斜,加快重大項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設,推動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拉動經濟增長。自3月1日至6月底,階段性提高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5個(ge) 百分點,新增留用約1100億(yi) 元資金,全部留給縣級使用,有力保障基層財政平穩運行。

  二、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

  2020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jue) 戰決(jue) 勝之年,做好預算編製和財政工作意義(yi) 重大。要按照黨(dang) 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工作,科學研判財政形勢,合理編製財政預算,係統謀劃財政工作,確保完成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

  (一)2020年財政收支形勢分析。

  當前,受全球疫情衝(chong) 擊,世界經濟嚴(yan) 重衰退,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蕩。國內(nei) 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ye) 壓力顯著加大,企業(ye) 特別是民營企業(ye) 、中小微企業(ye) 困難凸顯,財政收支矛盾加劇,財政運行壓力增加。

  從(cong) 財政收入看,受疫情衝(chong) 擊、減稅降費等因素影響,今年1-4月財政收入下降14.5%,其中1月下降3.9%,2月下降21.4%,3月下降26.1%,4月下降15%,降幅在一季度逐月擴大後出現縮小態勢。預計今年後幾個(ge) 月,隨著生產(chan) 生活秩序恢複,財政收入開始企穩回升,但仍有較大不確定性。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二季度可能維持負增長,下半年可能出現恢複增長並回補部分上半年減收。

  從(cong) 財政支出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工作,全力保障完成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財政支出仍要保持一定強度,特別是各級財政為(wei) 疫情防控投入大量資金,落實“六保”任務、實施減稅降費也需要財力支撐,一些地區因階段性減免社會(hui) 保險費需對基金予以必要財政補助。

  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我國發展麵臨(lin) 風險挑戰前所未有,但我們(men) 有獨特政治和製度優(you) 勢、雄厚經濟基礎、巨大市場潛力,億(yi) 萬(wan) 人民勤勞智慧。隻要直麵挑戰,堅定發展信心,增強發展動力,當前的難關(guan) 一定能闖過,中國的發展必將充滿希望。這是我們(men) 做好財政工作、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的堅實基礎和堅強後盾。

  (二)2020年預算編製和財政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今年預算編製和財政工作,要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黨(dang) 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hui) 精神,堅決(jue) 貫徹黨(dang) 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增強“四個(ge) 意識”、堅定“四個(ge) 自信”、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緊扣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目標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wei) 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jue) 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大“六穩”工作力度,保居民就業(ye) 、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ti) 、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堅定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衝(chong) 疫情影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wei) ,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zhai) ,增加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堅持精打細算、把錢用在刀刃上,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guan) 鍵作用,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穩定大局,確保完成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

  貫徹上述指導思想,要著重把握好以下原則:一是艱苦奮鬥、勤儉(jian) 節約。堅決(jue) 落實政府真正過緊日子要求,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精打細算,執守簡樸、力戒浮華,厲行節約辦一切事業(ye) 。二是以收定支、提質增效。實事求是編製收入預算,提高財政收入質量。堅持量入為(wei) 出、有保有壓、可壓盡壓,打破基數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三是加強管理、嚴(yan) 肅紀律。堅持先有預算後有支出,嚴(yan) 控預算追加事項。嚴(yan) 格遵守財經法律法規和製度規定,對違反財經紀律的,嚴(yan) 肅追究責任。四是上下聯動、齊心協力。強化全國“一盤棋”思想,加強中央與(yu) 地方協同配合,在應對疫情衝(chong) 擊、落實財稅改革部署、強化財政收支管理、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後勁等方麵形成強大合力。

  (三)2020年財政政策和財政工作。

  2020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wei) ,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對衝(chong) 疫情影響,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guan) 鍵作用。2020年的財政政策重點包括:

  一是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強化階段性政策,與(yu) 製度性安排相結合,重點減輕中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和困難行業(ye) 企業(ye) 稅費負擔。前期出台的6月前到期的主要減稅降費政策,執行期限延長到今年年底,支持市場主體(ti) 紓困發展,努力穩企業(ye) 保就業(ye) 。預計全年為(wei) 市場主體(ti) 新增減負將超過2.5萬(wan) 億(yi) 元。

  二是多渠道籌集資金。在特殊時期采取特殊舉(ju) 措,將赤字率從(cong) 2.8%提高至3.6%以上,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wan) 億(yi) 元,積極對衝(chong) 疫情造成的減收增支影響,穩定並提振市場信心。同時發行抗疫特別國債(zhai) 1萬(wan) 億(yi) 元。加大各類結轉結存資金盤活使用力度,努力增加可用財力,彌補財政減收增支缺口。

