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戰場上退伍老兵的作為擔當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圖①:梁曙(右)走訪了解村民困難和訴求。詹 鵬攝

  圖①:梁曙(右)走訪了解村民困難和訴求。詹 鵬攝
  圖②:高旭背村裏老人過河。陳喜雲(yun) 攝
  圖③:張建武(左)向貧困戶講解土地經營流轉合同。帥 瑜攝
  圖④:馮(feng) 武耀(左)走訪貧困戶。朱 磊攝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dang) 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日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座談會(hui) 上發表重要講話,向全黨(dang) 全國人民發出了決(jue) 戰決(jue) 勝脫貧攻堅的總攻號令。

  脫貧攻堅的決(jue) 勝戰場上,一直活躍著退伍老兵們(men) 的身影。他們(men) 中有的是紮根貧困農(nong) 村多年的村支書(shu) ,有的是先富不忘後富、帶領群眾(zhong) 脫貧的企業(ye) 家,有的是盡職盡責的扶貧幹部……他們(men) 用忠誠和汗水書(shu) 寫(xie) 著責任擔當,展現了永不褪色的軍(jun) 人情懷。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幾位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退役軍(jun) 人,聽他們(men) 講述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故事。

  貴州畢節市七星關(guan) 區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局長梁曙——

  “讓大家喝上幹淨水”

  4月的黔西北,雨下個(ge) 不停。群山間大霧環繞,路邊是百米深的懸崖。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guan) 區田坎鄉(xiang) 茨竹村,掩藏在這曲曲折折的山坳中。

  來到茨竹村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延伸到山脊背後的小水渠。“這條水渠是最近才引的,以前,茨竹村的村民們(men) 連生活用水都難以保障。”現任七星關(guan) 區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局長、茨竹村前任第一書(shu) 記、退役軍(jun) 人梁曙感慨地說。

  從(cong) 前茨竹村嚴(yan) 重缺水,村民要步行幾個(ge) 小時到山腳下背水吃。沒有水,地裏就種不出多少糧食,村民一年四季連飯都吃不飽。

  “茨竹村有285戶,都在一個(ge) 地方背水,許多人半夜三更就去排隊。”村民王民軍(jun) 說,“那時候我們(men) 喝口茶,有時都能看見杯底沉澱的泥漿,因為(wei) 水是從(cong) 泥坑裏沉積的雨水中一點一點收集起來的。”

  村民對水充滿了渴望。2015年,梁曙擔任駐村第一書(shu) 記,初到茨竹村的梁曙向村民們(men) 承諾:“我一定要幫大家建好引水設施,讓大家喝上幹淨水!”在大山深處、巉岩石壁,梁曙頂著烈日、肩扛鋤頭,帶領鄉(xiang) 親(qin) 尋找水源。他召集村組幹部,組成找水小分隊,帶著手電、柴刀、繩索、鐵鍬,由熟悉村情的兩(liang) 名村民做向導,在山上探尋一切可能存在水源的地方。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men) 終於(yu) 在密林深處發現了一處水源。

  找到了水源,梁曙一刻也不停歇,馬上著手引水工程的建設。磨破嘴皮跑項目、想方設法籌資金……梁曙多次聯係水利部門到茨竹村進行實地勘測設計,規劃4個(ge) 工程建設項目,向上級有關(guan) 部門和社會(hui) 愛心人士籌集到100餘(yu) 萬(wan) 元資金……工程立項了,資金到位了,梁曙便組織鄉(xiang) 親(qin) 們(men) 抓緊施工。螃蟹溝飲用水工程不到1個(ge) 月時間便竣工投入使用,其餘(yu) 3個(ge) 工程也在一年內(nei) 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看著從(cong) 自來水管裏流淌出的汩汩清泉,茨竹村的村民笑逐顏開,他們(men) 結束了祖祖輩輩背水的曆史。

  擔任第一書(shu) 記期間,梁曙組織全體(ti) 村民創立生態農(nong) 村種植養(yang) 殖合作社,先後引進社會(hui) 資金規劃建成2000畝(mu) 辣椒和6000畝(mu) 皂角種植基地,100餘(yu) 畝(mu) 林下養(yang) 雞和2000多平方米的能繁母豬飼養(yang) 基地……“我是扶貧幹部,也是退役軍(jun) 人,老百姓盼的就是我要做的。”梁曙說,“看著大家的日子一天天變好,我越幹越有勁!”

