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清晨,四川省旺蒼縣棗林鄉(xiang) 棗林村田間泥土裏的特有芬芳在空氣中彌漫開。伴隨著一縷縷陽光從(cong) 樹梢灑下,棗林村第一書(shu) 記李雙君又在村裏“轉悠”了起來。
棗林村,雖名為(wei) 棗林,村裏卻鮮有棗樹。村域內(nei) 山巒起伏、峽穀縱橫,山地地形占全村麵積的80%以上,村民們(men) 長期以來隻能依靠種植水稻等傳(chuan) 統農(nong) 作物為(wei) 生。
“我剛來時,村上沒有一家是磚瓦房,全是土牆房,除了到村委會(hui) 的主路硬化了之外,其他都是沙石路,泥巴路。集體(ti) 產(chan) 業(ye) 沒有,個(ge) 戶產(chan) 業(ye) 也沒有。”李雙君回憶起當初剛到村時的場景感慨道。
來到棗林村的那一年,李雙君剛剛30歲,沒有一點農(nong) 村工作經驗,村民們(men) 看到這個(ge) “毛頭小子”時,不免心生疑慮。
“李書(shu) 記剛來時,我們(men) 都認為(wei) 一個(ge) 年輕娃兒(er) 能為(wei) 我們(men) 做啥事情呢?”棗林村二組村民梁炳開說。
麵對群眾(zhong) 的質疑,李雙君不免有些難過,但他並沒有泄氣,反而激發出了骨子裏的那股“強勁”和韌勁,立誌要為(wei) 群眾(zhong) 辦幾件大實事。如何才能增加群眾(zhong) 收入,是李雙君思考的第一個(ge) 問題,也是他急切想要為(wei) 群眾(zhong) 辦的第一件事。
經過考察,李雙君發現棗林村有包皮蛋的傳(chuan) 統,村民們(men) 的鴨子多為(wei) 放養(yang) ,以玉米、稻穀為(wei) 食,用這樣的鴨蛋包出來的皮蛋,晶瑩剔透,味道醇香,點點雪花鑲嵌其中,色香味俱全,棗林皮蛋在周邊小有名氣。
棗林村三組組長張宗倫(lun) 回憶,“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在包,一是產(chan) 量不高,二是品質也不好管控。加上當時路也不通,皮蛋也沒有品牌,銷路不行。”
李雙君卻很看好用皮蛋打開市場的。他暗下決(jue) 心,一定要把村裏的皮蛋產(chan) 業(ye) 做活做強,讓皮蛋變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蛋”。
李雙君召集村兩(liang) 委班子進行討論,最後確定了“棗竹林”這一具有地域特點的皮蛋品牌名稱,采用“公司+農(nong) 戶+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模式,整合全村的皮蛋產(chan) 業(ye) ,統一製作和包裝,然後推向市場。
事非經過不知難,提標準、強基礎、建品牌、拓銷路…一攤子的活兒(er) 都需要李雙君逐一落實,他一頭紮進了村裏,一邊是市場調查和群眾(zhong) 會(hui) 議,一邊是泡麵火腿加礦泉水,他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
“我家離村委會(hui) 近,晚上村委會(hui) 的燈經常都是亮著的,我每次來看李書(shu) 記都是在加班做事。”說到李雙君的拚勁,村主任楊華德深有感觸。
因為(wei) 吃住在村,李雙君與(yu) 家人聚少離多,自己的私家車也從(cong) 幾萬(wan) 公裏跑到了十幾萬(wan) 公裏。但他從(cong) 未有過怨言,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wei) 他堅持不懈奮鬥的動力源泉。“因為(wei) 一年在村上時間太多,兒(er) 子學校開家長會(hui) 我一次都沒去過,有時兒(er) 子也抱怨。”雖然笑著,但李雙君的話中難掩對兒(er) 子和家人的愧疚。
5年多,李雙君用兩(liang) 千多個(ge) 日夜,讓棗林村的麵貌慢慢褪去昔日的斑駁。硬化的水泥路在村裏蔓延覆蓋,現代化養(yang) 殖場的建設日夜完善,村集體(ti) 利用“資產(chan) 收益扶貧資金”120萬(wan) 元入股棗林茶葉有限公司,棗林村集體(ti) 產(chan) 業(ye) 從(cong) 無到有、由弱變強發生著巨大轉變。
棗林皮蛋在他的包裝推廣下,在朋友圈廣受歡迎。他利用第一書(shu) 記年貨節、朋友圈、抖音等渠道,將棗林皮蛋銷往全國各地,不僅(jin) 如此,棗林皮蛋還開起了“專(zhuan) 賣店”,通過電商平台,遠銷至香港和東(dong) 南亞(ya) 國家。2019年,全村的皮蛋銷量更是達到7萬(wan) 枚,產(chan) 值13萬(wan) 元,村民戶均增收近千元,當地百姓嚐到了皮蛋變“金蛋”的甜頭。
棗林村二組的貧困戶梁福幫,自去年務工返鄉(xiang) 後看到皮蛋產(chan) 業(ye) 發展勢頭很好,便決(jue) 定留在家中專(zhuan) 心包起了皮蛋。因為(wei) 手藝好,動作快。不到一年時間,梁福幫就包了3000枚皮蛋,被合作社全部收購一空,年增收5000元。“以前沒銷路,價(jia) 也賣不高,現在皮蛋賣的很好,價(jia) 格也起來了,棗林皮蛋真的變成棗林‘金蛋’了。”說起皮蛋,梁福幫臉上洋溢著喜悅。
同樣作為(wei) 棗林村貧困戶的四組村民鄭定坤,剛開始做皮蛋的時候,因為(wei) 技術達不到要求,包出來的皮蛋口味不一致、不好銷售。李雙君了解情況後,到他家中“手把手”指導,鄭定坤的技術慢慢成熟起來,現在鄭定坤每月能包皮蛋500多枚,通過李雙君的銷售網,他的年收入達到8400元。“我們(men) 現在喊李書(shu) 記為(wei) 皮蛋書(shu) 記,李書(shu) 記確實為(wei) 我們(men) 棗林村老百姓做了很大貢獻。”鄭定坤說。
“我們(men) 棗林皮蛋的知名度越來越大,包括廣東(dong) 那邊很多地方都已經知道棗林皮蛋這個(ge) 品牌了。李書(shu) 記真的是一名好黨(dang) 員,好幹部。”棗林村皮蛋合作社負責人張巍感慨。
皮蛋書(shu) 記,這個(ge) 親(qin) 切的稱呼,把李雙君和棗林村群眾(zhong) 的心緊緊地拴在了一起。
“下一步,我們(men) 打算繼續加強村集體(ti) 經濟的發展,擴大棗林皮蛋的影響力,鼓勵老百姓養(yang) 豬、養(yang) 鴨,形成一個(ge) 綠色循環產(chan) 業(ye) 鏈,讓老百姓掙更多的錢,過上更好的日子。”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