  三是調整優(you) 化支出結構。基本民生支出要隻增不減,重點領域支出要切實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堅決(jue) 壓減,嚴(yan) 禁新建政府性樓堂館所,嚴(yan) 禁鋪張浪費。中央政府部門帶頭過緊日子,中央本級支出下降0.2%,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地方財政也要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繼續壓減“三公”經費,嚴(yan) 控會(hui) 議差旅、谘詢培訓、論壇展會(hui) 等經費。各類結餘(yu) 、沉澱資金要應收盡收,重新安排。財政資金要大力提質增效,務必精打細算,把錢用在刀刃上。

  四是緩解地方財政困難。新增加的財政赤字和抗疫特別國債(zhai) 全部安排給地方,要不折不扣用在落實“六保”任務和減稅降費等方麵。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製,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於(yu) 保就業(ye) 、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ti) ,包括支持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等,強化公共財政屬性,決(jue) 不允許截留挪用。

  五是擴大政府投資規模。抗疫特別國債(zhai) 主要用於(yu) 地方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guan) 支出,並預留部分資金用於(yu) 地方解決(jue) 基層特殊困難。安排地方政府新增專(zhuan) 項債(zhai) 券3.75萬(wan) 億(yi) 元,比去年增加1.6萬(wan) 億(yi) 元,有效支持補短板、惠民生、促消費、擴內(nei) 需。

  2020年主要收支政策和下一階段重點財政工作:

  1.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

  堅決(jue) 打贏脫貧攻堅戰。繼續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力度,中央財政補助地方專(zhuan) 項扶貧資金安排1461億(yi) 元,連續五年每年增加200億(yi) 元,並通過結轉資金再一次性增加300億(yi) 元,進一步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掛牌督戰地區和受疫情影響較重的地區傾(qing) 斜。加大貧困縣涉農(nong) 資金整合力度,落實產(chan) 業(ye) 扶貧、就業(ye) 扶貧、消費扶貧、教育扶貧等政策,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繼續優(you) 化完善動態監控平台,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監管,強化扶貧項目資金全過程績效管理。繼續執行對摘帽縣的主要扶持政策。支持做好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工作,抓緊研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解決(jue) 相對貧困的支持政策,推動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機銜接。

  推動實現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依法、科學、精準治汙,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重點支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大氣、水、土壤等方麵汙染防治資金分別安排250億(yi) 元、317億(yi) 元、40億(yi) 元。加快推進城市黑臭水體(ti) 治理、中西部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長江和黃河流域保護修複、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汙染治理、老舊柴油貨車淘汰等重點工作。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工程試點,繼續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渤海綜合治理。支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實施防沙治沙和國土綠化行動,加大林業(ye) 草原生態保護修複力度。推動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掛牌運營。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chang) 力度。加快推進長江、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建設。

  切實做好防範化解風險工作。健全地方政府債(zhai) 務常態化監測機製,統一口徑、統一監管,及時發現和處置潛在風險。綜合采取各類措施穩妥化解存量隱性債(zhai) 務,嚴(yan) 禁搞虛假化債(zhai) ,絕不為(wei) 解決(jue) 短期問題而留下後遺症。強化監督問責,做到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妥善處置地方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厘清各方責任,依法承擔風險損失。著力防範國內(nei) 風險與(yu) 外部輸入性風險疊加共振。堅決(jue) 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的底線。

  2.支持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

  促進消費回暖。在科學防控疫情的前提下,支持各類商場、市場全麵複商複市、生活服務業(ye) 常態化運營。鼓勵在線消費等新業(ye) 態發展,擴大綠色、健康消費。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22年底,平緩補貼退坡力度和節奏,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等領域汽車電動化,繼續支持充電樁、換電站等建設。支持電商、快遞進農(nong) 村,補齊農(nong) 產(chan) 品冷鏈物流設施短板。加快建設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深入推進醫養(yang) 康養(yang) 結合,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製度試點。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中央財政發行10000億(yi) 元抗疫特別國債(zhai) ,全部轉給地方主要用於(yu) 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guan) 支出。加強抗疫特別國債(zhai) 與(yu) 其他財政資金的統籌銜接,增強地方資金使用自主權。大幅增加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統籌考慮地方政府債(zhai) 務風險水平和項目準備情況進行合理分配,主要用於(yu) 黨(dang) 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點領域、重大戰略項目,帶動民間投資,有效支持補短板、惠民生、促消費、擴內(nei) 需。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安排6000億(yi) 元,比上年增加224億(yi) 元。中央財政向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注資500億(yi) 元,支持發行500億(yi) 元鐵路建設債(zhai) 券用作資本金,加大沿海幹線高鐵、城際鐵路和沿江高鐵項目建設力度。

