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書記邀請我們返家鄉搞農村調研——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一)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采訪對象:曹兵海,男,1963年1月生,河北正定人,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畜牧獸(shou) 醫係1981級本科生,1985年畢業(ye) 留校工作,後留學日本信州大學、岐阜大學,獲農(nong) 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肉牛犛牛)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

  采 訪 組:石新明 王麗(li) 莉 曹鈺 閆拓時

  采訪日期:2018年10月4日 2019年5月1日

  采訪地點: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曹兵海教授辦公室

  采訪組:曹兵海教授您好!1983年12月,時任正定縣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給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正定籍的學生寫(xie) 了一封信。作為(wei) 當時就讀於(yu) 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的在校生和事情的親(qin) 曆者,您能說說當時收到信的情形嗎?

  曹兵海:好的。我是1981年秋到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讀書(shu) ,1985年7月畢業(ye) 留校任教。1983年年底,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正定籍的同鄉(xiang) 要組織聚會(hui) 。這次聚會(hui) ,我們(men) 邀請了正在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進修的時任正定縣委副書(shu) 記呂玉蘭(lan) 參加。呂玉蘭(lan) 同誌是當時全國聞名的勞動模範,1983年9月她到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經係進修學習(xi) 。其間,她就住在女生宿舍,平時和我們(men) 正定籍的大學生交流比較多。

  那天聚會(hui) 前,我們(men) 同鄉(xiang) 會(hui) 的會(hui) 長肖玉良和幾名同學一起去保定火車站接呂玉蘭(lan) 。呂玉蘭(lan) 來到學校就請我們(men) 到路邊的飯鋪坐下,為(wei) 大家點了包子,自己從(cong) 書(shu) 包裏拿出自帶的饅頭、鹹菜。呂玉蘭(lan) 一邊吃著饅頭,一邊興(xing) 奮地說:“縣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給大家捎來了一封信。”

  隨即她讓肖玉良同學給我們(men) 大家讀了習(xi) 書(shu) 記的來信:

河北農(nong) 大全體(ti) 正定籍的同學們(men) :

  你們(men) 好!

  玉蘭(lan) 同誌曾同我談過你們(men) 的情況。我作為(wei) 在你們(men) 家鄉(xiang) 任職的縣委書(shu) 記,過去對你們(men) 一直關(guan) 心未及,深感抱歉,望得到諒解。

  我想,當同學們(men) 課餘(yu) 飯後,晨明夜靜之時,一定是非常掛念家鄉(xiang) 的。這裏我想高興(xing) 地向大家報告,今年以來,在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路線指引下,經過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經濟建設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據初步測算,今年全縣農(nong) 業(ye) 總產(chan) 值可達18200萬(wan) 元,比去年增長28%;工業(ye) 總產(chan) 值可達8755萬(wan) 元,比去年增長35.7%。以同學們(men) 最關(guan) 心也是聯係最密切的農(nong) 村而言,可以說是全麵大發展。今年糧食畝(mu) 產(chan) 1300斤,總產(chan) 可達42700萬(wan) 斤,比去年增產(chan) 16%;棉花預計畝(mu) 產(chan) 160斤,總產(chan) 可達2240萬(wan) 斤,比去年增產(chan) 81.8%;社隊企業(ye) 兩(liang) 級純收入可達2200萬(wan) 元,增收11%;社員家庭副業(ye) 純收入可達6400萬(wan) 元,增收12%;全縣可分配總收入可達17300萬(wan) 元,增長42%;社員人均收入(含集體(ti) 分配和家庭副業(ye) )可達380元,增長25%。上述各項指標均創曆史最好水平。目前,我縣的經濟工作已經逐步納入商品生產(chan) 的軌道,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機構改革等其他各項工作都在順利開展。可以說,依靠著黨(dang) 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一個(ge) 政通人和、百業(ye) 欣欣的局麵已經初步形成。

  當然,我們(men) 的工作還有困難,有阻力,有缺陷,不可能盡遂人意。特別是在農(nong) 村,文化落後、科技落後的狀況並未根本改變,陳舊的小生產(chan) 經營方式的束縛並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而要改變這一切,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的現代化大農(nong) 業(ye) ,靠什麽(me) ?很關(guan) 鍵的一條就是靠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就是靠掌握這些科學技術的專(zhuan) 門人才。雖然“科技熱”的浪潮正在廣大農(nong) 村蓬勃興(xing) 起,但是心有餘(yu) 而力不足啊,人才更不足啊!農(nong) 村迫切需要農(nong) 大學生,農(nong) 大學生同樣也離不開農(nong) 村。可以說,家鄉(xiang) 的40多萬(wan) 父老鄉(xiang) 親(qin) 都在翹首以待,盼望著你們(men) 早日以優(you) 異成績成就學業(ye) ,為(wei) 祖國的四化建設挑梁扛柱,竭智盡才。

  古人“十年寒窗”,是為(wei) 了金榜題名,功成名就,衣錦還鄉(xiang) ,光宗耀祖。這一套陳腐的觀念,當然為(wei) 我們(men) 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的大學生所不齒。相信同學們(men) 都有著明確的學習(xi) 目的,都有著奮發圖強、獻身四化的遠大誌向,一定是不會(hui) 辜負這“黃金時代”的寶貴時光的。

  祝同學們(men) 學習(xi) 順利!

