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火神山醫院醫療救治任務以來,軍(jun) 隊抽組的1400名醫護人員牢記人民軍(jun) 隊宗旨,臨(lin) 危不懼、一往無前,與(yu) 疫情抗爭(zheng) 、同病魔戰鬥,把火神山醫院變成守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的一座“安全島”,圓滿完成收治任務。
火神山醫院交出優(you) 秀答卷的背後,有一支把初心落在行動上、把使命擔在肩膀上的優(you) 秀黨(dang) 員隊伍。他們(men) 關(guan) 鍵時刻衝(chong) 得上去,危難關(guan) 頭豁得出來,讓黨(dang) 旗在戰“疫”一線高高飄揚。讓我們(men) 再次走近他們(men) ,感受他們(men) 的熱血擔當。
火神山醫院感染一科一病區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主任李琦——
“把陽光和希望帶到火神山”
初心使命是沉甸甸的責任,這場戰“疫”是我們(men) 踐行初心使命的試金石。——李琦
“80天了,我第一次看清它的樣子。”站在火神山醫院保障樓樓頂俯瞰醫院全貌,感染一科一病區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主任李琦心情有些激動。
4月14日中午,豔陽高照。火神山醫院感染一科一病區收治的兩(liang) 名患者治愈出院,李琦帶著醫護人員一路將他們(men) 送到醫院門口。看著他們(men) 離去的背影,李琦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陽光下的醫院一片寧靜,李琦的思緒回到80天前的除夕當日。那天傍晚,作為(wei) 國家衛健委新冠肺炎防控督導小組成員,李琦剛剛完成任務歸隊,就接到了出征武漢的命令。在他隨身攜帶的行李箱裏,裝著一台便攜式呼吸機。他患有睡眠呼吸障礙,每天都需要在呼吸機的支持下才能入睡。
醫院剛收治確診患者時,李琦常常在病房一待就是四五個(ge) 小時,“我是科室主任,必須掌握每一名患者的病情”。有一次,李琦對新收治的60位患者逐一詢問病情後,顧不上休息,便立即著手製訂治療方案,隨後又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在“紅區”工作。5個(ge) 小時後,李琦出現低血糖症狀,感覺頭暈心慌,他趕緊向護士竇恒要了一塊巧克力。
在李琦心中,患者健康是第一位的。為(wei) 了提高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治愈率,他帶著醫護團隊邊救治邊研究,不斷完善治療方案。2月19日,81歲的重症患者欒大爺被收治到病區時,身體(ti) 虛弱、病情危重。李琦根據他的病情擬製了治療方案,並帶領醫護人員從(cong) 心理疏導、營養(yang) 支持等多方麵入手進行救治。每日查房,他都詳細評估欒大爺當日病情,針對性調整醫護方案。在李琦和醫護人員共同努力下,3月31日,欒大爺康複出院。老人激動地說:“是解放軍(jun) 醫療隊救了我!”
“如果病房裏找不到他,那肯定又是去會(hui) 診了。”醫生王斌說。作為(wei) 全國全軍(jun) 知名的呼吸與(yu) 危重症醫學專(zhuan) 家,李琦每天除了收治患者,還要承擔大量院內(nei) 外的重症患者會(hui) 診工作,最多時一天曾會(hui) 診6位患者。一天,李琦受命到某醫院為(wei) 一名病情複雜的患者會(hui) 診。患者持續高熱,呼吸衰竭,基礎疾病多,病情複雜。李琦仔細研究後,提出了“中等劑量激素治療”“高流量吸氧”等多種治療方法。兩(liang) 天後,患者體(ti) 溫恢複正常,呼吸也得到極大改善。出於(yu) 對李琦的信任,患者及家屬強烈要求李琦再次參加會(hui) 診。第二次會(hui) 診時,李琦認真調整了後續治療方案。如今,已經可以下床走路的患者逢人便說,解放軍(jun) 的專(zhuan) 家就是不一樣。
14日上午出院時,在院治療時間最長的一位患者拉著李琦的手動情地說:“是解放軍(jun) 醫療隊把陽光和希望帶到了火神山,陽光灑在我們(men) 身上,溫暖留在了我們(men) 心底。”
火神山醫院感染七科一病區黨(dang) 員、副主任醫師史亮——
“看到患者出院,付出再多都值得”
這場戰“疫”是一場大考,也是對個(ge) 人黨(dang) 性的一次檢驗。——史亮
一次又一次的無畏生死、直麵病魔,一次又一次的亮劍拚搏、永不言棄。成為(wei) 軍(jun) 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後,火神山醫院感染七科一病區副主任醫師史亮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軍(jun) 人的使命、黨(dang) 員的擔當。
抵達一線後,史亮被病區任命為(wei) 第一醫療組組長。進駐醫院頭幾天,史亮幾乎沒有休息,身體(ti) 力行帶著醫療組成員清理施工垃圾、打掃病房衛生、完善醫療設施,全力做好患者收治準備。