  3.支持保居民就業(ye) 。

  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ye) 。把保就業(ye) 作為(wei) 重中之重,穩定就業(ye) 總量,改善就業(ye) 結構,提升就業(ye) 質量。中央財政安排就業(ye) 補助資金539億(yi) 元,用好從(cong) 失業(ye) 保險基金結餘(yu) 中提取的超過1000億(yi) 元職業(ye) 技能提升行動專(zhuan) 賬資金,以及工業(ye) 企業(ye) 結構調整專(zhuan) 項獎補資金,促進地方落實各項就業(ye) 創業(ye) 政策。突出支持做好高校畢業(ye) 生、退役軍(jun) 人、農(nong) 民工等重點人群就業(ye) 工作,多渠道促進就業(ye) 創業(ye) 。繼續支持職業(ye) 技能提升和高職擴招提質,今明兩(liang) 年職業(ye) 技能培訓3500萬(wan) 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wan) 人。將返鄉(xiang) 創業(ye) 農(nong) 民工按規定納入一次性創業(ye) 補貼範圍。

  保障失業(ye) 人員基本生活。繼續用好失業(ye) 保險基金,加強失業(ye) 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ye) 服務,落實落細今年已出台的延長大齡失業(ye) 人員領取失業(ye) 保險金期限、階段性實施失業(ye) 補助金、提高價(jia) 格臨(lin) 時補貼標準等失業(ye) 人員幫扶措施,擴大失業(ye) 保險保障覆蓋範圍。

  4.支持保基本民生。

  支持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優(you) 化教育經費使用結構,加強教育經費績效管理,重點保障義(yi) 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落實,繼續支持中西部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不斷縮小城鄉(xiang) 、區域、校際差距。加大對地方教育領域轉移支付,城鄉(xiang) 義(yi) 務教育補助經費增長8.3%、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增長11.8%、學生資助補助經費增長9.6%、改善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補助資金增長9.2%。加快推進城鄉(xiang) 義(yi) 務教育一體(ti) 化發展,自2020年春季學期起,統一全國義(yi) 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加強鄉(xiang) 鎮寄宿製學校、鄉(xiang) 村小規模學校和縣城學校建設。有效解決(jue)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上學難問題。進一步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繼續向深度貧困地區傾(qing) 斜。加快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促進職業(ye) 教育提質培優(you) ,支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中西部高校發展,提升高等教育內(nei) 涵式發展水平。

  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堅持把人民群眾(zhong) 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jue) 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突出可持續、保底線,促進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提高。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達到每人每年550元,同步提高個(ge) 人繳費標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5元,達到每人每年74元,新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經費全部用於(yu) 城鄉(xiang) 社區,強化基層衛生防疫。鞏固完善基本醫保住院費用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機製。穩步提高醫療保險基金統籌層次,紮實推進市級統籌。支持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有序擴大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藥品品種範圍,開展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中采購試點。優(you) 化醫療衛生資源投入結構,繼續支持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促進中醫藥振興(xing) 發展。加強公共衛生體(ti) 係建設,推動建設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ti) 係和應急物資保障體(ti) 係,穩步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支持做好衛生健康人才培養(yang) 培訓工作。

  穩步提高養(yang) 老保障水平。按5%的幅度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yang) 老金,同時適度提高城鄉(xiang) 居民基礎養(yang) 老金最低標準。全麵推進基本養(yang) 老保險省級統籌,確保2020年底前實現基金省級統收統支。加快推進養(yang) 老保險全國統籌。將企業(ye) 職工基本養(yang) 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提高到4%,加大對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確保退休人員基本養(yang) 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加強麵向社區的養(yang) 老服務供給和設施建設,持續推動醫養(yang) 結合,支持養(yang) 老事業(ye) 發展。

  做好民生兜底工作。把保障困難群眾(zhong) 基本生活等基本民生支出放在優(you) 先保障的重要位置,中央財政困難群眾(zhong) 救助補助資金安排1484億(yi) 元,支持各地做好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yang) 、臨(lin) 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孤兒(er) 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支持殘疾人事業(ye) 發展。擴大低保保障範圍,對城鄉(xiang) 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城鎮失業(ye) 和返鄉(xiang) 人員納入低保等救助範圍。及時啟動社會(hui) 救助和保障標準與(yu) 物價(jia) 上漲掛鉤聯動機製,階段性加大價(jia) 格臨(lin) 時補貼力度,努力降低物價(jia) 上漲對困難群眾(zhong) 基本生活的影響。中央財政醫療救助補助資金安排286億(yi) 元,用於(yu) 減輕困難群眾(zhong) 的醫療負擔,做好醫療保障托底。