你們(men) 的同誌 習(xi) 近平

1983年12月18日

  讀完這封信,現場掌聲響起,大家歡呼雀躍,心情非常激動,這一情景就像是發生在昨天。大家一一傳(chuan) 閱來信,後委托肖玉良同學妥善保存。

  采訪組:您和同學們(men) 看完習(xi) 近平同誌的來信有什麽(me) 感受呢?

  曹兵海:大家看完信後十分激動。收到習(xi) 書(shu) 記的這封信,是我們(men) 沒有想到的驚喜。這封信代表了縣委、縣政府和全縣人民對我們(men) 正定籍同學的關(guan) 懷,體(ti) 現了習(xi) 書(shu) 記對人才的重視和珍愛,使我們(men) 感受到了家鄉(xiang) 的溫暖與(yu) 我們(men) 肩負的責任。

  習(xi) 書(shu) 記的來信有兩(liang) 點對我們(men) 觸動很大。一是習(xi) 書(shu) 記非常謙虛,信裏說“過去對你們(men) 一直關(guan) 心未及,深感抱歉,望得到諒解”“這裏我想高興(xing) 地向大家報告”,特別是信的末尾署名是“你們(men) 的同誌 習(xi) 近平”,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們(men) 之間的距離,現在回憶起來仍然對這個(ge) 落款印象深刻。二是習(xi) 書(shu) 記在信中說“農(nong) 村迫切需要農(nong) 大學生”“家鄉(xiang) 的40多萬(wan) 父老鄉(xiang) 親(qin) 都在翹首以待”,讓我們(men) 感受到“挑梁扛柱”的責任,增添了“奮發圖強”的力量,激發了“獻身四化”的決(jue) 心。

  來而不往非禮也。後來我們(men) 商議,請肖玉良同學執筆給習(xi) 書(shu) 記回信,表達我們(men) 的感動和決(jue) 心:“盡管我們(men) 現在的知識麵還很窄,但是如果咱縣生產(chan) 在農(nong) 藝、農(nong) 技及農(nong) 經管理方麵遇到什麽(me) 問題,我們(men) 還是希望能盡自己的綿薄之力,與(yu) 您們(men) 一起研究,或者利用在校的有利條件,請老師幫助解決(jue) 。”事過不久,我們(men) 就收到了小客村的農(nong) 民發來的求助信息:“正定小客村種植的蘋果樹樹齡已經十幾年了,正處於(yu) 盛果期,但果樹一個(ge) 勁兒(er) 瘋長,就是不怎麽(me) 結果。”接到求助信後,我們(men) 園藝係的師生齊上陣,出手一修剪,第二年果樹便果實累累。

  1984年3月13日《中國青年報》以“縣領導關(guan) 懷負笈者 大學生不忘故鄉(xiang) 情——中共正定縣委書(shu) 記與(yu) 本縣籍大學生的通信”為(wei) 題,報道了習(xi) 書(shu) 記與(yu) 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全體(ti) 正定籍學生之間的書(shu) 信往來,並全文刊登了這兩(liang) 封信。

  習(xi) 書(shu) 記不僅(jin) 給我們(men) 河北農(nong) 大的正定籍同學寫(xie) 了信,而且也給全國各大學的正定籍同學寫(xie) 了信。在給各大學正定籍同學的信中,習(xi) 書(shu) 記表達了殷切的期望:“國家需要你們(men) ,正定的各項建設事業(ye) 同樣需要你們(men) ,家鄉(xiang) 四十五萬(wan) 人民熱忱地期待著你們(men) ,殷切地希冀你們(men) 為(wei) 正定繁榮出力獻策。”他表示,如果畢業(ye) 以後在外地工作,希望同學們(men) 能盡量想辦法和家鄉(xiang) 掛鉤,為(wei) 家鄉(xiang) 作貢獻。如果能回家鄉(xiang) 工作,政府將盡可能地為(wei) 同學們(men) 創造好的工作條件,在各方麵給予支持。這些內(nei) 容在報告文學《“而立”之年》中都有記載,這篇反映習(xi) 近平同誌主政正定的報告文學發表在1984年7月的《河北青年》上,在同學們(men) 中產(chan) 生了很大的反響。

  采訪組:在來信之後,聽說習(xi) 近平同誌還邀請大家暑期返家鄉(xiang) 做農(nong) 村調研,實際體(ti) 驗家鄉(xiang) 的社情、民情和發展,您能具體(ti) 說說調研的情況嗎?

