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政策應保持穩定。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要扶上馬送一程,過渡期內(nei) 嚴(yan) 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車,駐村工作隊不能撤。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製,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加強監測,提前采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脫貧後怎樣才能保持政策穩定、鞏固已有成果?各地通過實踐給出了答案:繼續加大資金、項目支持力度,持續強化產(chan) 業(ye) 扶貧;精準發放扶貧資金,不斷拓寬致富門路;幫助老鄉(xiang) 開辟新的增收渠道,防止因病返貧;延續駐村幫扶,多給大夥(huo) 想點子、出主意;做好走訪排查,及時發現、消除返貧隱患……幫扶不斷線,老鄉(xiang) 的好日子穩穩的。
雲(yun) 南省曲靖市扶貧辦主任許雲(yun) 華:
延續幫扶政策 打造特色產(chan) 業(ye)
羅平縣正式宣布脫貧摘帽的那一刻,我的喜悅不亞(ya) 於(yu) 羅平的幹部群眾(zhong) 。
羅平摘帽後到底怎麽(me) 幹?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ti) 穩定,除了繼續強化資金、項目等政策支持力度外,我們(men) 對羅平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絲(si) 毫沒有放鬆督促力度。發展產(chan) 業(ye) 是實現脫貧的固本之策,是脫貧摘帽鞏固提升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曲靖市對羅平縣強化政策幫扶的重點之一。
在羅平入戶走訪的時候,舊屋基彝族鄉(xiang) 羅戈凹村貧困戶尹存紅讓我印象很深刻。2015年,鄉(xiang) 裏扶持他5箱蜜蜂發展養(yang) 殖,並對他適時給予技術指導。兩(liang) 年多時間,他養(yang) 的蜂發展到了20多箱,平均每箱年收入達2000元,增收效果很好,2017年他家脫貧了。今年我見到他時,尹存紅一臉自豪和幸福地對我說:“現在我的蜂已養(yang) 到了160來箱,政府扶持我家脫了貧。當時我寫(xie) 脫貧申請時還擔心脫貧後政府不管了,沒想到政府還專(zhuan) 門成立了養(yang) 蜂合作社,幫我們(men) 擴大養(yang) 殖規模、協調包裝、銷售,讓我沒有了後顧之憂。脫了貧,政府還幫我家致富,我也要幫助比我更困難的鄉(xiang) 親(qin) 。這兩(liang) 年我分出了20箱蜂給4家養(yang) ,他們(men) 去年也都脫貧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產(chan) 業(ye) 扶貧不能隻追求“短平快”,講求的是幫扶政策的延續性,立足長遠發展。近年來,曲靖市鼓勵新型經營主體(ti) 進村聯戶、帶動貧困戶增收,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羅平縣在摘帽以後持續強化產(chan) 業(ye) 扶貧,打造了一批特色扶貧產(chan) 業(ye) ,對貧困人口中具有種養(yang) 條件和意願的貧困戶實現了全覆蓋。市、縣預算專(zhuan) 項經費開展產(chan) 業(ye) 帶貧獎補,對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擴大種養(yang) 殖規模的貧困戶進行獎勵,對以訂單收購、代銷代購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的新型經營主體(ti) 進行獎勵。“以獎代補”,種養(yang) 得多獎勵得多,帶貧得多獎勵得多,在抓實產(chan) 業(ye) 扶貧的同時,大力激發貧困群眾(zhong) 內(nei) 生動力,形成了很好的扶貧社會(hui) 效應。
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扶貧辦主任江正:
配套資金跟上 拓寬致富門路
167.5畝(mu) 清水蓮菜產(chan) 業(ye) 園去年為(wei) 124戶貧困戶每戶帶來了4000元分紅。到了夏天,那真叫“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呢!不僅(jin) 讓咱貧困戶增收,更讓這秦嶺腳下的小村添了秀氣!