  完善基本住房保障體(ti) 係。中央財政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安排707億(yi) 元,重點支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發展租賃住房,加強城市困難群眾(zhong) 住房保障,繼續支持棚戶區改造。中央財政農(nong) 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安排185億(yi) 元,繼續推進農(nong) 村危房改造和農(nong) 房抗震改造。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補助資金安排152億(yi) 元,支持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麵和適用性,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積極幫扶受疫情影響的部分文化產(chan) 業(ye) 恢複發展。支持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做好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籌辦和國家隊備戰奧運財力保障工作。

  5.支持保市場主體(ti) 。

  加大減稅降費力度。今年繼續執行2019年下調增值稅稅率和企業(ye) 養(yang) 老保險費率政策,減稅降費翹尾約5000億(yi) 元。前期已出台的部分階段性減稅降費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業(ye) 養(yang) 老、失業(ye) 和工傷(shang) 保險單位繳費,減免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免征公共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娛樂(le) 、文化體(ti) 育等服務增值稅,減免航空公司民航發展基金、港口建設費,執行期限全部延長到今年底。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所得稅延緩到明年繳納。要堅決(jue) 把減稅降費政策落到實處,盡力幫助企業(ye) 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渡過難關(guan) 。

  推動降低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成本。與(yu) 貨幣、產(chan) 業(ye) 政策協同發力,強化對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ye) 企業(ye) 的支持,支持解決(jue) 企業(ye) 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減免國有房產(chan) 租金,鼓勵各類業(ye) 主減免或緩收房租。政府性融資擔保行業(ye) 減半收費,將綜合融資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2020年新增再擔保業(ye) 務規模不低於(yu) 4000億(yi) 元。允許符合條件的創業(ye) 擔保貸款展期,進一步增加支持群體(ti) 、降低進入門檻,將受疫情影響的個(ge) 體(ti) 工商戶、出租車司機等納入支持範圍。

  持續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支持打造全鏈條、專(zhuan) 業(ye) 化的公共服務平台,發揮好國家級新區、高新區、雙創示範基地帶動作用。落實鼓勵創業(ye) 投資發展的稅收優(you) 惠政策。繼續實施小微企業(ye) 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鼓勵擴大實體(ti) 經濟領域小微企業(ye) 融資擔保業(ye) 務規模,降低小微企業(ye) 融資擔保費率。繼續做好清理拖欠民營企業(ye) 、中小企業(ye) 賬款工作。

  6.支持保糧食能源安全。

  全力保障糧食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穩定糧食播種麵積和產(chan) 量,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強化耕地保護與(yu) 農(nong) 田水利建設,支持新建高標準農(nong) 田8000萬(wan) 畝(mu) ,實施東(dong) 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4000萬(wan) 畝(mu) 。深入推進大豆振興(xing) 計劃,深化糧食收儲(chu) 製度改革,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jia) 政策和玉米、大豆市場化收購加生產(chan) 者補貼機製。支持保障國內(nei) 糧食供應和市場穩定。落實扶持生豬生產(chan) 恢複政策,穩定和保障國內(nei) 豬肉市場供應。持續加強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促進畜牧水產(chan) 養(yang) 殖業(ye) 全麵發展。

  著力保障能源安全。繼續支持頁岩氣、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采利用,支持可再生能源健康發展,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能源安全儲(chu) 備製度。降低企業(ye) 用電用氣成本,繼續將除高耗能以外的大工業(ye) 和一般工商業(ye) 電價(jia) 降低5%;實施支持性兩(liang) 部製電價(jia) 政策,重點減免兩(liang) 部製電力用戶容(需)量電費負擔,對新建擴建醫療場所免收高可靠性供電費;階段性降低非居民用氣價(jia) 格,提前實行淡季天然氣價(jia) 格政策,對化肥等涉農(nong) 生產(chan) 且受疫情影響大的行業(ye) 給予更優(you) 惠氣價(jia) 。

  7.支持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

  支持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推動加快恢複和穩定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鼓勵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推動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優(you) 化升級,支持戰略關(guan) 鍵領域工程化攻堅、重點產(chan) 業(ye) 升級服務平台建設。支持發展工業(ye) 互聯網,推進智能製造。落實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chang) 試點政策,大力促進創新產(chan) 品推廣應用。實施數字經濟新業(ye) 態培育行動,支持建設數字供應鏈。支持集成電路和軟件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研究建立與(yu) 支持創新相適應的政府采購交易製度、成本管理和風險分擔機製。促進先進製造業(ye) 與(yu) 現代服務業(ye) 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中國服務高端品牌。

