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翊泉:那一摞厚厚的扶貧日記

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官蓮鄉扶貧辦 劉小榮 顏曉晨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不是在田間地頭,就是在村民家中,他是九江學院一名教育工作者,滿懷扶貧之情帶領小山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在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官蓮鄉(xiang) 東(dong) 山村譚翊泉的辦公室,桌子上那一摞厚厚的筆記本,一頁頁,記錄著他扶貧工作的日日夜夜;一行行,述說著他奮鬥八年的點點滴滴……

黨(dang) 建引領,讓村民思想脫貧

  “撐起來是一把傘(san) ,俯下身是孺子牛。既然全體(ti) 黨(dang) 員信任我,我就更應該堅守扶貧一線,心係群眾(zhong) ,紮根基層。”——摘自譚翊泉扶貧日記

  2015年,結束了武寧縣上湯鄉(xiang) 九宮村為(wei) 期三年的定點幫扶工作,譚翊泉作為(wei) 扶貧隊員來到東(dong) 山村。2016年,他主動請纓留下來擔任駐村第一書(shu) 記。2018年,經過“兩(liang) 推一選”,全票當選為(wei)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東(dong) 山村是一個(ge) 典型的移民村,全村9個(ge) 村小組406戶1568人,來自全國16個(ge) 省份,姓氏就有107個(ge) 。矛盾糾紛多、工作協調難、發展底子薄是該村的基本村情。譚翊泉剛到村裏就發現,村“兩(liang) 委”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發揮不充分,抓黨(dang) 建意識不強,村黨(dang) 組織威信不高;在自身發展上,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注重激發貧困群眾(zhong) 的內(nei) 生動力,村集體(ti) 經濟薄弱。

  譚翊泉深知,隻有思想脫貧,脫貧攻堅才有堅實基礎,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穩定才會(hui) 有可靠保障。為(wei) 此,譚翊泉創新“三引三化”黨(dang) 建促脫貧攻堅模式:抓書(shu) 記引導,堅持黨(dang) 建規範化。在他和村“兩(liang) 委”的共同努力下,進一步規範了村“兩(liang) 委”運行機製、黨(dang) 的組織生活製度落實和村級活動場所建設;抓班子引路,堅持黨(dang) 建項目化。

  他和村“兩(liang) 委”班子成員分成若幹個(ge) 小組,每個(ge) 小組對接一個(ge) 產(chan) 業(ye) ,建立了3個(g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2個(ge) 扶貧車間和2個(ge) 村辦企業(ye) ,實現了村集體(ti) 經濟年收入由2014年的零元到2019年的25.3萬(wan) 元;抓黨(dang) 員引策,堅持黨(dang) 建網絡化。他把全村黨(dang) 員分成10個(ge) 黨(dang) 小組,構建產(chan) 業(ye) 服務網絡,主動塑造好黨(dang) 員在群眾(zhong) 中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感召力。“三引三化”黨(dang) 建工作模式成為(wei) 東(dong) 山村引領脫貧攻堅的主抓手。五年來,全村累計培養(yang) 13名黨(dang) 員致富帶頭人,解決(jue) 貧困戶就業(ye) 354人次,直接幫助貧困戶人均每年增收5000多元。

文化引領,讓村民精神脫貧

  “把‘讓東(dong) 山村人民群眾(zhong) 過上好日子’作為(wei) 奮鬥目標,發揮高校優(you) 勢,創新扶貧模式才是首先要思考清楚的。”——摘自譚翊泉扶貧日記

  作為(wei) “十三五”省定貧困村,東(dong) 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40戶,共計124人。身患糖尿病、每天離不開藥的李正英是村裏的重度貧困戶。2016年,譚翊泉與(yu) 她家結成幫扶對子後,幫助她家蓋起了新樓,開起了小賣部,增加了家庭收入。

  作為(wei) 高校教育工作者,譚翊泉深知文化知識在扶貧工作中的重要性,隻有科技扶貧、智力扶貧才能讓村民徹底脫貧。在九江學院黨(dang) 委高度重視下,譚翊泉帶領駐村工作隊,結合學院實情和東(dong) 山村實際,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ang) ”社會(hui) 實踐、送文藝下鄉(xiang) 等活動,豐(feng) 富了村民精神生活。鑒於(yu) 東(dong) 山村缺乏專(zhuan) 業(ye) 規劃和產(chan) 業(ye) 支撐,譚翊泉大膽提出了將東(dong) 山村打造成“廬山西海濱湖第一村”的構想。根據這一構想,九江學院選派了由15名成員組成的博士團隊,對東(dong) 山村開展了旅遊規劃、村莊規劃和產(chan) 業(ye) 規劃,從(cong) 多角度指導鄉(xiang) 村振興(xing) 。為(wei) 更好地攪動村民思維,譚翊泉走進每個(ge) 村小組開展“春風行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宣講。同時通過跑項目,爭(zheng) 取項目資金1500萬(wan) 元,完成了新農(nong) 村建設、汙水處理和“七改三網”全覆蓋以及道路改造8.9公裏、危房改造39戶,並整合資金230萬(wan) 元用於(yu) 全村環境整治。2018年,東(dong) 山村被評為(wei) 武寧縣“最幹淨村莊”。

產(chan) 業(ye) 引領,讓村民生活脫貧

  “路是人走出來的,事業(ye) 是人幹出來的。在扶貧路上立誌做一名奮進者,是光榮的,也是很有意義(yi) 的。”——摘自譚翊泉扶貧日記

  540畝(mu) 的“四季田園”生態農(nong) 場、180畝(mu) 的有機蔬菜基地、200畝(mu) 的皇菊基地、50畝(mu) 的龍蝦基地、160畝(mu) 的精品果園、1個(ge) 皇菊深加工廠……隻有產(chan) 業(ye) 引領,才能讓村民生活脫貧。麵對2萬(wan) 餘(yu) 畝(mu) 林地、5500多畝(mu) 水域麵積,譚翊泉與(yu) 黨(dang) 員幹部商定,決(jue) 定做足“水文章”,圍繞打造“廬山西海濱湖第一村”,推動“旅遊+生態+扶貧”,走出一條生態扶貧的新路子。

  2018年,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東(dong) 山村發展清水養(yang) 殖貧困戶4戶16人,實現貧困戶人均增收2000多元。以“生態+光伏”,實現產(chan) 業(ye) 綠色發展,建有5千瓦光伏發電站2座,受益貧困戶40戶124人。發展產(chan) 業(ye) 的過程中,譚翊泉堅持發揮“4+N”黨(dang) 小組引領產(chan) 業(ye) 扶貧模式,采取“支部+黨(dang) 員+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一個(ge) 黨(dang) 小組引領1至2個(ge) 產(chan) 業(ye) ,一個(ge) 黨(dang) 員成為(wei) 1個(ge) 產(chan) 業(ye) 的致富帶頭人。目前,全村有40戶貧困戶以資金、土地、投勞等方式入股蔬菜基地合作社,實現了貧困戶入社全覆蓋。在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麵前,譚翊泉和村“兩(liang) 委”班子一起,在抓緊抓實疫情防控的同時,統籌推進扶貧產(chan) 業(ye) 複工複產(chan) 。進入3月,苗木基地、有機蔬菜基地、扶貧油茶培植、扶貧車間等複工率已達100%。針對在家無法外出就業(ye) 的貧困人員,譚翊泉與(yu) 扶貧項目承包人對接,安排就近就業(ye) ,新增貧困戶就業(ye) 崗位23個(ge) 。譚翊泉就這樣帶領村民,一步步脫貧邁向致富路。

發布時間:2020年05月09日 13:23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