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疫情中,她們(men) 是“風暴眼”中的戰士;在產(chan) 房,她們(men) 是“世上第一個(ge) 擁抱你的人”;在重症病房,她們(men) 搶救患者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有人說,在口罩和防護服後麵,我看不見你的樣子,但我知道你是誰;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知道天使就在身邊……
“5·12”國際護士節來臨(lin) 之際,我們(men) 通過采訪幾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護士,感受天使的溫情和大愛。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護士梁順在工作中(4月1日攝)。
“風暴眼”中的護士:我自豪 我來自“金銀潭”
如果說武漢是報告新冠肺炎疫情的風暴中心,那麽(me) 金銀潭醫院就是“風暴眼”。
21歲的梁順是武漢市金銀潭醫院ICU科室中年齡最小的護士。從(cong) 2019年12月29日開始,他在ICU病房堅守抗疫。
那天,梁順值中班,從(cong) 下午5點到第二天淩晨1點。也正是在這個(ge) 時間段內(nei) ,金銀潭醫院接收了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以前從(cong) 來沒有一次性來過這麽(me) 多患者,隻叫不明原因肺炎,還要求我們(men) 做好三級防護,肯定不是一般的患者,我心裏其實特別害怕。”
從(cong) 那天開始,梁順就沒閑下來過,每天都超負荷工作。最初是一組3人照顧12名患者,人手嚴(yan) 重不足,工作強度大,最長的班得上足8小時。防護服穿脫不便,為(wei) 了有更多時間照顧病人,一旦進病房就不吃不喝不上廁所,還要照顧患者的生活起居等事。
這是武漢市金銀潭醫院護士梁順(資料照片)。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護士梁順(右)在工作中(資料照片)。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護士梁順在工作中(3月4日攝)。
“隻有閑下來的時候才會(hui) 去想‘怕不怕’,進到病房以後隻想怎麽(me) 把事情做好,怎麽(me) 把患者照顧好,忙碌起來就不會(hui) 害怕了。”
兩(liang) 年前,19歲的梁順從(cong) 衛校畢業(ye) 後進入金銀潭醫院工作。當時梁順和別人介紹自己的工作單位時,怕對方忌諱,一般會(hui) 說武漢市醫療救治中心。後來,媒體(ti) 關(guan) 於(yu) 金銀潭醫院的報道多了,家鄉(xiang) 的人都知道金銀潭醫院在此次疫情中發揮的作用,也知道了梁順工作的意義(yi) 。現在梁順介紹自己工作的單位時,會(hui) 直接說出“金銀潭醫院”。
陳誌昊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chan) 科照顧剛出生的嬰兒(er) (5月9日攝)。
馳援武漢:見證患者康複 就好像看著武漢複蘇
陳誌昊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一名“90後”助產(chan) 士,也是產(chan) 房區護士長。她隨中山一院援鄂醫療總隊130多人緊急奔赴武漢。在武漢協和西院六樓東(dong) 病區隔離病房擔任護理組長,護理危重症患者,一幹就是60天。
“報名馳援時想法單純,感覺義(yi) 不容辭。但前往武漢時,我開始有些緊張。我們(men) 要接手怎樣的患者?我的專(zhuan) 業(ye) 能力能否勝任?防護物資是否足夠?飛機上的每一個(ge) 人都五味雜陳。”她說。
陳誌昊(左)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chan) 科病房與(yu) 孕婦交流(5月9日攝)。
陳誌昊在家中翻看碩士論文參考資料,旁邊放著她在武漢戰疫一線的留影(5月10日攝)。
然而,麵對親(qin) 人的牽掛,這種擔心隻能深藏於(yu) 心。“2月6日晚收到通知,2月7日中午緊急出發,我隻來得及在7日上午培訓和領物的短短間隙裏給家人打了十分鍾的電話,告知他們(men) ,我即將奔赴武漢,我經過專(zhuan) 業(ye) 培訓,一定會(hui) 做好防護,也請他們(men) 在家中聽從(cong) 國家號召,不出門、不聚集,保重自己。也許擔心影響我的情緒,他們(men) 隻囑托我好好工作。事後父親(qin) 告訴我,掛掉電話,母親(qin) 就哭了。”