  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加大對新冠肺炎疫苗、藥物和快速檢測技術科研攻關(guan) 的支持力度,切實保障資金需求。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ti) 製機製,加大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力度。支持國家實驗室建設和國家重點實驗室體(ti) 係重組,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開展科技重大專(zhuan) 項梯次接續有關(guan) 工作,推動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加快實施。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支持實行重點項目攻關(guan) “揭榜掛帥”。推進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釋放科研機構和人員創新活力。

  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繼續支持引導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培育外貿新增長點。加快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支持邊境經濟合作區等重點地區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鼓勵擴大先進設備和技術、關(guan) 鍵零部件等進口。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鼓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ye) 務、技術及技術服務出口等。建立健全外商投資促進公共服務體(ti) 係,引導有序開展對外投資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

  8.支持保基層運轉。

  中央財政統籌新增赤字、以前年度結轉資金、壓減本級支出騰出的財力等渠道,切實加大對地方財力的支持力度,緩解地方收入增長放緩帶來的財政支出壓力。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長12.8%,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不含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增長7.5%,高出中央本級支出7.7個(ge) 百分點,重點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以及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傾(qing) 斜,支持地方尤其是困難地區正常運轉。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均衡性轉移支付安排17192億(yi) 元,增長10%;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製獎補資金安排2979億(yi) 元,增長10%;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安排2796.1億(yi) 元,增長12.4%。安排特殊轉移支付6050億(yi) 元,用於(yu) 支持地方落實“六保”任務,應對執行中的不確定因素。同時,積極創新財政資金分配方式,最大限度下沉財力,確保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

  9.支持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

  加強農(nong) 村公共服務。以疫情防控為(wei) 切入點,加強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公共衛生體(ti) 係建設,因地製宜推進農(nong) 村廁所革命,強化農(nong) 村生活垃圾和汙水處理,推動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提檔升級。積極支持農(nong) 村飲水工程維修養(yang) 護並向貧困地區傾(qing) 斜,啟動實施水係連通及農(nong) 村水係綜合整治試點。推動加快“四好農(nong) 村路”等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農(nong) 村綜合改革試點試驗,加強農(nong) 村基層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探索行之有效的鄉(xiang) 村治理新模式。

  促進農(nong) 民持續增收。加大對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主體(ti) 的支持力度,加強對小規模種養(yang) 戶的服務。深入推進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發展,繼續支持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創建和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建設,啟動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提高農(nong) 業(ye) 經營效益。支持農(nong) 民就近創業(ye) 就業(ye) ,擴大農(nong) 民職業(ye) 技能培訓規模,強化對返鄉(xiang) 農(nong) 民工創業(ye) 擔保貸款和補貼支持。

  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大力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大政府投資力度,積極吸引社會(hui) 資本投入。完善支持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財政政策,中央財政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安排350億(yi) 元,引導地方特別是城市政府積極吸納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落戶,切實提高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強化財政保障力度,支持地方政府提高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就業(ye) 服務、社會(hui) 保險、保障性住房、隨遷子女教育基本公共服務質量。

  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落地。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中部地區崛起、東(dong) 部率先發展。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繼續支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紮實推進雄安新區建設,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措施,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支持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促進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研究製定“十四五”時期支持西藏、新疆社會(hui) 經濟發展財稅政策。

  與(yu) 此同時,實施好支持湖北省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各項財稅政策,著力支持做好保就業(ye) 、保民生、保運轉工作,推動加快複工複產(chan) 、複市複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運行,促進湖北省經濟社會(hui) 全麵恢複、財政平穩運行。

  10.支持國防、外交工作。

  圍繞更好服務黨(dang) 和國家大局,重點保障國防支出,支持國防和軍(jun) 隊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軍(jun) 民融合深度發展,做好資金保障,健全配套政策。完善優(you) 撫安置政策,支持退役軍(jun) 人服務保障體(ti) 係建設,切實保障好退役軍(jun) 人待遇。支持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主動參與(yu) 全球經濟治理變革。

  (四)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1.中央一般公共預算。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2770億(yi) 元,比2019年執行數下降7.3%。加上從(cong) 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5300億(yi) 元(包括決(jue) 算整理期內(nei) 預計新增補充的部分資金),從(cong)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3580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91650億(yi) 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9450億(yi) 元,增長9.1%。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27800億(yi) 元,比2019年增加9500億(yi) 元。

