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鳳正在直播。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電商不僅(jin) 可以幫助群眾(zhong) 脫貧,而且還能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有可為(wei) 。
電商正在成為(wei) 農(nong) 村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通過“屏對屏”直播,大別山裏的稻米走向了千家萬(wan) 戶。而這,與(yu) 一名“90後”分不開。
一部手機、一個(ge) 支架、一個(ge) 麥克風。
“這是蝦田米,自家產(chan) 的。我都吃第三碗了!你們(men) 看,粒粒分明,晶瑩剔透!”
晚上8點整,大別山腹地。屋子裏彌漫著米的香氣,一個(ge) 姑娘正捧著碗米飯,對著鏡頭說話。間或,扒兩(liang) 口飯,吃得香甜。
姑娘名叫陳來鳳,是個(ge) “90後”,家住安徽霍山但家廟鎮但家廟村,以種稻養(yang) 蝦為(wei) 業(ye) 。不承想,憑著直播,這位地地道道的農(nong) 家女,竟成了網紅,更帶動一批老鄉(xiang) 致了富。
小姑娘 種大田
陳來鳳16歲時,家庭突遭變故。父親(qin) 受傷(shang) ,母親(qin) 離世,弟弟還小。長輩年邁,小丫頭一下子成了家裏的頂梁柱。
高中畢業(ye) 後,她不顧家裏反對,從(cong) 父親(qin) 手中接過農(nong) 機。“一台收割機20多萬(wan) 哩,是當時全家最值錢的東(dong) 西。”在陳來鳳看來,自己要是不開,這麽(me) 值錢的機器就成了廢鐵。
一個(ge) 人,一台機,走南闖北,不敢停歇。
下地前還白白淨淨的小姑娘,開農(nong) 機一會(hui) 兒(er) 就一身灰、滿臉黑。一天裏三頓飯全湊合,一心隻想趕工時,掙了錢好養(yang) 家。江西、江蘇、東(dong) 北,跨區作業(ye) 四處走;水稻、小麥、大豆,收割起來樣樣拿手。說到“7天割完1000畝(mu) 地”,陳來鳳有些得意,其實背後是她一天隻睡幾小時,很辛苦。
轉眼到了2011年,3年闖蕩,見了世麵,也學了不少種田經驗。看著種糧大戶紛紛致富,陳來鳳心想,值得一試!借著土地流轉帶來的商機,她決(jue) 定回家鄉(xiang) ,安心種地。
一開始,聽說她要承包農(nong) 田種地,大家夥(huo) 都搖頭,不信。一是年輕沒經驗,二是口袋和臉一樣,太幹淨。憑著一股韌勁,她挨家挨戶做工作,靠一紙承諾流轉來了土地。缺錢,就貸款,人手緊張,就自己幹,種子、化肥都沒有,隻能先賒著。
就這樣,在下符橋鎮聖人山村,陳來鳳成功種下700畝(mu) 水稻。
金秋時節,稻田金黃,微風拂過,閃閃發光。陳來鳳在田埂上奔跑,站在稻田最高點,低頭一瞅,金燦燦一片。一瞬間,她激動地差點落下淚來。
700畝(mu) 地,70萬(wan) 斤糧食,賣了90多萬(wan) 元。她兌(dui) 現了自己的承諾,還清了所有欠債(zhai) 。第二年,陳來鳳順勢擴大規模,流轉土地翻了一番。
要致富 先學藝
種地、還債(zhai) ,一來二去,落到自己手裏的,卻剩不了多少。
咋辦?陳來鳳不斷研究。看到電視上介紹湖北潛江稻田養(yang) 蝦,一畝(mu) 收入上千元,她來了靈感。“自己種的優(you) 質稻才賣200塊。要是田裏收益上來了,還愁攢不了錢?”想明白這點,“去潛江”,她立馬動身。
田埂邊,蝦塘口,陳來鳳蹲著和老農(nong) 嘮嗑。
“龍蝦會(hui) 打洞,養(yang) 在水稻田裏能行嗎?”