“第46天時,母親(qin) 寫(xie) 了一封信給在抗疫一線的我,告訴我‘靜待花開’,叮囑我為(wei) 了剩下的五千名患者再努力一把、再堅持一段時日,為(wei) 自己無悔的青春再添一筆色彩。”她說。
拚版照片:左圖為(wei) 5月9日陳誌昊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午休時間的留影(新華社記者鄧華攝)。右圖為(wei) 陳誌昊在武漢身穿防護服的留影(資料照片)。
在這兩(liang) 個(ge) 月裏,她是護士,也是患者的朋友。她說:“2號病房的李叔叔,60個(ge) 日夜裏,從(cong) 危重症、重症到輕症再到出院,從(cong) 無創呼吸機、麵罩吸氧到鼻導管吸氧再到無需氧療,看著李叔叔康複,就好像看著這座城市也健康了起來。”
“在武漢,我看到生命的脆弱,也見證生命的頑強。在這座城市抗疫的60天,充滿挑戰和荊棘,也滿是人性的光輝。武漢是一座在愛和希望裏重生的城市。”她說。
助產(chan) 士:這世上第一個(ge) 擁抱你的人
他們(men) 是每個(ge) 小天使來到人間看到的第一人。小小的產(chan) 房體(ti) 驗人間百態,小小的產(chan) 房練就波瀾不驚……
世界衛生組織將2020年定為(wei) “國際護士和助產(chan) 士年”。在新冠疫情肆虐初期,為(wei) 了避免院內(nei) 交叉感染,醫院一些科室暫停開放或采取預約製,而產(chan) 科是不能停的。助產(chan) 士肩負生命之托,在疫情中,以過硬技術幫助產(chan) 婦渡過分娩難關(guan)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產(chan) 科護士長劉悅新說,在分娩過程中,助產(chan) 士常常會(hui) 遇到產(chan) 婦子宮破裂、胎盤早剝、凶險性前置胎盤、產(chan) 後出血等棘手問題。助產(chan) 士們(men) 陪伴產(chan) 婦緩解疼痛、恐懼和無助,指導產(chan) 婦正確生產(chan) ,減少並發症和難產(chan) 。
在四川都江堰市醫療中心內(nei) ,楊秋在看書(shu) (5月11日攝)。
在四川都江堰市醫療中心病房裏,楊秋一邊給新手媽媽示範,一邊耐心指導,不一會(hui) 兒(er) ,臂彎裏的小寶貝就在母親(qin) 溫暖的懷裏睡著了。
對“南丁格爾獎”獲得者楊秋來說,“白衣天使媽媽”的身份讓她引以為(wei) 豪。
這份初心,從(cong) 24年前第一次穿上護士服的那一刻萌生,也在汶川特大地震這樣的大災難錘煉後更加堅定。在這場地震中,她痛失自己年僅(jin) 6歲的女兒(er) 。
“地震中,護士給傷(shang) 者帶去慰藉,帶去生的希望,讓我看到這份職業(ye) 的偉(wei) 大。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激勵我更加努力,不辜負身上穿的白衣。”楊秋說。
曾獲得“南丁格爾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好護士”……諸多榮譽加身,楊秋對自己卻更加嚴(yan) 格,“對比弘揚救死扶傷(shang) 、無私奉獻的南丁格爾精神,我還做得不夠……”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她不斷進修學習(xi) ,還在醫院開設了助產(chan) 士門診,幫助準媽媽們(men) 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危重醫學科護士張佳男在武漢駐地與(yu) 張貼的海報合影(2月16日攝)。海報照片拍攝於(yu) 1月29日淩晨三點,張佳男和隊員們(men) 進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隔離病房第一晚,當時張佳男正在給隊友的防護服上寫(xie) 字。
“火線”入黨(dang) :迎難而上 揮灑青春力量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危重醫學科的“90後”護士張佳男,是該院首批援鄂醫療隊的一員。最忙的一天,他們(men) 6小時內(nei) 收治了24名患者。
張佳男在日記中寫(xie) 下這樣的字句:在武漢的每一天都是感動的,感動來自我的患者。輸液時,大爺說你們(men) 戴著防護手套,多紮兩(liang) 針沒關(guan) 係;做CT,排隊的患者指了指我的姓名卡說:“謝謝你們(men) 來了,武漢感謝你們(men) ”;發藥時一位年輕的患者對我說:“姑娘你又上班啦?”我問:“您怎麽(me) 知道是我?”她說:“雖然沒見過你的樣子,但聽聲音我就知道是你。”