  曹兵海:那是1984年暑假前的一次同鄉(xiang) 會(hui) 上,肖玉良同學和大家說:“縣委書(shu) 記要邀請大家暑期回鄉(xiang) 做社會(hui) 調研。”聽到這一消息,大家都很興(xing) 奮,當時就有20多人報了名,縣裏已預先為(wei) 我們(men) 做好了調研方案,所以一放暑假,我們(men) 這20多人就到縣教育局去報到了。

  當時的縣教育局挺簡陋的,在一個(ge) 類似學校的地方辦公。因為(wei) 我們(men) 人太多,天氣又特別熱,教育局的同誌就把我們(men) 帶到了一棵梧桐樹下,每人給了把椅子圍坐在一起,也沒有桌子,就這樣開會(hui) 了。我記得那是棵特別大的梧桐樹,枝葉繁茂,我們(men) 所有人圍成一圈就都在樹蔭底下了。

  習(xi) 書(shu) 記到來後跟我們(men) 每位同學都握了手,之前我們(men) 沒見過縣委書(shu) 記,一開始大家都感到特別的拘謹。我記得習(xi) 書(shu) 記當時穿著一件海藍色的短袖襯衫,幹淨整齊,發型精幹,笑臉盈盈,讓我們(men) 感到非常親(qin) 切。習(xi) 書(shu) 記先是與(yu) 我們(men) 進行拉家常式的漫談,他說話語速較慢、言語溫和,特別平易近人,我們(men) 的拘束瞬間就無影無蹤了。

  這次我對習(xi) 書(shu) 記的直接印象比上次來信的間接印象更要深刻:一個(ge) 是因為(wei) 這個(ge) 縣委書(shu) 記非常年輕,那時他剛30歲,也就比我們(men) 大七八歲;另一個(ge) 是習(xi) 書(shu) 記高大帥氣,尤其是他的手特別溫暖——那種厚厚的感覺,跟我們(men) 講話一點兒(er) “官架子”也沒有。當時教育局也沒有給習(xi) 書(shu) 記準備桌子,他就拿把椅子坐在我們(men) 中間,給我們(men) 做動員。現在回想起來,我們(men) 和習(xi) 書(shu) 記這次麵對麵的交談對我後來的成長影響是很大的。

  采訪組:這次動員會(hui) 上,習(xi) 近平同誌和大家都講了什麽(me) 呢?

  曹兵海:習(xi) 書(shu) 記與(yu) 我們(men) 座談了近兩(liang) 個(ge) 小時,習(xi) 書(shu) 記講了很多,既講了這次調研的背景意義(yi) ,也講了做好調研的方式方法。他沒有稿子,直接坐那兒(er) 就開始講,很生動,不枯燥,非常實在,又有高度,大家聽得很認真。那時候也沒有人錄像錄音,現在找不到當年記錄的筆記本了,真有點兒(er) 可惜。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習(xi) 書(shu) 記講學習(xi) 。他說,我們(men) 學東(dong) 西要學無止境,所有學到的東(dong) 西都是有用武之地的。學習(xi) 的同時要想辦法應用,在應用中再總結,再用於(yu) 學習(xi) 。搞這種鄉(xiang) 村調研,就是一個(ge) 學習(xi) 的過程,也是自我提高的過程。後來我自己當了老師,越來越覺得習(xi) 書(shu) 記講得有道理。知識要學,學了之後就要用,知識就會(hui) 越學越深,即便是剛開始學的知識,也會(hui) 找到能應用的地方。

  習(xi) 書(shu) 記說,大家搞調研,既可以深化課堂所學的知識,還可以發現很多課堂之外的事情。他舉(ju) 例說,不要小看了一粒化肥,化肥的用量、離根的遠近、播種的深淺、用肥的時候澆不澆水,化肥的效果都是不一樣的。通過調研發現的問題,對我們(men) 正定的發展有作用,對你們(men) 自身的提高更有作用。

  在談到如何調研時,習(xi) 書(shu) 記還特別強調,調研不要隻看表麵的東(dong) 西,而要通過表麵的東(dong) 西發現背後的機理,然後找到解決(jue) 問題的辦法。尋找和思考解決(jue) 問題的辦法的過程就一定會(hui) 用到大家所學的知識。他風趣地說,你們(men) 去調研可能開始群眾(zhong) 不歡迎,那麽(me) ,如何讓群眾(zhong) 歡迎你就是一個(ge) 能力提高的過程。

  最後,習(xi) 書(shu) 記還說了兩(liang) 點:第一,沒有一分錢補貼,大家自帶幹糧;第二,交通工具是自行車,騎自己家的自行車去調研。那時候,習(xi) 書(shu) 記有個(ge) 愛好就是騎自行車,鄉(xiang) 村開車也不方便,他就喜歡騎著自行車走村串鄉(xiang) 地調研。

  采訪組:在這次調研動員會(hui) 上,習(xi) 近平同誌是否給大家介紹了縣裏的情況和發展思路?

