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共派出25.5萬(wan) 個(ge) 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了290多萬(wan) 名縣級以上黨(dang) 政機關(guan) 和國有企事業(ye) 單位幹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或駐村幹部,目前在崗91.8萬(wan) 名。這些幹部特別是青年幹部了解了基層,學會(hui) 了做群眾(zhong) 工作,在實踐鍛煉中快速成長。
在脫貧攻堅一線,青年幹部如何學會(hui) 與(yu) 群眾(zhong) 打交道,怎樣提升工作本領,有哪些曆練成長?本版關(guan) 注青年幹部在基層的故事,分享他們(men) 的收獲與(yu) 感悟。
融入
外來的幹部如何走進群眾(zhong) 心裏?
2016年10月,大學畢業(ye) 的張鵬經考錄後成為(wei) 一名大學生村官,到江西南昌縣幽蘭(lan) 鎮東(dong) 聯村任職。到村裏前,張鵬躊躇滿誌,信心十足。
“可誰成想,剛來就碰了壁,一句方言也聽不懂,村民也不信任我。”張鵬坦言,強烈的不適應感讓他產(chan) 生不安:工作怎樣開展?自身優(you) 勢如何發揮?幾番思索之下,他咬咬牙:“那就先從(cong) 學方言、說方言開始。”
當時,第三次全國農(nong) 業(ye) 普查正在開展,每位村幹部都分配了入戶任務。張鵬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後,主動跟著村支書(shu) 入戶,一來學學方言,二來也跟著村支書(shu) 學兩(liang) 招。白天走村入戶,晚上錄入信息,忙到半夜身體(ti) 乏累,內(nei) 心卻收獲滿滿。
為(wei) 了節省時間,張鵬就在村部安了家。閑下來時,他就扛個(ge) 大掃把,去村裏打掃衛生。趁著一些老人搭把手幹活的工夫,他連比畫帶猜,不知不覺間就學習(xi) 了地地道道的方言。
“剛來時,不論是村幹部還是村民,都不太看好他,覺得這個(ge) 學生村官就是來鍍金的。”村支書(shu) 塗國明說,時間長了才發現,這孩子踏實肯幹,能沉下心來學習(xi) ,漸漸地我們(men) 也就認可他了。
2018年,為(wei) 推進脫貧攻堅,村裏啟動了改水改廁工作。雖說上級部門早已有既定方案,但各家各戶情況不同,一把尺子無法量到底。比如最初設計的化糞池,按設計尺寸往往要越界,多占誰家的地都不願意。一時間,改水改廁工作進展緩慢。
有顧慮,就從(cong) 解決(jue) 顧慮著手。張鵬挨家挨戶了解情況收集意見,又和技術人員多次商量,最終提出了集裝箱式一體(ti) 化安裝建議,難題迎刃而解。
2019年,全村24戶49人全部脫貧,村裏麵貌發生巨大變化,已是東(dong) 聯村村委會(hui) 副主任的張鵬內(nei) 心很是自豪。“在村裏4年,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基層工作一要務實二要靈活,既要腳踏實地肯拚敢幹,也要開動腦筋因地、因事、因人製宜。”張鵬說。
3月29日中午,東(dong) 聯村突降大雨,張鵬進村調研複工複產(chan) 情況。“崽裏子(小夥(huo) 子)啊,就在這裏恰(吃)飯吧。”村民熱情邀請。張鵬隻是揮揮手,用他那夾雜普通話的方言回答:“下次恰咯!”
改變
怎樣發揮優(you) 勢帶動村民增收?