  陝西佳縣螅鎮荷葉坪村第一書(shu) 記高旭——

  紅棗成了致富“金蛋蛋”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喲,九十九道彎上喲,九十九隻船喲,九十九個(ge) 艄公喲來把咱的船兒(er) 搬……”

  如今,黃河上早不見了艄公的身影,這首《黃河船夫曲》的誕生地——陝西省佳縣螅鎮荷葉坪村貧窮落後的局麵,也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全麵打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其中,有第一書(shu) 記高旭的辛勤付出。

  1969年出生的高旭,是土生土長的佳縣人。他1986年12月應征入伍,2013年12月轉業(ye) 到榆林市能源局僅(jin) 半年,便義(yi) 無反顧地投身到了脫貧攻堅的新戰場。

  初到荷葉坪村,細心的高旭發現全村因病致貧率高達53%,但病因一直無法找到。懷疑飲用水存在安全問題的他,迅速對全村4口井水進行采樣化驗,結果發現全村水源重金屬均嚴(yan) 重超標。

  “必須安裝淨水裝置,每戶安裝一台!”高旭下定決(jue) 心並說服村鎮幹部群眾(zhong) 。為(wei) 了讓村民喝上放心水,高旭像給自己置辦家當一般考察市場。當時每台淨水器市場價(jia) 是3000元,高旭跑了好多地方,討價(jia) 還價(jia) ,最後商定每台2600元,榆林市能源局補助1800元,村民自己隻承擔800元。這之後他通過爭(zheng) 取項目,家家戶戶又陸續喝上了自來水,從(cong) 根子上解決(jue) 了全村的安全飲水問題。

  荷葉坪村盛產(chan) 紅棗。前幾年,由於(yu) 受市場不景氣的影響,加之每到紅棗成熟時,秋雨綿綿,紅棗裂果,全村2100畝(mu) 棗樹一度處於(yu) “樹沒人管、棗沒人收”的尷尬境地。

  2018年,在高旭的提議下,荷葉坪村結合扶貧政策,將全村2100畝(mu) 棗樹流轉至村集體(ti) 經濟合作社管理,從(cong) 剪枝施肥到病蟲害防治,均由合作社統一負責。紅棗成熟後合作社保底回收,有效解決(jue) 了村民紅棗銷售難、收入不穩定問題。合作社還全方位吸納村內(nei) 剩餘(yu) 勞動力就業(ye) 。截至目前,累計兌(dui) 付工資近80萬(wan) 元,真正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打上工、掙到錢。

  此外,他們(men) 還新建了210平方米的保鮮庫,將鮮食紅棗上市時間推遲2到3個(ge) 月,價(jia) 格從(cong) 每斤1元提高到3元左右,紅棗也就變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金蛋蛋”。

  “在高書(shu) 記這個(ge) ‘新艄公’的帶領下,荷葉坪村近兩(liang) 年連續實現了貧困村整體(ti) 出列和貧困戶全部脫貧目標。”村委會(hui) 主任張小建說。如今,“樹上有棗、樹下有雞,水中養(yang) 魚、水麵養(yang) 鵝”的立體(ti) 化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在荷葉坪村已基本形成。

  湖北穀城縣五山鎮軍(jun) 旅班河公司總經理張建武——

  銷售好生態 辦起旅遊區

  雲(yun) 霧山,位於(yu) 湖北省穀城縣五山鎮,崇山峻嶺,山峰連綿。

  “豬滿圈,羊滿山,散養(yang) 土雞跑得歡,自釀果酒賣了幾個(ge) 縣……”這段“順口溜”的作者是雲(yun) 霧山上的鄧家坪村村民。而村裏的這些變化,與(yu) 致富帶頭人——退役軍(jun) 人張建武密不可分。

  張建武是五山鎮軍(jun) 旅班河公司總經理。2003年入伍,2008年,他轉業(ye) 後放棄了在深圳的工作機會(hui) ,回到家鄉(xiang) 鄧家坪村創業(ye) 。

  那時,受山區條件限製,很多村民都是貧困戶。張建武一頭紮進深山,挖山劈石修路,在村山腳下的班河邊創建了襄陽市第一個(ge) 退伍軍(jun) 人創業(ye) 園——“山水班河退伍軍(jun) 人創業(ye) 園”,探索出了“退伍軍(jun) 人+大學生+農(nong) 民”的山區創業(ye) 發展模式,帶動周邊戰友和山區群眾(zhong) 脫貧致富。