  曹兵海:習(xi) 書(shu) 記在正定時,曾在《中國青年》雜誌發表了《知之深 愛之切》一文,文章寫(xie) 道:“要熱愛自己的家鄉(xiang) ,首先要了解家鄉(xiang) 。深厚的感情必須以深刻的認識作基礎。唯有對家鄉(xiang) 知之甚深,才能愛之愈切。”

  在這次調研動員會(hui) 上,習(xi) 書(shu) 記除了講學習(xi) 、講調研,還給我們(men) 介紹了正定縣的發展思路,展望了正定縣的未來,不僅(jin) 讓我們(men) 更深刻地了解了家鄉(xiang) ,同時也讓我們(men) 感受到了這張藍圖的宏偉(wei) 和一氣繪到底的壯誌。他說,我們(men) 中國的經濟肯定要大發展,正定縣的經濟也肯定要大發展。他堅定地告訴我們(men) :正定要走“半城郊型”經濟的發展路子,要走科技興(xing) 縣、工業(ye) 興(xing) 縣、人才興(xing) 縣、旅遊興(xing) 縣的路子。他還談到了正定縣推出的人才政策,談到了正定縣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旅遊的設想。

  習(xi) 書(shu) 記說:“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但如何才能一方水土富一方人?正定的經濟怎麽(me) 發展?千裏之行,始於(yu) 足下。那麽(me) ,我們(men) 一開步是邁左腳還是邁右腳?我們(men) 不知道現狀,不掌握實際,就沒有辦法邁。”他的講話就這麽(me) 明白,就這麽(me) 通俗,就這麽(me) 富有邏輯,我對習(xi) 書(shu) 記講的這些話印象特別深。

  習(xi) 書(shu) 記還說,縣裏要根據大家這次調研出來的實際情況作出實際的決(jue) 策。人都是要吃飯的,先要吃飽,再要吃好,要一步一步上台階,所以我們(men) 必須先把農(nong) 業(ye) 的狀況摸清楚,做好農(nong) 業(ye) 調研。

  後來,我們(men) 了解到習(xi) 近平同誌在正定工作時非常注重調查研究,非常善於(yu) 調查研究。他曾在縣城大街上臨(lin) 時擺桌子,聽取群眾(zhong) 意見;在街頭親(qin) 自發放民意調查表;寫(xie) 信給正定縣委、縣人大常委會(hui) 、縣政府、縣政協四大班子同事,要求大家實實在在地調查研究。習(xi) 書(shu) 記的這些做法,使得正定當年的政風為(wei) 之一新。

  采訪組:聽說習(xi) 近平同誌在動員會(hui) 後還請大家吃了頓肉包子,您能說說當時的情景嗎?

  曹兵海:習(xi) 書(shu) 記講完之後已近中午,他就和教育局的局長熊振立帶我們(men) 吃了頓中午飯。從(cong) 教育局到飯店的路上,習(xi) 書(shu) 記與(yu) 大家有說有笑。習(xi) 書(shu) 記雖然年輕,但我印象中大家稱他“老習(xi) ”,在正定這是一種尊稱,可見他與(yu) 大家相處得非常融洽和親(qin) 近。到了飯店,習(xi) 書(shu) 記表示這頓飯由他做東(dong) ,他說:“學子們(men) 回來了,家鄉(xiang) 就是這樣的家鄉(xiang) ,現狀就是這樣的現狀,沒有什麽(me) 特別好的,就請大家吃頓包子吧。”

  那天,我們(men) 就餐的飯店是正定縣最好的一家飯店,叫“開元飯店”,是非常有名的包子鋪。說是最好的一家飯店,是當時正定縣的標準,就是飯桌多一些,板凳多一些,沒有空調,天花板上有個(ge) 老舊的電風扇咣咣咣地轉,感覺來回搖晃快要掉下來似的,噪音很大。習(xi) 書(shu) 記請我們(men) 吃的這頓包子,是肉餡的,同學們(men) 吃得非常香。我當時又瘦又矮,吃得有點兒(er) 靦腆,沒有與(yu) 習(xi) 書(shu) 記坐在一桌,習(xi) 書(shu) 記站起來喊我:“曹兵海,多吃點兒(er) ,包子隨便吃。”“吃完後,我們(men) 數一數看總共吃了多少籠屜。”習(xi) 書(shu) 記沒吃多少,他總是招呼大家,讓大家別客氣。同學們(men) 見習(xi) 書(shu) 記這麽(me) 熱情,也就不拘束了,敞開吃了一頓,真是香啊!能吃上一頓肉包子,而且是隨便吃,這對我來說簡直是夢裏的事。我記得飯畢習(xi) 書(shu) 記對大家說,這是家鄉(xiang) 最好的飯店了,如果有更好的飯店,我還會(hui) 請大家去更好的飯店吃飯。

  那天午飯後,我們(men) 20多個(ge) 同學被分配到各個(ge) 調研單位。搞畜牧的去畜牧局,搞植保的、搞栽培的到農(nong) 業(ye) 局報到。現在想想,全縣這麽(me) 大,就30來天,不可能進行全麵調研。習(xi) 書(shu) 記心中提前有了規劃,並根據我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劃定了調研分工。畜牧局安排我去韓家樓鄉(xiang) 調查養(yang) 兔和養(yang) 雞的情況,這個(ge) 鄉(xiang) 是我們(men) 縣西北角的一個(ge) 地方,大概離縣城20多公裏。

  采訪組:你們(men) 去調研,鄉(xiang) 裏村裏知道嗎?他們(men) 有準備嗎?