  2020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分中央本級支出、對地方轉移支付、中央預備費反映。

  (1)中央本級支出35035億(yi) 元,下降0.2%。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721.76億(yi) 元,下降13.3%;外交支出543.05億(yi) 元,下降11.8%;國防支出12680.05億(yi) 元,增長6.6%;公共安全支出1832.72億(yi) 元,增長0.7%;教育支出1699.09億(yi) 元,下降7.5%(加上地方支出後,全國教育支出增長5.4%);科學技術支出3196.51億(yi) 元,下降9.1%(加上地方支出後,全國科學技術支出增長3.1%);糧油物資儲(chu) 備支出1216.18億(yi) 元,增長1%;債(zhai) 務付息支出5399.43億(yi) 元,增長18.2%。

  (2)對地方轉移支付83915億(yi) 元,增長12.8%。一般性轉移支付70107.62億(yi) 元,增長4.9%,其中,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32620.01億(yi) 元,增長2%,主要是支持地方做好教育、養(yang) 老、醫保等領域共同財政事權有關(guan) 政策落實,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其他一般性轉移支付37487.61億(yi) 元,增長7.5%,高於(yu) 中央本級支出增幅7.7個(ge) 百分點,體(ti) 現了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財力支持力度、增強困難地區財政保障能力的政策導向。專(zhuan) 項轉移支付(包含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7757.38億(yi) 元,增長2.5%,集中資金引導地方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重大決(jue) 策部署,對基礎設施建設、汙染治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領域給予支持。

  此外,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中新增設立了特殊轉移支付,作為(wei) 一次性財力安排,用於(yu) 支持地方落實“六保”任務,重點用於(yu) 保基本民生、保基層運轉、公共衛生體(ti) 係建設、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ti) 係建設、應急物資保障體(ti) 係建設以及應對下半年不確定因素等。2020年安排資金6050億(yi) 元,執行中將根據上述用途予以細化。

  (3)中央預備費500億(yi) 元,與(yu) 2019年預算持平。預備費執行中根據實際用途分別計入中央本級支出和對地方轉移支付。

  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97500億(yi) 元,下降3.5%。加上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83915億(yi) 元、地方財政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yu) 21100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202515億(yi) 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12315億(yi) 元,增長4.2%。地方財政赤字9800億(yi) 元,比2019年增加500億(yi) 元,通過發行地方政府一般債(zhai) 券彌補。

  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0270億(yi) 元,下降5.3%。加上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餘(yu) 29980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210250億(yi) 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7850億(yi) 元(含中央預備費500億(yi) 元),增長3.8%。赤字37600億(yi) 元,比2019年增加10000億(yi) 元。

  (五)2020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611.41億(yi) 元,下降10.6%。加上上年結轉收入180.04億(yi) 元和抗疫特別國債(zhai) 收入10000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13791.45億(yi) 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0788.95億(yi) 元,其中,本級支出2781.32億(yi) 元,下降10.7%;對地方轉移支付8007.63億(yi) 元,主要是抗疫特別國債(zhai) 安排的支出增加。調入一般公共預算3002.5億(yi) 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77834.64億(yi) 元,下降3.3%,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70406.89億(yi) 元,下降3%。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8007.63億(yi) 元、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務收入37500億(yi) 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wei) 123342.27億(yi) 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23342.27億(yi) 元,增長39.8%。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81446.05億(yi) 元,下降3.6%。加上上年結轉收入180.04億(yi) 元、抗疫特別國債(zhai) 收入10000億(yi) 元和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務收入37500億(yi) 元,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wei) 129126.09億(yi) 元。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26123.59億(yi) 元,增長38%。調入一般公共預算3002.5億(yi) 元。

  (六)2020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691.65億(yi) 元,增長3.4%。加上上年結轉收入144.06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1835.71億(yi) 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258.21億(yi) 元,增長13.5%,其中,本級支出1197.6億(yi) 元,增長21.4%;對地方轉移支付60.61億(yi) 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577.5億(yi) 元,調入比例進一步提高到約35%,主要是為(wei) 保障落實減稅降費後的一般公共預算平衡,加大了資金統籌力度。

  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本級收入1946.61億(yi) 元,下降16.3%。加上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60.61億(yi) 元、上年結轉收入202.67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2209.89億(yi) 元。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417.32億(yi) 元,增長9%。調入一般公共預算792.57億(yi) 元。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3638.26億(yi) 元,下降8.1%。加上上年結轉收入346.73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3984.99億(yi) 元。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2614.92億(yi) 元,增長14.3%。調入一般公共預算1370.07億(yi) 元。