  張建武的公司常年養(yang) 殖黑豬200頭以上,雞、羊成群,帶動周邊14戶規模養(yang) 殖、其他村民零散養(yang) 殖,這些養(yang) 殖戶均與(yu) 張建武公司簽訂了購銷合同。僅(jin) 養(yang) 殖黑豬一項,全村實現收入近百萬(wan) 元。前些天,張建武平價(jia) 賣給村民郭祠義(yi) 的黑母豬下崽了。一窩十幾隻豬崽,一隻1000元,供不應求。“再加上喂養(yang) 的10頭黑豬還能賣4萬(wan) 元,太高興(xing) 了!”郭祠義(yi) 笑得合不攏嘴。

  種植業(ye) 是張建武開發的另一個(ge) 重要扶貧項目。一些農(nong) 戶無資金、無勞動能力,經雙方自願,簽訂協議,張建武流轉他們(men) 的土地300畝(mu) ,栽種桃子、李子等果樹和蔬菜。雲(yun) 霧山到處都有野生獼猴桃和葛根,還有野生蜂蜜,過去都爛在山上。張建武創辦了果酒作坊和葛粉、蜂蜜加工廠,每年收購村民采摘的野生獼猴桃60多萬(wan) 斤,土蜂蜜1500多斤。

  利用雲(yun) 霧山天然的山水資源,張建武還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2013年,張建武成立了生態旅遊開發公司。大山深處的班河,漸漸成了人們(men) 蜂擁而至的旅遊景區,7戶村民辦起了農(nong) 家樂(le) 。旅遊業(ye) 的創辦,還帶活了當地村民土特產(chan) 的銷售。村民們(men) 吃不完的蔬菜、土雞、土雞蛋、臘肉、醃菜、豆腐等等,就近賣給旅遊公司的農(nong) 家樂(le) 餐館。去年,退役軍(jun) 人李永樹,光賣豆腐、茶葉,就收入了7000多元……

  江西贛州定南縣鵝公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馮(feng) 武耀——

  打造就業(ye) 扶貧示範園區

  23個(ge) 村(社區),6個(ge) 省級貧困村,1136戶4724個(ge) 貧困人口……2016年,馮(feng) 武耀擔任江西贛州定南縣鵝公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這位1997年入伍的老兵,扛上了一副新擔子。到任後,他給自己定了個(ge) 規矩,每天堅持“家訪”2小時左右。

  “馮(feng) 書(shu) 記,這條路太不好走啦!”“我想種臍橙可是沒有啟動資金!”……滿滿15本筆記本,匯集了各類問題,讓他既掌握了各類民生難點,也逐漸找到了攻堅克難的方向。在下村走訪過程中,他發現很多貧困戶內(nei) 生動力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問題。

  43歲的盧保華是鵝公鎮大風村村民,幼年時患病導致雙腿殘疾,生活離不開輪椅。貧困和不幸讓他一度自卑抑鬱。2018年11月,大風村扶貧工作隊員張揚帆在大風村小學開設“同心畫室”,義(yi) 務教學生和村民畫畫。對繪畫感興(xing) 趣的盧保華成為(wei) 第一個(ge) “大孩子”。2019年6月,在鵝公鎮舉(ju) 行的“扶德扶誌,感恩奮進”主題書(shu) 畫義(yi) 賣活動中,盧保華的9幅畫作被一搶而空,得到了繪畫的第一筆收入3200多元,還收獲了一批繪畫訂單。

  “同心畫室”的成功,給馮(feng) 武耀很大啟發,何不以此為(wei) 載體(ti) ,打造扶貧品牌,實現“智誌雙扶”?如今“同心畫室”已經開設了四個(ge) 畫室。2019年10月,鵝公鎮“同心畫室”參加了江西省扶貧產(chan) 品展示對接會(hui) 。

  2017年,馮(feng) 耀武開始籌備打造就業(ye) 扶貧示範園區,帶頭與(yu) 在外鄉(xiang) 賢和務工人員聯係,動員他們(men) 回鄉(xiang) 創業(ye) ,並積極爭(zheng) 取優(you) 惠政策。

  目前,園區有電子設備、數據線、製衣、玩具等行業(ye) 扶貧車間和加工企業(ye) 共50家(其中扶貧車間12家),去年年產(chan) 數據線21億(yi) 根,被譽為(wei) 華南地區數據線生產(chan) 第一鎮。園區可提供1800多個(ge) 崗位。

  憑借“用好舊資源、挖掘新資源、用好新政策”的發展思路,鵝公鎮的手工業(ye) 創業(ye) 基地、中草藥種植基地、生態養(yang) 殖基地都已初見規模。截至目前,鵝公鎮已脫貧1060戶4579人,6個(ge) 省級貧困村均脫貧,退出貧困村序列。

發布時間:2020年04月19日 08:36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