從(cong) 1月26日作為(wei) 北醫三院首批援鄂醫療隊員支援武漢以來,張佳男看到,隊伍裏的老黨(dang) 員衝(chong) 在前麵,發揮著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我誌願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2月25日,張佳男等四名援鄂醫療隊員在鮮紅的黨(dang) 旗下莊嚴(yan) 宣誓,在“火線”成為(wei) 一名光榮的預備黨(dang) 員。“從(cong) 此我感到人生的追求更加明確——就是要奉獻,要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她說。
迎難而上,揮灑青春力量。在北醫三院三批共137人的援鄂隊伍中,“90後”的比例超過一半。
3月1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ti) “90後”黨(dang) 員回信。收到回信後,張佳男和隊員們(men) 都很激動。“我覺得‘90後’真的已經長大了,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們(men) 能夠挺身而出,擔當重任。”
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男護士、四川省第三批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王旭濤(左)返回四川隔離期滿後第一時間向護士女友肖雪梅求婚(4月14日攝)。
有一種愛情 叫“與(yu) 子同袍,並肩戰鬥”
最美好的愛情,是“陪你慢慢變老”。在戰“疫”第一線,還有一種愛情,叫“與(yu) 子同袍,並肩戰鬥”。
王旭濤,是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男護士、四川省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隊員;肖雪梅,是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抽調到抗疫一線支援感染科的護士。
兩(liang) 個(ge) “90後”,一對情侶(lv) ,因為(wei) 使命,一個(ge) 在武漢,一個(ge) 在成都,“並肩”戰鬥在抗疫一線。
1月26日,肖雪梅接到醫院通知,她被抽調支援感染科。“我的主要工作是陪同有發熱症狀的疑似患者做各類檢查,把采集的標本裝進密閉的轉送箱,通過專(zhuan) 門通道拿去送檢。”肖雪梅介紹。
2月2日淩晨1點左右,剛睡下不久的王旭濤接到緊急通知:上午從(cong) 醫院出發,馳援武漢疫情防控最前線。
王旭濤和肖雪梅一夜未眠,肖雪梅默默地為(wei) 他收拾好衣服、鞋襪等生活用品。
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男護士、四川省第三批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王旭濤(右)返回四川隔離期滿後第一時間向護士女友肖雪梅求婚(4月14日攝)。
“你一定要給我平安回來!”這是臨(lin) 行前,肖雪梅對王旭濤唯一的要求。這是情侶(lv) 間的告別方式,也是戰友間互道珍重。
兩(liang) 個(ge) 人分別在一線奮鬥著,因為(wei) 工作忙碌,沒有時間交流,隻是每天照例在微信裏重複那一句“戴好口罩,規範操作,保護好自己”。
一句簡單的囑咐背後,是兩(liang) 個(ge) 人的心心相印,也是作為(wei) 醫護人員的工作職責所在。
“疫情還沒結束,我們(men) 還要繼續堅守崗位。”肖雪梅說。
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男護士、四川省第三批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王旭濤返回四川隔離期滿後第一時間向護士女友肖雪梅求婚(4月14日攝)。
國際護士節到來之際,兩(liang) 個(ge) 人沒時間一起慶祝。“我們(men) 都是護士,互相都很懂得彼此的不容易,也非常支持彼此的工作,互相理解就是最好的節日禮物。”王旭濤說。
延伸閱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