  (七)2020年社會(hui) 保險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中央社會(hui) 保險基金收入1384.44億(yi) 元,增長101%,主要是中央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集中補繳以前年度養(yang) 老保險費,其中,保險費收入741.61億(yi) 元,財政補貼收入630.92億(yi) 元。加上地方上繳的基本養(yang) 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收入7379.55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8763.99億(yi) 元。中央社會(hui) 保險基金支出1407.82億(yi) 元,增長112.3%。加上安排給地方的基本養(yang) 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支出7370.05億(yi) 元,支出總量為(wei) 8777.87億(yi) 元。本年收支缺口13.88億(yi) 元,年末滾存結餘(yu) 344.87億(yi) 元。

  地方社會(hui) 保險基金收入75902.94億(yi) 元,下降5.3%,其中,保險費收入51676.28億(yi) 元,財政補貼收入20998.04億(yi) 元。加上基本養(yang) 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收入7370.05億(yi) 元,收入總量為(wei) 83272.99億(yi) 元。地方社會(hui) 保險基金支出80876.29億(yi) 元,增長8.8%。加上基本養(yang) 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支出7379.55億(yi) 元,支出總量為(wei) 88255.84億(yi) 元。本年收支缺口4982.85億(yi) 元,年末滾存結餘(yu) 88685.37億(yi) 元。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社會(hui) 保險基金收入77287.38億(yi) 元,下降4.4%,其中,保險費收入52417.89億(yi) 元,財政補貼收入21628.96億(yi) 元。全國社會(hui) 保險基金支出82284.11億(yi) 元,增長9.7%。本年收支缺口4996.73億(yi) 元,年末滾存結餘(yu) 89030.24億(yi) 元。需要說明的是,全國社會(hui) 保險基金預算按已出台政策編製,暫未包括正在研究細化的延長階段性免征中小微企業(ye) 養(yang) 老、失業(ye) 和工傷(shang) 保險單位繳費等政策。

  2020年,中央財政國債(zhai) 餘(yu) 額限額213008.35億(yi) 元;地方政府一般債(zhai) 務餘(yu) 額限額142889.22億(yi) 元、專(zhuan) 項債(zhai) 務餘(yu) 額限額145185.08億(yi) 元。

  需要說明的是,地方預算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編製,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hui) 批準,目前尚在匯總中,本報告中地方收入預計數和支出安排數均為(wei) 中央財政初步匯總數。

  預算具體(ti) 安排及相關(guan) 說明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全國預算執行情況2020年全國預算(草案)》。

  根據預算法規定,預算年度開始後,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批準本預算草案前,可安排下列支出:上年度結轉支出;參照上年同期的預算支出數額安排必須支付的本年度部門基本支出、項目支出,以及對下級政府的轉移性支出;法律規定必須履行支付義(yi) 務的支出,以及用於(yu) 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處理的支出。根據上述規定,2020年1-4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3595.89億(yi) 元,同比減少2071.32億(yi) 元,下降2.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10314.55億(yi) 元,同比增長0.1%,剔除國防、債(zhai) 務付息支出後同比下降9.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3281.34億(yi) 元,同比下降3.2%。地方財政支出下降,主要是受疫情影響,除疫情防控和“三保”支出外,部分項目支出進度比上年同期放緩。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批準預算後,將按照批準的預算執行。

  三、紮實做好2020年財政改革與(yu) 預算管理工作

  (一)認真貫徹實施預算法。

  全麵落實預算法要求,進一步強化預算約束,規範政府收支行為(wei) 。深化預算管理製度改革,運用零基預算理念,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提高預算編製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依法依規組織財政收入,嚴(yan) 格執行經本級人大批準的預算,嚴(yan) 控預算調劑追加。迅速下達預算資金。強化預算執行動態監控,完善財政扶貧資金、國庫集中支付資金、試點單位實有資金等資金監控機製。切實加強預算執行和財政資金安全管理。大力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按規定及時收回長期沉澱資金,用於(yu) 其他亟需資金支持的領域。嚴(yan) 格執行預決(jue) 算公開規定,推動預決(jue) 算公開規範化、常態化、製度化,提高財政透明度,主動接受各方麵監督。

  (二)切實兜牢“三保”底線。

  為(wei) 保障基層政府正常履職和各項政策有效實施,中央財政在大幅增加對地方財力支持的同時,加強對地方財政運行跟蹤分析,強化統一調度和監管,指導督促地方做實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後處置的“三保”預算管理工作機製,強化庫款調度,建立完善“中央到省、省到市縣”的監控機製。省級財政要切實承擔起主體(ti) 責任,加大對縣級“三保”的投入力度,對各縣“三保”預算重新梳理審核,確保“三保”預算足額安排,密切跟蹤基層“三保”支出執行情況,針對風險地區提早製定應對預案。縣級財政要全麵落實保障責任,堅持“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you) 先順序,堅持國家標準的“三保”支出在“三保”支出中的優(you) 先順序,做好預算安排和庫款調度,防止“三保”出現問題。