柿村位於(yu) 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高塘鎮,耕地少,平均每人8分地。多年來村裏人隻種小麥玉米,地裏刨糧,糊口都難。2013年發展獼猴桃產(chan) 業(ye) 後,村民收入上去了,2016年就摘了帽。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一個(ge) 產(chan) 業(ye) 不保險,多幾個(ge) 產(chan) 業(ye) 就多幾個(ge) 門道。兩(liang) 任第一書(shu) 記與(yu) 上級政府一起想辦法,不斷為(wei) 柿村找扶貧產(chan) 業(ye) ,蹚致富路子。
幹產(chan) 業(ye) 要大膽,選產(chan) 業(ye) 得心細。華州區扶貧配套資金平均每年增加20%,扶貧辦要保證每筆資金精準發放。每個(ge) 扶貧產(chan) 業(ye) 都要在區裏進行研判,組織專(zhuan) 家進行評審。
現在咱柿村有千畝(mu) 獼猴桃園、百畝(mu) 清水蓮菜、百畝(mu) 柿子林和20畝(mu) 光伏發電產(chan) 業(ye) ,輻射帶動全村124戶貧困戶,平均每戶貧困戶至少有2項脫貧產(chan) 業(ye) ,真是戶戶有產(chan) 業(ye) ,人人有收入。今年柿村開始發展奶山羊產(chan) 業(ye) ,先期10萬(wan) 元扶貧資金已經到位。
貧困戶郭鐵栓一家5口就靠他一人養(yang) 活,現在他承包了20畝(mu) 地種獼猴桃,去年有10萬(wan) 元收入,已經由一個(ge) 貧困戶變成了致富帶頭人。他說,這獼猴桃就是“幸福果”。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以前的柿村沒有硬化路,收果子的卡車根本進不來。華州區先後投入包括扶貧資金在內(nei) 的500萬(wan) 元用於(yu) 道路硬化,現在全村巷道路、通村路實現了水泥路麵全覆蓋。
華州區還幫柿村與(yu) 區民政局等單位“結對子”。包聯單位籌集資金60餘(yu) 萬(wan) 元,為(wei) 柿村改造建設了“柿村互助幸福院”,為(wei) 貧困戶完成危房改造7戶12人,易地搬遷19戶92人,同時對群眾(zhong) 飲水設施進行了提升和改造,目前自來水到戶率達到100%……
福建省浦城縣福祿村第一書(shu) 記王琪瓏:
開辟增收渠道 防止因病返貧
“叮咚……”隨著手機一響,一則來自廈門市觀日西裏社區居民的消息,讓我把正在村委院子裏挑揀錐栗的周福全拉回到屋裏,“老周,今年要多種點高山稻米,田裏稻萍魚也要多養(yang) 一些,稻子不能打農(nong) 藥,這是認購人的要求……”我一邊念叨著,一邊把“認購人”的消息記錄轉發給了周福全。
“放心吧,小王書(shu) 記,我都記著了!”昔日貧困戶周福全,現在已經算是村子裏的致富能人。元旦剛過,他的四畝(mu) 水田就被廈門市民認購,田裏今年種什麽(me) 、怎麽(me) 種,認購人說了算,最終的收成也是認購人來“包圓兒(er) ”消費。
以前的周福全,可不是現在這般模樣。家住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楓溪鄉(xiang) 福祿村,山高林密,土地貧瘠,那些年,周福全都是“地難種、錢難掙、貧難脫”。2017年底,中國郵政集團廈門分公司派我到福祿村擔任駐村第一書(shu) 記,兩(liang) 年的牽線搭橋,我將郵政集團的物流資源引入村裏,搭建了“從(cong) 山林到餐桌”的電商平台。周福全靠線上售賣高山稻米、錐栗等土特產(chan) ,有了4萬(wan) 多元的年收入,終於(yu) 邁過了貧困線。
“小王書(shu) 記,醫生診斷我為(wei) 肝腹水,重活兒(er) 幹不動了!”2019年年底,周福全拿著南平市第一醫院的診斷書(shu) ,抹著眼淚找到了村黨(dang) 支部。重活兒(er) 幹不動,種田就跟不上,山貨也采不來,眼瞅著老周又要因病返貧,咋辦?
脫貧不能返貧。如果有人能承包周福全的四畝(mu) 水田,那不就把他解放出來了嗎?帶著簡單的想法,我試著在網上替周福全發布了招租啟事,沒過多久,一則網友留言提醒了我:“如果能認購這塊地就好了,我負責吃,你負責種。”
思路一出,說幹就幹,村裏趁熱打鐵推出“農(nong) 田認購”計劃:春種時,網友以“期貨”的形式,在村裏認購一塊田裏麵的農(nong) 作物,村民按照認購人的需求,播種、管理、收割,收成快遞上門,專(zhuan) 屬訂製,保質保量。
周福全作為(wei) 第一批村裏試點,與(yu) 廈門市幾戶居民簽訂了“認購協議”,而自己不再下田,專(zhuan) 門雇村裏小夥(huo) 子來幫他打理田地。算盤一打,除去人工等各項成本,預計每年3萬(wan) 多元的收入讓他心裏有了底,“再也不用擔心返貧了!”周福全笑得一臉燦爛。
黑龍江省湯原縣新立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王廣澤:
繼續留在村裏 擴大收入來源