“這個(ge) 塘有坡度,龍蝦可打不穿。”
……
陳來鳳在潛江,一待就是一個(ge) 星期。她跟著當地村民,到田間地頭,看他們(men) 下地籠捕蝦;在街頭市場,聽他們(men) 放聲叫賣。邊走邊問,邊學邊記。
學藝歸來,她咬咬牙,下定決(jue) 心:稻田養(yang) 蝦!1400畝(mu) 稻田,先拿120畝(mu) 試水。
下蝦苗、喂飼料,夜巡塘、多留意。誰承想,龍蝦大量死亡。陳來鳳慌了神,趕忙聯係潛江專(zhuan) 家。原來,是溫度高了,細菌滋生。“定期換水,消毒、改底就成。”師傅的竅門,一試就靈,陳來鳳的稻蝦,果真越養(yang) 越好。
摸索著改進,嚐試著創新。40多天起早貪黑,換來每畝(mu) 地增收300元的好彩頭。嚐到甜頭的陳來鳳,養(yang) 起蝦來更帶勁。周圍村民,眼瞅她找著了致富門路,也積極地參與(yu) 了進來。
陳來鳳2011年成立的農(nong) 業(ye) 合作社,總算有了用武之地。2016年,社員由過去的七八戶,發展到150多戶。陳來鳳給他們(men) 提供種子、蝦苗和技術指導,大家夥(huo) 跟著她養(yang) 蝦、賣蝦、種蝦田米,日子越過越紅火。
搞直播 賣農(nong) 貨
攤子越鋪越大。街頭賣蝦,糧庫賣米,陳來鳳的夢想已不止於(yu) 此了。2018年的一堂短視頻培訓課,讓“90後”的她打開了思路:手機成農(nong) 具,農(nong) 活變直播,農(nong) 民當網紅。
“城裏人大多對農(nong) 村感興(xing) 趣,短視頻和直播,肯定能帶貨!”誰知道,雖然開了直播,但因為(wei) 平日裏拍的是田間生活,沒多少人關(guan) 注,更別提賣貨。陳來鳳細一琢磨,還是得輸出幹貨。於(yu) 是,她開始在平台上使出“十八般武藝”。除直播外,陳來鳳每天要拍八九個(ge) 短視頻:給蝦喂食、消毒換水、半夜捕蝦……“我把養(yang) 蝦的過程拍給大家看,他們(men) 覺得幹淨放心,自然就會(hui) 下單。”2019年,通過線上平台,她賣出了1000噸蝦田米、200噸稻田蝦,線上引流銷售額1000多萬(wan) 元。
倪守勝今年54歲,他家的蝦,全靠陳來鳳直播賣。那邊線上接單,這邊捕蝦裝貨,默契十足。過去,老倪是個(ge) 貧困戶,種地賣糧,養(yang) 牛犁地。後來他加入陳來鳳的合作社,也幹起了稻田養(yang) 蝦,不僅(jin) 脫了貧,更致了富。如今,他年收入能有20萬(wan) 元,還把在外務工的兒(er) 子叫回家,一起養(yang) 蝦。去年一年,陳來鳳帶動周圍3000多戶村民稻田養(yang) 蝦,每戶年收入增加四五千元。
直播平台上的陳來鳳,有4萬(wan) 多粉絲(si) ,單個(ge) 視頻最高瀏覽量超40萬(wan) 次。稻香賣米,蝦熟賣蝦。疫情期間春茶滯銷,陳來鳳通過直播,又幫本地茶農(nong) 賣起了霍山黃芽。“效果還行,一天能賣十幾單。”陳來鳳笑著說,自己過去線上賣土雞蛋,一天最多賣出7000多個(ge) 。
過去沿街賣貨,現在網絡帶貨。“老鄉(xiang) 們(men) 有想賣的山貨,都直接找我!”陳來鳳說起自己的網紅經曆很自豪,但她感到更自豪的是,能把農(nong) 產(chan) 品賣出大山,帶領大家一起奔小康。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