走進重慶酉陽縣麻旺鎮光明村便民服務中心,“脫貧攻堅工作室”的牌子鮮亮醒目。打開工作室裏的資料檔案櫃,隨機抽出一冊(ce) 《精準扶貧分戶檔案》,文件名、日期、責任人等一一標注,清晰有序。
整理這些分戶檔案,要從(cong) 村裏的扶貧專(zhuan) 幹張海華說起。2015年回鄉(xiang) 工作後,她發現許多脫貧攻堅檔案資料雜亂(luan) 無序,發給村民的“脫貧攻堅明白卡”卻常常讓人看不明白。“要精準扶貧就要有精準的資料。”張海華說,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規範整理扶貧資料,重新製作明白卡。
“發給我們(men) 的新明白卡上,有通俗的政策解釋,有根據自身情況製定的脫貧攻略,還有她的個(ge) 人電話,我們(men) 有啥事都能隨時找到她。”一名村民說道,小張不僅(jin) 明白卡做得好,暖心事也做了很多。
前幾年,家裏有3個(ge) 在校生的村民冉光易因負擔重致貧。張海華一麵為(wei) 他爭(zheng) 取到了兩(liang) 個(ge) 公益崗位,一麵為(wei) 3個(ge) 孩子對接多項捐助。“這個(ge) 幺(小)妹熱心腸,家裏種果樹她也經常來幫忙。”解決(jue) 了後顧之憂,如今的冉光易脫貧致富勁頭更足了。
可光有熱心腸還遠遠不夠。“脫貧路上,年輕幹部還得多在基層實踐中開動腦筋。”張海華說,貧困戶缺資金,她就幫助貸款,缺技術,就找來技術員。但村裏的產(chan) 業(ye) 發展陷入瓶頸,她才明白簡單的“缺啥補啥”治不了本,如何讓貧困戶獲得一身本領,進而依靠自身力量擺脫貧困才是長久之計。
光明村5組的冉思芳曾因病致貧,張海華根據扶貧政策給予幫扶後,建議他參加培訓,學得一技之長。“起初我們(men) 不願意去,覺得太費事。”冉思芳說,張海華為(wei) 此多次上門做工作,一家四口才分別參加了村裏組織的養(yang) 殖、廚師等技能培訓。
去年,冉思芳家收入幾十萬(wan) 元,蓋起了新房,今年還準備再擴大養(yang) 雞規模,日子越來越紅火。
村裏的脫貧攻堅成效初顯,張海華又著手探索電商賣貨。“有了好產(chan) 品,還得拓寬銷路,把品牌做靚。”張海華信心十足,今年前3個(ge) 月,雖然受到疫情影響,村裏的農(nong) 產(chan) 品還是銷售近百萬(wan) 元。“扶貧就是要不斷突破,不斷學習(xi) ,在實踐中快速成長。”
成長
如何讀懂農(nong) 村這本書(shu) ?
2017年初,當車子開進河北張家口蔚縣醋柳溝村時,剛剛到任的第一書(shu) 記郭璿心情複雜:村民住的是窯洞,出門都是泥,這貧咋扶?
村裏需要花錢的地方比比皆是,但哪些問題最迫切,怎麽(me) 把錢花在刀刃上,郭璿一片茫然。“如果隻是修修房子刷刷牆,不徹底解決(jue) 問題,我這趟就失敗了。”
毫無頭緒中,郭璿開始留意每個(ge) 村民的想法。要治貧,先知貧。在多種訴求中找到交集,才能尋得貧困的根源所在。
在醋柳溝村,每年1600多畝(mu) 優(you) 質木瓜杏成熟上市,價(jia) 格不錯,這讓城裏生、城裏長的郭璿怎麽(me) 也想不通為(wei) 何無法致富。起初村民不信任,不願多說。直到多次誠心長談加實地調查,郭璿才發現,出村的道路不暢,采杏下山隻能肩扛手搬。由於(yu) 保鮮期短,大半的果子眼看著爛在地裏,村民們(men) 隻能捧著金飯碗討飯吃。
更重要的是,當時村裏幹旱缺水,全村76戶人家隻有一個(ge) 露天小水窖,人畜共用,細菌滋生,導致當地布氏杆菌病呈高發態勢。
抓住要害,才能迎麵直擊。郭璿說,他多次前往省會(hui) ,聯係媒體(ti) 開展扶貧義(yi) 賣,售出鮮杏4萬(wan) 斤,籌得27萬(wan) 元。除了返利村民,精打細算下,還為(wei) 村裏修了9300米“杏福路”。郭璿又四處募集資金,安裝潛水泵、蓄水桶,鑽出一口200多米的深水井。
“出水那天,井口湧著水,老鄉(xiang) 流著淚,我知道我做對了。”郭璿說,成功邁出了第一步,他愈加明白要想真脫貧,就得量身定製,精準施策。
醋柳溝村地處偏遠,海拔又高,但對禽類養(yang) 殖而言,卻是阻斷疫病的一道天然屏障;村裏窯洞多,居住條件差,但稍加改造,卻是頗具特色的鄉(xiang) 村民宿。學養(yang) 殖技術、做旅遊規劃,盡管這是他的知識盲區,但郭璿一步步探索。如今,村裏養(yang) 殖的油雞已有約萬(wan) 隻,鄉(xiang) 村旅遊也在快速發展中。
郭璿說,青年幹部駐村幫扶會(hui) 經曆一個(ge) 從(cong) 簡單到複雜,再到“簡單”的過程。一開始想法單純,卻要麵對很多複雜艱巨的任務;緊接著想做事情,沒找對方法,往往暈頭轉向;最後,苦練內(nei) 功,對症下藥,回歸簡單。“關(guan) 鍵是要讀懂農(nong) 村這本書(shu) 。”
醋柳溝村的貧困發生率,從(cong) 2017年的48%到2019年11月已降為(wei) 0。“部分老鄉(xiang) 一開始對我不理不睬,後來全村人按上紅手印集體(ti) 挽留我,我想,這是我成長最好的見證。”郭璿說。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