“是留,還是回?”去年11月,我兩(liang) 年的駐村任期到了,單位領導問我要不要輪換回去。“留!”畢竟,新來的幹部要把情況從(cong) 頭再捋一遍,沒個(ge) 半年可掌握不來。我駐村的黑龍江省湯原縣新立村,去年5月正式脫貧摘帽,120戶貧困戶全部脫貧。但光“扶上馬”哪行,咱還得“送一程”啊!脫貧戶的受益麵還可以更廣,增收渠道還可以更穩。
一開始,聽到“庭院訂單式種植”時,張久林老兩(liang) 口和很多人一樣將信將疑,“種那點地,能賺幾個(ge) 錢啊?不如種點苞米,夠自己吃得了!”張久林家前年就脫貧了,但夫妻倆(lia) 年事已高,腿腳不便,收入來源受限,返貧風險可不小。
我心想,他們(men) 要是能把房前屋後的兩(liang) 畝(mu) 地利用好,在家門口就能多賺錢,那多好!我和張久林坐在炕頭上,算了不少賬——成本花多少、產(chan) 量收多少、最後賺多少?賬算明白了,心結就打開了。
這不,張久林不僅(jin) 簽下訂單協議開始“增量”,還想辦法“提質”。香菜、豆角、茄子……他的院子裏滿是覆上地膜的秧苗,這樣早采收、早上市,賣的價(jia) 更高。去年,張久林就增收了3000多元,今年估摸著隻高不低。
像張久林一樣參加庭院種植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的貧困戶,去年有63戶,戶均增收400元。今年開春我沒少做工作,這個(ge) 數字又增加到了94戶。
擱以前,很多村民覺得“大錢掙不來,小錢看不上,不如擱家喝小酒”,這是因為(wei) 少本“看得見、摸得著”的“致富經”。去年村裏脫貧後,我們(men) 又開建了兩(liang) 個(ge) 大鵝標準化養(yang) 殖小區,能飼養(yang) 大鵝3萬(wan) 多隻,建成後可以帶動全村120戶貧困戶增收500元。我們(men) 還利用光伏產(chan) 業(ye) 的效益資金設置公益崗位,衛生員、掃雪員、防火監督員……按勞付酬,定期公示。
扶貧先扶誌,從(cong) “不愛幹”到“搶著幹”,大夥(huo) 兒(er) 的變化看得見。接下來,我們(men) 工作隊要在摘帽不摘幫扶的基礎上,靈活引導貧困戶發展肉牛、大鵝等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加大一直以來在技術培訓、貸款申請上的支持力度。
重慶市黔江區望嶺村第一書(shu) 記田富:
每月走訪排查 消除返貧隱患
盡管重慶市黔江區望嶺村已經脫了貧,但依然有不穩定的脫貧戶和易致貧的邊緣戶,我和鎮裏村裏的幹部每個(ge) 月都要去走訪排查。在去年走訪時,得知村民老王得了尿毒症。醫藥費、透析費讓本來已經脫貧的家庭一下子跌落到貧困邊緣。
對於(yu) 鄉(xiang) 親(qin) 們(men) 來說,大病、重病往往是返貧的巨大隱患。為(wei) 了做好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我們(men) 建立了“走訪排查幫扶+醫生進村巡診+指導產(chan) 業(ye) 增收”的工作機製,一起守好鄉(xiang) 親(qin) 們(men) 身後那道防護閘。
防止返貧哪有什麽(me) 捷徑,最主要的還是要一家一家看,一戶一戶問,分析研判。老百姓好不容易脫貧,不能再因為(wei) 生病返貧。前期走訪算算各家的收入,詢問身體(ti) 情況,和醫生們(men) 一道科普衛生知識……不少事要做在前頭。
我們(men) 給老王普及相關(guan) 的醫療保險政策,除了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區裏還通過財政撥款,給每個(ge) 貧困戶投了精準脫貧險。有了這些政策的幫助,老王能報銷90%的醫藥費。
此外,還需要多方協作。市、區兩(liang) 級衛健委對我們(men) 幫助不小。重慶市中醫院的教授坐診鎮醫院,區、鎮的醫生也會(hui) 組隊,每季度來村裏走訪病患,為(wei) 他們(men) 提供醫療診療。這不,村裏的衛生室也煥然一新,五室分離,村醫值班,區衛健委每月上門……村民張桂澤患有塵肺病,區裏的專(zhuan) 家每次來,都要給他看看檢查報告,指導用藥。不少村民和我說,現在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村衛生室能做理療,鎮裏醫療水平也高了不少。
其實有些病如果能夠早發現早治療,就不會(hui) 小病拖成大病。我們(men) 專(zhuan) 門邀請衛健委專(zhuan) 家來給村民們(men) 普及醫療衛生知識。打開村裏的大喇叭,把大夥(huo) 兒(er) 召集到院壩,仔細聽聽醫生怎麽(me) 講。末了,還要給家家戶戶分發健康手冊(ce) ,身體(ti) 的事兒(er) 可大意不得。
除了幫老鄉(xiang) 了解政策,還得在增收上下功夫。幹不了重體(ti) 力活,我建議老王種桑養(yang) 蠶,當年就能有收益,再加上他老伴的公益崗位收入,一年下來老兩(liang) 口也能賺兩(liang) 萬(wan) 塊錢。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