  曹兵海:現在有的調研是領導打好招呼,人過去就行了。那時候我們(men) 調研,鄉(xiang) 裏村裏根本不知道,習(xi) 書(shu) 記就是要了解最真實的情況。我記得那時候我們(men) 還有疑惑,這村裏鄉(xiang) 裏都不知道,我們(men) 去調研會(hui) 不會(hui) 不受歡迎?習(xi) 書(shu) 記就和我們(men) 說:“別人不歡迎你,你讓別人歡迎了,這也是長本事。”

  我調研的時候,一進村,不管男的女的,見到人就打聽:你們(men) 鄉(xiang) 有多少個(ge) 村?緊挨著的是哪個(ge) 村?村裏誰家養(yang) 雞養(yang) 兔了?誰家養(yang) 得好,誰家養(yang) 得不好?韓家樓鄉(xiang) 有十幾個(ge) 村子,我走遍了每個(ge) 村子。有的村子養(yang) 殖形態多種多樣,不是一天就能調研完的。我花了一個(ge) 月時間靠著打聽問出路線圖,然後順著路線圖去看實情、做記錄,再進行分類比較、分析、歸檔。這些調研實踐,讓我掌握了調查研究的基本功。

  采訪組:聽說您重點調研養(yang) 雞、養(yang) 兔的情況,能和我們(men) 說說具體(ti) 的調研和感受嗎?

  曹兵海:我接受的是有關(guan) 養(yang) 雞、養(yang) 兔情況的調研任務。這一個(ge) 月,我每天早晨都是從(cong) 家裏騎著自行車去走鄉(xiang) 串戶,到晚上返回家裏。打聽好了誰家養(yang) 雞、養(yang) 兔,有時候再問問如何養(yang) 的,然後到人家家裏先看雞舍、兔舍是什麽(me) 樣子,再問養(yang) 了多少隻,養(yang) 得如何?

  經過調研,我更加深刻地體(ti) 會(hui) 到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比如說養(yang) 雞,有的雞舍用破磚砌成一個(ge) 小籠子狀,人即使蹲著也進不去,隻能雞進去,這算條件好的。有的人家住在村外,牆外麵就是農(nong) 地,早晨把雞趕到地裏,晚上雞自己就回來了,要是丟(diu) 了就去地裏找。飼養(yang) 的類型都要弄清楚,那時候我去調研都是畫圖的,真正有規模的養(yang) 雞是什麽(me) 樣的雞舍,尺寸是多少,養(yang) 了多少,喂的是什麽(me) ,最後要算一筆經濟賬。因為(wei) 習(xi) 書(shu) 記給我們(men) 動員時,強調了有些事情不要僅(jin) 看些表麵的東(dong) 西,要看到事情背後都有一定的成因。比如說,你要知道他為(wei) 什麽(me) 蓋這麽(me) 大的雞舍,為(wei) 什麽(me) 能養(yang) 這麽(me) 多隻雞?為(wei) 什麽(me) 不再多養(yang) ?等等。不同的規模都有一個(ge) 製約它的平衡點。習(xi) 書(shu) 記說:不要小看外麵跑的一隻雞,一隻雞如果跑到地裏吃了掉落在夏收麥田裏的麥粒,雞生成的肉沒有飼料成本,但可能下的蛋不規律,下的蛋少。如果雞是圈養(yang) 的話,不讓雞出去,雞吃的東(dong) 西都要人工自己給,這個(ge) 成本就高一點,但是雞的產(chan) 蛋多一點兒(er) ,長得快一點兒(er) ,在當時的價(jia) 格下,這個(ge) 養(yang) 殖方法合適不合適?對於(yu) 這些,習(xi) 書(shu) 記要我們(men) 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去算明白這筆經濟賬。

  再比如說,養(yang) 兔子。有的家就蓋兩(liang) 層兔舍,有一人高,跟小樓房似的。但是有的家就直接在地下挖個(ge) 窖、打個(ge) 井。兔子有個(ge) 習(xi) 性,就是生小兔子的時候要挖洞,它就跑到這個(ge) 窖裏麵再打洞,一般打個(ge) 幾米遠,把幹草鋪進去,把自己兩(liang) 排乳房的毛都撕下來做成窩,這樣就成了產(chan) 房。兔子生了小兔子之後,在洞裏喂好奶,出來的時候就把洞用土堵上,等下次喂奶的時候,再去把土扒開,裏麵的空氣能夠保證小兔子的呼吸,小兔子是死不了的。等到兔子斷了奶,大兔子就把小兔子領出來了。第二種方法比較“土”,但非常省錢,這就是民間的智慧。對這些實況我都仔細畫了圖,窖裏麵有多少個(ge) 洞,我們(men) 都要趴下去看看有多少個(ge) 眼。每一家有多少隻兔子,有多少隻母兔,挖多大直徑的窖,有多大直徑的洞,兔子一次生幾隻,小兔子出洞的時候有多長?長多大?出來後喂的是什麽(me) ,多長時間賣?賣多少錢……都調研得清清楚楚。

  這些兔子、雞養(yang) 成了都賣給誰呢?當時,也是我們(men) 的調研問題。由供銷社到各個(ge) 村裏去收購,農(nong) 民也可自己拿著兔子賣給供銷社。那時候兔子不管肥瘦、不管大小,你想賣就隨時能賣。其實兔子再喂喂再長長可能會(hui) 賣更多的錢,但是有的人家急著用錢,就賣得早點兒(er) ,雞、雞蛋也是這樣的,供銷社的人走村串鄉(xiang) 去收購,農(nong) 民能及時獲得資金。

