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書記”的群眾經

貴州省安順市關嶺自治縣縣委組織部 何淼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小劉書(shu) 記,你的傷(shang) 沒事了吧?”“小劉書(shu) 記,你受苦了!”2019年10月1日,貴州省安順市關(guan) 嶺縣花江鎮前鋒村第一書(shu) 記劉維波跛著腳回到村裏時,村民們(men) 一個(ge) 個(ge) 著急地趕來看望。

  原來9月25日晚9時,劉維波和同事在貧困戶龔林剛家走訪時,正好碰到他家正在安裝家具,他們(men) 就一邊搭手幫忙,一邊聊天。家具安裝結束已是淩晨。

  26日0時50分,正準備上車返回住地的劉維波突然感覺腳部疼痛,打開電筒一照,發現被蛇咬了。很快,他右下肢腫痛難忍,不能行動,他趕緊用繩子綁住腳部近心端,接著用肥皂水衝(chong) 洗傷(shang) 口。

  隨即,劉維波被迅速送到縣裏的醫院。但是醫院沒有抗蛇毒血清,必須立即轉上級醫院。淩晨2點左右,縣委派車把劉維波送到了市裏的醫院。醫生說如果不及時引流並注射抗蛇毒血清,會(hui) 危及生命。

  “為(wei) 何要深夜走訪農(nong) 戶?”劉維波回答:“不少農(nong) 戶白天外出幹活,隻有夜晚才有時間,因此走訪隻能放在晚上。”

想讓群眾(zhong) 接納你,一定要“接地氣”

  劉維波是2018年3月主動請纓到深度貧困村前鋒村駐村的。雖然以前也常來走訪貧困戶,對村裏的情況略知一二,但到村後,嚴(yan) 峻的形勢還是遠超他的想象。

  前鋒村由兩(liang) 個(ge) 村合並而成,分上下片區。位於(yu) 上片區的半坡組幹旱缺水、土地零碎,交通不便,半數以上的通組路都是泥巴路,再加上部分村民的困難長期得不到解決(jue) ,怨氣很大,不大配合村“兩(liang) 委”工作。村幹部告訴劉維波:“如果解決(jue) 了上片區的問題,前鋒村脫貧攻堅工作能完成一大半。”

  思考後,劉維波一早換上事先準備的解放鞋和土布衣,進村串戶開始走訪。遇到年紀大點的就喊姨媽、嬢嬢、叔叔、伯伯;看到哪家喂豬喂牛,就幫忙提豬食桶、放草料;看到老百姓幹農(nong) 活,就擼起袖子和褲管跟著幹。

  剛開始,大家都覺得這個(ge) 新來的書(shu) 記是裝模作樣,堅持不了多久就會(hui) “打道回府”,沒想到的是,劉維波一直忙著幫村民幹農(nong) 活,帶貧困戶去看病,給老年人“代購”生活用品,為(wei) 留守兒(er) 童輔導功課等,他與(yu) 村民的相處方式始終沒變過。慢慢的,村裏男女老少都跟他無話不談了,大家還親(qin) 切地稱他為(wei) “小劉書(shu) 記”。

想要群眾(zhong) 信任你,一定要“守承諾”

  第一次到半坡組開板凳會(hui) ,劉維波就“騎虎難下”。那天,雖然村民小組長早就提前通知大家晚上要開會(hui) ,但約定時間過去了很久,還是不見有人來。一等又等過了一兩(liang) 個(ge) 小時,才稀稀拉拉來了幾個(ge) 人。

  “有人總比沒人強”,劉維波鼓勵自己。

  整個(ge) 會(hui) 議,在村民對村幹部的數落聲、埋怨聲中,劉維波梳理了28個(ge) 問題,並向群眾(zhong) 承諾,一定全部核實解決(jue) 。

  劉維波首先從(cong) 群眾(zhong) 反映最強烈的飲水問題抓起。經過多次勘察,他與(yu) 村“兩(liang) 委”決(jue) 定對半坡水池進行改造,但預算遠超村裏能夠籌集到的數目。