2月4日,首批患者被收治入院,沒有硝煙的“戰鬥”正式打響。史亮接診的第一名確診病人患有糖尿病,入院時高燒不退、氣短症狀明顯,屬於(yu) 重症病例。麵對被感染的風險,史亮毫無畏懼穿上防護服來到患者身邊,詳細了解發病過程和基礎疾病、分析肺部影像,為(wei) 患者製訂全方位的治療方案。通過給予患者氧氣輸入、配合降糖等治療手段,患者病情很快得到控製,並成為(wei) 第一批出院的治愈者之一。“是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讓我感覺重新回到人間,謝謝您!”出院時,患者緊緊握著史亮的手激動道謝。
穿著厚重的防護服穿梭在病房裏查房,采集病史、了解病情、下達醫囑、與(yu) 患者和家屬溝通,是史亮每天的必修課。陳阿姨是一名幾經轉院的確診患者,來院時雖然病情已得到有效控製,但病毒核酸檢測反複呈陽性,無法達到出院標準。看著身邊很多人陸續出院,原本性格開朗的陳阿姨變得沉默寡言。
“穩定患者情緒,讓他們(men) 重拾信心,對病情康複至關(guan) 重要。”為(wei) 了緩解陳阿姨的焦慮,史亮每天都到“紅區”病房與(yu) 她聊天,進行心理疏導,為(wei) 她講解病情,鼓勵她戰勝病魔。
經過近兩(liang) 個(ge) 月的精心診治,陳阿姨終於(yu) 達到了出院標準。那天,陳阿姨坐上接她出院的車,高興(xing) 地說了幾句打油詩:“確保病毒根治,轉院來到貴院。幾經調理醫治,終於(yu) 康複出山。”
80天的奮戰,史亮負責的醫療組交出了優(you) 異答卷: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64例,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34例,占比53.1%,治愈率為(wei) 100%。“看到患者治愈出院,付出再多都值得!”史亮說。
火神山醫院感染八科一病區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委員、護士張玉芝——
“這是入黨(dang) 以來最自豪的一次‘優(you) 先’”
能在沒有硝煙的戰“疫”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我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張玉芝
呼吸機、監護儀(yi) 、門把手、馬桶蓋……4月10日,火神山醫院感染八科一病區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委員、護士張玉芝花了近3個(ge) 小時,逐一用消毒液仔細擦拭,擺放整齊。
時間回到2月4日,火神山醫院收治首批45名患者,其中24名分到她所在的科室。
一開始,在“誰先進‘紅區’”的問題上,大家曾有過討論。“我黨(dang) 齡最長!”張玉芝請戰講出的理由很“硬核”:在傳(chuan) 染一線工作30多年,曾赴小湯山抗擊非典,帶領護理團隊創造了“患者零死亡、服務零投訴、工作零差錯、醫護零感染”的成績。
但是,擔心55歲的張玉芝體(ti) 力扛不住,曾赴小湯山的戰友武睿敏、曾在維和時零距離接觸過烈性傳(chuan) 染病的戰友趙豔麗(li) 也都積極請戰。
最終,組織確定趙豔麗(li) 首個(ge) 進“紅區”,但張玉芝還是換好防護服站在了病房門口,逐個(ge) 檢查戰友們(men) 的防護情況。當時,由於(yu) 患者進院時間臨(lin) 時調整,正在請領物資的趙豔麗(li) 來不及趕回病房,張玉芝二話沒說率先走進病人通道。“別怕,跟我上!”看著有些緊張的年輕護士,張玉芝帶領大家快速將患者送入感染病房,從(cong) 上午一直忙到下午。
考慮到張玉芝的體(ti) 力,組織盡量少安排她進“紅區”,把請領和發放物資任務交給她。通往醫院物資庫的路不長,卻並不好走,數百米的外圍甬路有陡坡、有坑窪,還有施工留下的一地泥水,特別是進入醫護人員通道後,每隔十幾米就有一道門檻。
張玉芝每天都在這條路上頻繁往返。清點藥品和耗材時,每樣東(dong) 西她都要拿起來看一眼、查一遍、封好箱,搬到小推車上送往病房。最多的一天,張玉芝一個(ge) 人來回運了50多箱藥品和耗材。
“‘紅區’的戰友很辛苦,外邊的工作我得衝(chong) 在前邊,多分擔一些。”把物資歸整井井有條的同時,張玉芝總是幫助年輕的護士搞好護理。護士徐澤雨說:“大姐是我們(men) 的‘定海神針’,隻要她站在我們(men) 身邊,我們(men) 就踏實。”
排班的時候,張玉芝總是把自己排在第一個(ge) ,在她心裏,這是黨(dang) 員該有的位置。收拾完庫房,她進入“紅區”,幫著護士一起護理重症和老年患者。70多歲的患者曾阿姨同時患有10多種基礎病,長期臥床,護理難度很大。經過精心治療,曾阿姨的病情基本穩定,但吃飯一點胃口都沒有。那段時間,張玉芝常來到曾阿姨床邊,認真測體(ti) 溫、量血壓、喂飯翻身,還帶來老人愛吃的麵包和酸奶,鼓勵她“吃飽了才有抵抗力,才能早點康複”。
病區牆上有一麵黨(dang) 旗,每次消毒時抬頭看到黨(dang) 旗,這位醫療戰線的老黨(dang) 員總會(hui) 心潮澎湃。她說:“第一個(ge) 進感染病區,這是我入黨(dang) 31年來最自豪的一次‘優(you) 先’!”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