  習(xi) 書(shu) 記要求我們(men) 的任務不是專(zhuan) 門的單一調研,而是要求我們(men) 延展視野做更寬廣的社會(hui) 調研。他說,調研中必要時甚至要掀開鍋看看——人口有多少,鍋有多大,吃的是什麽(me) ,要對調研的家庭進行全麵了解。調研期間,我們(men) 有時要到老鄉(xiang) 家搭夥(huo) ,習(xi) 書(shu) 記說,“你們(men) 吃人家的飯,一定要付錢”“你們(men) 不能嫌棄人家的飯不好吃,因為(wei) 他們(men) 就是那樣吃的”。他們(men) 家的飯好壞,實際上與(yu) 他們(men) 家養(yang) 的雞、兔是密切關(guan) 聯的,與(yu) 他們(men) 家的收入是關(guan) 聯的,飯不好肯定收入少。

  調研的一個(ge) 月,我每天早晨都是騎著父親(qin) 的二八自行車帶著饅頭去,晚上回家整理一天看到和聽到的內(nei) 容,最後寫(xie) 成調研報告,這也是我學術生涯的第一份調研報告——《正定養(yang) 雞養(yang) 兔產(chan) 業(ye) 調查報告》。現在看來,這份報告對正定縣的發展未必有多大的作用,但對於(yu) 我卻是一個(ge) 裏程碑式的提升。習(xi) 書(shu) 記獨到的視野、方法和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對待下屬和他眼中的“人才”所表達的格局與(yu) 情懷,讓我受用終身。

  之後,調研報告用複寫(xie) 紙謄寫(xie) 了3份交給了畜牧局。聽說畜牧局、農(nong) 業(ye) 局把我們(men) 20來個(ge) 人的報告都給習(xi) 書(shu) 記看了,他看了之後挺高興(xing) ,就正定的農(nong) 牧業(ye) 發展與(yu) 他們(men) 進行了討論。我的調研報告,可能是因為(wei) 圖文並茂,比較生動,還得到了習(xi) 書(shu) 記的表揚。

  采訪組:通過這次與(yu) 習(xi) 近平同誌的工作接觸,您有什麽(me) 感受?

  曹兵海:第一感受是“實”。我感覺習(xi) 書(shu) 記是這樣一個(ge) 人:對事情不看表麵,看實實在在的效果。對於(yu) 我們(men) 的調研,他是一個(ge) 要“幹貨”的人。他要求我們(men) “老老實實地調研,在調研中提高自己”,“調研報告要寫(xie) 得‘實實在在’——不要寫(xie) 讚美的話,多寫(xie) 政府部門沒掌握的情況和哪些方麵需要改進”。習(xi) 書(shu) 記在正定工作期間說得少、做得多,一心一意求發展。他把求發展變成了真正的做事、真正的解決(jue) 問題。

  第二個(ge) 感受是“韌”。我們(men) 當時就從(cong) 習(xi) 書(shu) 記身上感受到了一種內(nei) 在的韌勁和堅持,我覺得這是他的性格。我非常能理解他現在所說的“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鳳凰涅槃的決(jue) 心,把改革進行到底”,所要表達的“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追求和偉(wei) 大情懷。

  第三個(ge) 感受是習(xi) 書(shu) 記很善於(yu) 做青年學生的工作。習(xi) 書(shu) 記給我們(men) 做動員,是一次啟發式動員。他隻是給方向,不給畫框,不給答案。他給我們(men) 提出可能遇到的困難,比如,“怎麽(me) 讓農(nong) 戶喜歡並配合你的調研就看自己的本事啦”,一語點醒夢中人。他深知農(nong) 村情況複雜,看問題不能眉毛胡子不分,不能以偏概全。針對我們(men) 這幫正在讀大學的青澀“馬駒子”,習(xi) 書(shu) 記的教育方法很是靈驗,充分發揮了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個(ge) 過程給了我們(men) 自主和自信,既有壓力又有動力,是我們(men) 對自己認識的一次升華。後來我當了老師,越發感到他的啟發的寶貴。

  第四個(ge) 感受是習(xi) 書(shu) 記很有戰略眼光和科學精神。多年以後,我才悟出習(xi) 書(shu) 記讓我們(men) 返鄉(xiang) 調研的深意。他要抓正定的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工作,不拍腦門決(jue) 策,需要得到農(nong) 村最真實、第一手的信息。我們(men) 農(nong) 大的學生大多來自農(nong) 村,到大學受過一些教育後,再回來看問題的角度就不一樣了。讓大學生返鄉(xiang) 調研,既給我們(men) 提供了鍛煉的機會(hui) ,又能給縣裏決(jue) 策提供可靠的信息。那個(ge) 時候,剛剛30歲出頭的他就表現出了這樣的戰略思維和穩健的工作方法。

  采訪組:習(xi) 近平同誌帶領並指導您進行農(nong) 村調研,對您現在的工作產(chan) 生了怎樣的影響?

