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邊境戰疫:一杆紅旗下,村民自發巡邏守點,不講條件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堅決(jue)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驅車沿著雲(yun) 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縣金水河鎮的邊境公路行駛,群山綿延,一株株芭蕉樹和橡膠樹交替從(cong) 車窗掠過,清明雖過不久,南國驕陽蕩起的股股熱浪彌漫在山穀間。記者全神貫注地盯著車窗外曲曲彎彎的國境線,中間沒有隔離帶,緊窄的地方就是一條小溪溝,幾乎可以一躍而過,中越兩(liang) 國真是山連山、水連水。

  忽然間,一抬頭,公路前方出現了一隊村民,7人左右,山風將帶隊肩扛的紅旗吹得飄起來,驕陽下,村民們(men) 帶著口罩,肩配紅袖章,保持著巡邏的隊形沿著邊境線行進著。

圖為(wei) 金平縣金水河鎮隔界村村民防疫巡邏隊

  “這是村民自己組織的巡邏隊,前頭的村子叫隔界村,他們(men) 是隔界村的人,都是哈尼族。”同車的金水河鎮向萍書(shu) 記說。

  “村民是什麽(me) 時候開始組織巡邏隊的?”

  “哦,這個(ge) 早了,大概在一月份春節期間吧。”

  腦子裏正猶豫著,要不要停車和巡邏的村民了解一下防疫的事情,車頭已經過巡邏的隊伍,奔向下一個(ge) 埡口了。

  轉過埡口,老遠就看見一頂藍色的帳篷搭建在公路邊,帳篷邊上,一麵鮮豔的五星紅旗特別醒目。防疫以來,一望見公路邊上這種帳篷就知道——卡點到了。

  到帳篷跟前,下車,帶著紅袖章的村民迎了上來,不少人都認得鎮上的向書(shu) 記,但測體(ti) 溫、做登記,照做不拉。一問之下,才知道,沿著這條邊境公路,隔界村村民設立了兩(liang) 個(ge) 卡點,支部書(shu) 記普義(yi) 忠、村民小組組長高海正好都在這個(ge) 卡點值守。

圖為(wei) 隔界村村民設立的疫情防控檢測點

  普義(yi) 忠、高海,兩(liang) 位身材健碩、皮膚黝黑的哈尼漢子,都是2005年入的黨(dang) ,是67戶、340人的隔界村領頭人。

  “疫情發生以來,我們(men) 就設立了兩(liang) 個(ge) 卡點,村民分成8個(ge) 組,每家都抽人,24小時輪流值守。”高海說,“巡邏隊一般有6至7個(ge) 人,一趟要來回巡邏4公裏。”

  “防止疫情傳(chuan) 進來,是大家的事情,村裏一號召,大家都動起來,不講啥條件。”普義(yi) 忠說,隔界村對麵是越南封土縣會(hui) 弄鄉(xiang) 的波多村,哈尼族跨境而居,好多有親(qin) 戚在對麵,“現在,走親(qin) 訪友都停下來,想去的,想來的,勸勸都打消了念頭。”

  隔界村地處熱區,香蕉是村民們(men) 增收的重要支柱,此外,還有木薯、黑薑等,前一階段,因國內(nei) 疫情影響,對外交通受阻,曾一度影響香蕉外銷,眼下,交通恢複,香蕉收購回歸正常,每公斤香蕉可賣到3元左右,且價(jia) 格比較穩定,村民今年的收入有了保證。

  說話間,幾位巡邏的村民回到卡點,太陽下行走兩(liang) 個(ge) 鍾頭,汗水掛滿額頭,喝水、歇腳,李軍(jun) 也在其中,他是隔界村1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李軍(jun) 兩(liang) 個(ge) 孩子都還小,家裏土地不夠,增收比較困難。

  “沒地種香蕉,收入是難點兒(er) ,但政府改造了我家空心磚房,住著踏實了。”讓李軍(jun) 比較寬心的還有一點,就是政府對像他這樣的邊境村民每年都有一定的補助,“政府很照顧我們(men) 這些生活困難的人,巡巡線,守守點是我們(men) 應該做的。”李軍(jun) 說。

圖為(wei) 隔界村村民守護的中越邊境線上的第62號界碑

  “黨(dang) 政軍(jun) 警民聯防聯控在邊境防疫中很管用,這裏群眾(zhong) 是基礎,尤其像我們(men) 這裏沒有天然屏障,便道眾(zhong) 多的地方。”向萍說,“隔界村這種村民自發巡邏、守點的,全鎮和全縣都很多,一杆紅旗下,動員群眾(zhong) 依靠群眾(zhong) ,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終勝利,我們(men) 就有了底氣。”

發布時間:2020年04月22日 19:02 來源:ky体育中心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