  劉維波提議組織群眾(zhong) 投工投勞。可是支持響應的村民寥寥無幾。一次不行就二次、三次。在劉維波的遊說下,參與(yu) 的群眾(zhong) 越來越多,水池維修改造最終順利完工,半坡群眾(zhong) 結束了吃水難的日子。

  隨後,劉維波為(wei) 半坡組爭(zheng) 取到通組路提等改造項目,道路從(cong) 4.5米拓寬到6.5米;對貧困戶進行信息核實,該納入的納入、該退出的退出;農(nong) 戶該享受的政策一個(ge) 不落……

  一年多的時間裏,劉維波一一兌(dui) 現了他當初許下的承諾,前鋒村實現了路通、水通、“人心通”,特別是解開“心疙瘩”的半坡組群眾(zhong) 更是心服口服,隻要劉維波一到半坡組,身邊就會(hui) 站滿群眾(zhong) 。

  “劉書(shu) 記說話算話,隻要他喊開會(hui) ,我第一個(ge) 參加。”貧困戶葉鋒說。

想幫助群眾(zhong) 脫貧,一定要“忙起來”

  前鋒村受自然資源限製發展路子狹窄,加上村“兩(liang) 委”曾在合作社養(yang) 牛上“栽過跟頭”,村幹部一度找不到發展方向,很多貧困戶也因為(wei) 沒有一技之長,隻能守著自家那“一畝(mu) 三分地”得過且過。

  “想要脫貧致富,一定要改變這種不知道要做什麽(me) 的局麵,讓大家都忙起來。”劉維波帶著村幹部和村民開始“忙”了起來了。

  前鋒村選擇“從(cong) 哪裏跌倒就從(cong) 哪裏爬起來”。為(wei) 了解決(jue) 資金、技術、銷售等難題,劉維波與(yu) 村幹部多方尋找,成功引進貴州關(guan) 嶺牛銘品有限公司到村發展“關(guan) 嶺牛”養(yang) 殖,由村合作社提供養(yang) 牛場地給公司,公司按照一定的標準給合作社分紅。

  養(yang) 牛場重新運營,但大部分工作都是公司負責實施。劉維波感覺大家“還不夠忙”,收益有限,必須把產(chan) 業(ye) 規模和鏈條擴大延伸起來,讓大家都有事做、有活幹。

  看到公司從(cong) 外麵一車車的運送草料到養(yang) 殖場,劉維波動了心思,他與(yu) 村幹部挨家挨戶動員農(nong) 戶種草賣給合作社,不讓“肥水流入外人田”,很多農(nong) 戶種起了皇竹草。

  “龍頭企業(ye) +村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方式讓前鋒村打了一場翻身仗,僅(jin) 一年,合作社就實現分紅42萬(wan) 元,全村20幾戶種草,戶均增收2000餘(yu) 元。

  “不要讓自己吊死在一棵樹上”。劉維波抓住全縣大力推廣食用菌種植的機遇,邀請專(zhuan) 家到村實地考察,確定當地氣候適合培植食用菌時,大家開始摩拳擦掌。

  為(wei) 了盡快爭(zheng) 取到項目,村裏的幹部忙得腳不沾地,很快,前鋒村占地3400平方米的秀珍菇大棚落地建成並投產(chan) 。第一年秀珍菇產(chan) 量便達到6.5萬(wan) 斤,產(chan) 值31.25萬(wan) 元,為(wei) 1600餘(yu) 人提供就業(ye) 機會(hui) 。

  “縣城書(shu) 記村裏來,牛兒(er) 壯來草兒(er) 茂,小小菌菇長得旺,人人天天有活幹,家家日子好起來......”在食用菌大棚裏,十幾個(ge) 農(nong) 村婦女一邊采菌,一邊唱著她們(men) 自編的山歌,好不熱鬧。

發布時間:2020年05月20日 12:58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