  曹兵海:影響非常大。習(xi) 書(shu) 記帶著我們(men) 做調研,一方麵我自己對畜牧特別是養(yang) 雞養(yang) 兔了解得更多了,專(zhuan) 業(ye) 知識水平得到了提高,調研的方法、思考的邏輯都有提升;另一方麵,習(xi) 書(shu) 記實幹、堅韌、科學的作風讓我印象深刻,這對我之後做人、做事、做學問影響很大。

  我擔任了全國肉牛犛牛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的首席科學家之後,經常和體(ti) 係裏的專(zhuan) 家們(men) 交流,要形成一種理念——做事要實。我們(men) 專(zhuan) 家和企業(ye) 打交道,你說得再好,你技術再高,有這個(ge) 獎那個(ge) 獎的,放到企業(ye) 去,牛不長肉,企業(ye) 就不會(hui) 用。企業(ye) 是要賺錢的,企業(ye) 也是要“幹貨”的。我就總和體(ti) 係裏的專(zhuan) 家說,別吹得那麽(me) 好,隻有企業(ye) 用的技術,才是好技術。

  記得我們(men) 曾到新疆塔城的一個(ge) 屠宰場去參觀,廠長把剛殺好的牛肉給我看,讓我評價(jia) 一下這個(ge) 肉怎麽(me) 樣?我說,這個(ge) 肉看著很不錯,其實很一般,因為(wei) 牛沒養(yang) 好。當時我說,你這個(ge) 牛在去年的時候曾經缺過飼料,牛沒吃好所以肉就沒長好。如果吃好了吃夠了,這塊肌肉應該是多大麵積什麽(me) 形狀。牛身上能賺錢的肉有110塊,哪個(ge) 月沒吃好,相應的肉都會(hui) 有所反映。每一塊肌肉從(cong) 小到大,都有它的發育最盛期,在最盛期缺了飼料,後麵再怎麽(me) 補也是補不回來的。所以,從(cong) 這頭牛的年齡往前推,就應該是去年缺的飼料。這個(ge) 廠長不信,當時就問下麵養(yang) 牛的人,結果人家說,去年塔城幹旱,農(nong) 作物旱得差不多了,牛就沒有吃夠。

  采訪組:您覺得您當年做農(nong) 村調研的經曆,對現在的大學生來說有什麽(me) 借鑒意義(yi) 呢?

  曹兵海:我現在帶著不少的碩士生博士生,就是本著習(xi) 書(shu) 記當年對我們(men) 務實求真的要求,以身教為(wei) 先,力求把他們(men) 培養(yang) 成為(wei) 現代社會(hui) 需要的複合型人才。

  我們(men) 有自己的養(yang) 牛場,大牛、小牛、母牛都有。育牛的全過程學生都要參加,牛病了要學著給牛看病,牛要配種了要學著給牛配種,接生也要學,牛欄壞了要修牛欄,完完全全置身在一個(ge) 養(yang) 牛的世界。牛要吃的玉米飼料,一頭牛一天吃多少,牛場的租金是多少,養(yang) 一頭牛一天多少成本,學生們(men) 要自己算一筆經濟賬,讓學生想辦法降低成本,學生完全在實戰中學習(xi) 。你不實實在在的,牛會(hui) 告訴你,你欺騙我了,我就不好好長肉了。

  我也經常去,大年三十我就住在牛場,和留守的兩(liang) 三個(ge) 學生一起把全牛場的糞都清出去,堆得像小山似的;夏天要是沒有女生,我就穿著大褲衩子、光著膀子、戴個(ge) 草帽、穿著破涼鞋和學生一起幹。當地的農(nong) 民說,誰都不會(hui) 認為(wei) 你是大博士、大教授。

  雖然比較辛苦,但在這種實戰的環境下,學生學到了真正能應用於(yu) 實際的知識和技能。有一個(ge) 博士生,從(cong) 小牛到長大,到殺牛、分割、餐飲,全程都參與(yu) 了,博士畢業(ye) 後就到首農(nong) 當了肉牛的一把手;有一個(ge) 碩士生,一個(ge) 企業(ye) 出年薪120萬(wan) 聘用他,但他沒去,而是自己一畢業(ye) 就創辦了肉牛公司,他希望帶動更多的養(yang) 牛戶脫貧致富。

  當初習(xi) 書(shu) 記帶領我做社會(hui) 調研,再加上自己後來的成長,總的來說就是要求實求真,做調研要求實求真,做學問要求實求真,做人做事都要求實求真,我希望現在的一些學生能夠自覺扭轉追求名利的思想,實實在在地去學習(xi) 和實踐。

  采訪組:聽說你們(men) 當年一起聆聽習(xi) 近平同誌來信的1984屆至1987屆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正定籍的51名大學生中有26名回到正定工作,您能談談這封信對大家成長的影響嗎?

