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磨溪鄉(xiang) 港口村位於(yu) 該鄉(xiang) 中部,全村戶籍人口不足千人,因交通不便、無特色支柱產(chan) 業(ye) ,當地勞動力外流明顯,村集體(ti) 經濟一直較為(wei) 薄弱。
如今,在港口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魏方明和村“兩(liang) 委”幹部的帶領下,形成以“村集體(ti) 領導為(wei) 核心,村集體(ti) 平台為(wei) 載體(ti) ,構建產(chan) 業(ye) 共融、產(chan) 權共有、村民共治、發展共享的村莊集體(ti) 經濟”發展模式。強力推進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帶動村民增產(chan) 增收,讓昔日的窮山村駛上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我們(men) 村生產(chan) 的瓜果、香菇、葛根等綠色山珍係列產(chan) 品,品質優(you) 良,無任何藥物殘留和添加劑,歡迎大家品嚐購買(mai) !”說起自己村裏的產(chan) 品,魏方明臉上寫(xie) 滿了自豪。疫情期間,他變身“推銷員”幫助貧困戶銷售滯銷農(nong) 產(chan) 品。
從(cong) 產(chan) 業(ye) 扶貧中尋求突破,這個(ge) “第一書(shu) 記”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2019年底,村裏實現13戶29人貧困戶全部脫貧。
謀“出路”
一床被子一張床,一件外套一個(ge) 包,開啟了魏方明的駐村幫扶之路。自此以後,他視幫扶為(wei) 事業(ye) ,把駐村當紮根。與(yu) 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建立“港口村微信群”“港口村建檔立卡群”,僅(jin) 一周時間便走遍了全村7個(ge) 村民小組,詳細掌握了13戶29名貧困戶基本情況。
魏方明深知,要想做好幫扶工作,就必須懷著親(qin) 人般的感情,與(yu) 村民實實在在地交心,和他們(men) 處朋友,找準致貧原因。脫貧,整村出列。
看到魏方明不怕髒不怕累,村民們(men) 十分感動,也就和他走得近了,有什麽(me) 大事小情也願意和他說了。原來,村民們(men) 創業(ye) 項目短缺、致富門路不寬,村集體(ti) 經濟薄弱,加之貧困人口中年老體(ti) 弱者偏多,勞動力嚴(yan) 重缺失,導致窮根多年來始終拔不掉。
要想村裏富,得走產(chan) 業(ye) 路。當務之急要選好路子、定準基調。魏方明多次外出考察,經多方探尋,他帶著村裏摸索出了一條發展“瓜果+香菇+葛根”大棚產(chan) 業(ye) 的思路。
“最終做出這樣的選擇和決(jue) 定,主要有兩(liang) 方麵原因,一方麵是考慮村裏過去有大棚種植的產(chan) 業(ye) 基礎、田地和取水設施基本都有保障;另一方麵是充分考慮到葛根、瓜果種植上手難度低、見效快,產(chan) 業(ye) 效益比較有保障。”魏方明說。
拓“財路”
產(chan) 業(ye) 發展有了方向,“方向盤”還得控製好。圍繞誰來種植、誰來管理、如何運作等問題,魏方明又開始思考起來。蔬菜大棚產(chan) 業(ye) 技術門檻較低,但時效性強,對勞動力、體(ti) 力要求較高。
經過集體(ti) 討論研究,大家一致決(jue) 定,聘請貧困戶作為(wei) 發展大棚產(chan) 業(ye) 的“主力軍(jun) ”,同時聘請技術人員指導,把好產(chan) 業(ye) 發展質量關(guan) ,采取“以村集體(ti) 領導為(wei) 核心,村集體(ti) 平台為(wei) 載體(ti) ,構建產(chan) 業(ye) 共融、產(chan) 權共有、村民共治、發展共享的村集體(ti) 經濟發展模式;聯係安徽亳州的中藥材客商,打造100多畝(mu) 中草藥種植基地,並計劃由村裏流轉50畝(mu) 土地種植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增加村集體(ti) 經濟,促進貧困農(nong) 民增收。
今年他們(men) 又爭(zheng) 取到了扶貧產(chan) 業(ye) 香菇大棚建設的批複,全村9戶貧困戶入股,預計每戶貧困戶每年至少增收3000元。
思路有了,產(chan) 業(ye) 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但產(chan) 業(ye) 發展初期的困難並沒有嚇退魏方明,“發展產(chan) 業(ye) 哪有一帆風順的事,遇到問題,咱們(men) 想辦法去解決(jue) 就是。讓我覺得特別感動也特別欣慰的就是,港口村的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大家的心是擰成了一股繩,我相信任何困難都能克服。”
在產(chan) 業(ye) 項目啟動資金上,他積極與(yu) 縣扶貧辦就扶貧項目的事宜進行溝通,最終港口村扶貧項目成功立項,立項資金為(wei) 29萬(wan) 元;同時他還積極鼓勵村裏能人參與(yu) 到產(chan) 業(ye) 發展之中,致富帶頭人嶽春貴投資10萬(wan) 元入股大棚產(chan) 業(ye) ,村幹部也積極出力,表示願意參與(yu) 自籌,盤活集體(ti) 土地。
一年之計在於(yu) 春,當前正是春耕備耕的關(guan) 鍵時機,為(wei) 避免產(chan) 業(ye) 發展受疫情影響,搭建大棚前,魏方明第一時間聯係了香菇種植技術人員實地考察,“這邊場地需要整理,通水係統也需要改造,大棚搭起來還需要很多準備工作,時間很緊張。”技術人員說。
交通受限、作業(ye) 麵小,從(cong) 縣城請機械施工需花費高昂費用,麵對這個(ge) 大難題,魏方明積極尋找突破口。他了解到在離港口村不遠的新田村,正在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工地上清運設備應有盡有,最關(guan) 鍵的是高標農(nong) 田與(yu) 大棚擬建位置僅(jin) 一裏之隔。
說幹就幹,他帶著村幹部很快聯係上了對方,施工方表示在不影響正常施工進度的情況下,可連操作師傅帶機械設備一同租用,收取普通租賃費用。這個(ge) 結果令所有人興(xing) 奮不已,就在機械進場的同一時間,他又撥打了大棚搭建技術人員的電話,商量大棚搭建時間,想搶著春雨暖陽、加快進度,爭(zheng) 取5月份實現出菇目標。
通“銷路”
未雨綢繆,才能有備無患。
為(wei) 了能找到穩定的銷售渠道,魏方明連著幾天跑銷路,多次和幫扶單位對接後,縣人民醫院表示願意把醫院食堂的優(you) 先采購權放在港口村,既讓食堂用餐人員吃上“綠色產(chan) 品”,又助力港口村產(chan) 業(ye) 發展,有了幫扶單位的幫忙,這讓他心裏踏實了不少。
“我多跑幾趟沒什麽(me) ,就是不希望大家一起辛辛苦苦做出來的產(chan) 業(ye) 沒有市場。產(chan) 品銷路穩定了,老百姓跟著咱們(men) 幹才有奔頭!”魏方明笑著說道。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