  (三)管好用好地方政府債(zhai) 券資金。

  省級財政部門切實履行好地方政府債(zhai) 券的法定管理責任,強化管理、發揮作用、守住底線。積極發揮專(zhuan) 項債(zhai) 券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作用,完善管理機製,聚焦重點領域,優(you) 化投向結構,適當提高專(zhuan) 項債(zhai) 券作為(wei) 符合條件重大項目資本金的比例,帶動社會(hui) 資本加大投入。加強部門溝通協調配合,加快債(zhai) 券發行使用,推動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及早形成實物工作量。嚴(yan) 格專(zhuan) 項債(zhai) 券項目合規性審核和風險把控,專(zhuan) 項債(zhai) 券必須用於(yu) 有一定收益的重大項目,融資規模要保持與(yu) 項目收益相平衡。堅持地方政府債(zhai) 券依法隻能用於(yu) 公益性資本支出,不能用於(yu) 經常性支出,嚴(yan) 禁將債(zhai) 券資金用於(yu) 發放工資、單位運行經費、發放養(yang) 老金等。嚴(yan) 格落實地方政府債(zhai) 券到期償(chang) 還責任,確保地方政府債(zhai) 券不出任何風險。

  (四)加快財稅體(ti) 製改革。

  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繼續深化財稅體(ti) 製改革。紮實推進中央與(yu) 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落實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後調整中央與(yu) 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推動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政府間財政關(guan) 係。進一步優(you) 化轉移支付項目設置,提高轉移支付管理的規範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完善標準科學、規範透明、約束有力的預算製度,健全預算支出標準體(ti) 係,完善支出標準應用機製。全麵開展政府財務報告編製工作。穩步推進健全地方稅體(ti) 係改革,理順稅費關(guan) 係,讓地方財政有更多穩定收入來源。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要求,加快推動增值稅、消費稅、關(guan) 稅等稅種的立法工作。不斷完善與(yu) 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關(guan) 稅製度。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完善以管資本為(wei) 主的國有資產(chan) 監管體(ti) 製。紮實推進國有金融資本集中統一管理,逐步做實金融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基本完成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

  (五)全麵實施預算績效管理。

  加快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ti) 係,提升預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實施效果。健全權責對等、激勵相容的預算績效管理機製,完善績效管理製度、績效指標和標準體(ti) 係,研究開展成本效益分析,為(wei) 優(you) 化預算編製提供依據。探索部門整體(ti) 支出績效管理,對新出台重大政策、支出項目開展事前績效評估,加強績效目標審核,提升績效目標的約束力,做好績效運行監控。紮實開展重點績效評價(jia) 工作,推動績效評價(jia) 提質擴圍,提高評價(jia) 質量和可信度。強化結果應用,建立完善評價(jia) 結果與(yu) 預算調整、改進管理、完善政策掛鉤機製,做到花錢必問效,無效要問責,低效多壓減,有效多安排。大力推動績效信息公開,積極引導和規範第三方機構參與(yu) 績效評價(jia) 。

  (六)自覺接受人大依法開展預算審查監督。

  深入貫徹落實《關(guan) 於(yu) 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和全國人大有關(guan) 要求,自覺接受預算決(jue) 算審查監督。認真聽取吸納人大代表和社會(hui) 各界的意見建議,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重大決(jue) 策部署,改進預算報告和草案編報工作,提高支出預算和政策的科學性有效性。認真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hui) 有關(guan) 預算決(jue) 議和決(jue) 算決(jue) 議。積極配合推進預算聯網監督。做好國有資產(chan) 管理情況綜合報告和相關(guan) 專(zhuan) 項報告工作。積極主動回應人大代表關(guan) 切,做好解釋說明工作,更好服務人大代表依法履職。

  各位代表:

  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我國發展麵臨(lin) 的挑戰前所未有,做好2020年財政預算工作任務艱巨繁重。我們(men) 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周圍,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自覺接受全國人大的監督,認真聽取全國政協的意見和建議,隻爭(zheng) 朝夕、真抓實幹,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在新時代財政改革發展工作中取得新氣象新作為(wei) ,為(wei)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發布時間:2020年05月30日 18:07 來源:新華社 編輯:楊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