  曹兵海:這封信對我們(men) 的影響肯定是很大的,當時我也想回正定,但因為(wei) 我日語好,學校希望我留校到圖書(shu) 館情報部工作,負責搜集各個(ge) 國家的農(nong) 業(ye) 信息,所以我就隻好留校工作了。

  首先,這封信就像一股暖流,在每個(ge) 人心裏湧動,一方麵是縣裏各項工作大發展引發了我們(men) 由衷的自豪,激發了我們(men) 畢業(ye) 後投身家鄉(xiang) 建設的願望;另一方麵從(cong) 習(xi) 書(shu) 記的這封信裏,我們(men) 看到了縣裏對大學生的迫切需求,真心覺得回去是大有可為(wei) 的。聽說有非正定籍的學生聽聞這件事後,說:“你們(men) 真好,有這樣的縣委書(shu) 記,我們(men) 也想到你們(men) 那兒(er) 工作。”

  其次,得益於(yu) 習(xi) 書(shu) 記的“人才經”。習(xi) 書(shu) 記在正定時倡導建立“人才賬”、建“人才樓”,聘請專(zhuan) 家學者給正定當顧問,推出“內(nei) 用、外招、上請、下挖、近補、遠育”等一係列舉(ju) 措,打開了人才開發工作的新局麵。在河北農(nong) 大讀書(shu) 時,我就聽說過正定縣破格錄用農(nong) 民黃春生為(wei) 國家幹部的“新聞”,黃春生因刻苦鑽研培育出優(you) 種“冀棉2號”,被正定縣評為(wei) 助理農(nong) 藝師,並安排到縣農(nong) 科站工作。

  說到習(xi) 書(shu) 記重視人才,我印象最深的一個(ge) 故事是“習(xi) 書(shu) 記夜尋武寶信”。習(xi) 書(shu) 記曾親(qin) 自起草了一個(ge) 正定“人才九條”刊登在《河北日報》上,當時石家莊車床附件廠的工程師武寶信看到新聞後,就給習(xi) 書(shu) 記寫(xie) 了信,信裏說願意到正定來工作。聽說當時習(xi) 書(shu) 記收到信就很晚了,但是他連夜就趕到了石家莊去找武寶信。雖然習(xi) 書(shu) 記知道武寶信住在哪個(ge) 小區,但到底住在哪棟樓是不清楚的。他當時和縣長程寶懷一起去找,逢人就打聽,聽說打聽到10點多了還沒找到。程縣長和習(xi) 書(shu) 記說:“算了吧,今天找不著,明天再說吧!”習(xi) 書(shu) 記說:“不行,今天必須找到武寶信。我從(cong) 南往北喊,你從(cong) 東(dong) 往西喊。”他們(men) 倆(lia) 就在小區裏扯開嗓子喊“武寶信”“武寶信”,後來武寶信終於(yu) 聽到了喊聲,從(cong) 樓裏走了出來。習(xi) 書(shu) 記和他座談了很久,最後把武寶信的項目落戶在正定,聽說投產(chan) 不到一年,就實現純利潤30萬(wan) 元。這件事給我的觸動很大,我想我要是縣委書(shu) 記肯定做不到,多沒麵子啊!習(xi) 書(shu) 記真正是為(wei) 了正定的發展,內(nei) 心裝著“為(wei) 人民謀事”“為(wei) 正定求才”的想法,丟(diu) 掉了所謂的“架子”“麵子”,為(wei) 正定辦實事、辦好事。我們(men) 許多同學後來都回到正定工作,我想這也是受到習(xi) 書(shu) 記和縣委重視人才這種氛圍的感召吧。

  第三,習(xi) 書(shu) 記邀請同學們(men) 返鄉(xiang) 做社會(hui) 實踐的實戰經曆對大家的影響比較大。不少同學在村裏麵看到十來年的果樹,在旺果期都不結果子而是瘋長,鄉(xiang) 親(qin) 們(men) 卻不知道是什麽(me) 原因,不會(hui) 修剪果樹,也沒有修剪的技術。當時在學校的老師還有臨(lin) 近畢業(ye) 的學生都已經掌握了這些技術,如果回去的話,解決(jue) 果樹不結果的問題不是一件難事,但是這卻是鄉(xiang) 親(qin) 們(men) 麵臨(lin) 的一個(ge) 大難題。社會(hui) 實踐對大家的思想觸動比較大,同學們(men) 認識到農(nong) 村需要知識,需要人才,認識到應該到最需要我們(men) 的地方去,去實現我們(men) 農(nong) 業(ye) 大學生的價(jia) 值。

  我認為(wei) ,基於(yu) 以上幾個(ge) 原因,那幾屆河北農(nong) 大的正定籍同學返回家鄉(xiang) 工作的比例非常高。據初步統計,1984屆至1987屆河北農(nong) 業(ye) 大學正定籍的大學生一共有51名,後來有26名回到正定工作,他們(men) 大多是所到部門分到的首位大學生,他們(men) 所學更是涵蓋了農(nong) 學、農(nong) 經、農(nong) 機、牧醫、植保、園藝等各個(ge) 專(zhuan) 業(ye) ,如今大都在當地農(nong) 業(ye) 、畜牧、林業(ye) 等一線部門獨當一麵。他們(men) 當中,走出了多位石家莊市、河北省乃至全國的專(zhuan) 家。比如,河北省農(nong) 業(ye) 廳總獸(shou) 醫師馮(feng) 雪領,石家莊植保站站長李潤需,正定縣委常委祁立廣,植保專(zhuan) 家王金鳳,小麥專(zhuan) 家仝建偉(wei) 等。

發布時間:2020年05月06日 15: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