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決(jue) 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麵小康什麽(me) 樣?“十三五”規劃以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hui) 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ti) 改善、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5個(ge) 方麵的目標要求描繪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新圖景。
這些目標完成得如何?決(jue) 勝小康,基層群眾(zhong) 有哪些故事、還有什麽(me) 期待?本版今起推出係列報道,呈現小康路上的生動故事。
“再清點一下,看看錢有沒有少。”
“錯不了!”
湖南益陽市赫山區衡龍橋鎮湘江西村,蔬菜種植合作社的會(hui) 議室裏,點鈔機嘩嘩響,每一次停頓,桌上就出現一遝數百元到上萬(wan) 元不等的現金,花名冊(ce) 上隨之摁下一個(ge) 紅手印。老楊在跟客戶們(men) 結賬。
老楊今年50歲,大名楊利民。記者問老楊,以前想過生意做到這麽(me) 大嗎?他果斷回答,“絕對想不到!”再問他,咋能做得這麽(me) 好?他不好意思了,摸摸頭說:“七分靠打拚。”
回家·創業(ye)
老楊是地地道道農(nong) 村人。不過,他此前就沒正兒(er) 八經幹過農(nong) 活。要說到他種地,那也才近些年的事。
為(wei) 啥這樣?一個(ge) 原因,種地不掙錢。老楊一家原有9口人,攏共才12畝(mu) 地。靠種地養(yang) 活這一大家子,困難。為(wei) 了多賺點錢,20歲老楊就出去了。一路闖來,幹過裝修,賣過保險,後來有了經驗,開始管理工程項目。
轉眼到了2011年,村裏引進一家農(nong) 業(ye) 企業(ye) ,計劃流轉土地,發展蔬菜種植。老楊見過世麵,辦事又靠譜,企業(ye) 負責人拉他一起幹。聽說回老家幹農(nong) 業(ye) ,老楊立馬提起了興(xing) 致,“闖蕩30多年,還是想回家。”
4個(ge) 多月腳不沾地地忙,老楊挨家挨戶做工作,流轉到500多畝(mu) 地。正當他鉚足了勁,準備開始種植時,企業(ye) 出現了經營問題。眼看之前努力要打水漂,他不甘心,“我來想辦法!”老楊找到5個(ge) 多年合作的老夥(huo) 計,真把企業(ye) 頂了起來。
雖然一波三折,但讓老楊沒想到的是,後麵順利極了。先建大棚蔬菜基地,再組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機製一順,萬(wan) 事皆順。村裏地勢平、水源豐(feng) ,老楊在這裏種菜,很快打開了局麵,茄子、辣椒、小白菜等時令蔬菜長勢喜人。
第一批菜品上市,他直接拉到60公裏外的長沙馬王堆蔬菜批發市場,不用他吆喝,菜就被經銷商搶購一空。“基本上不愁賣,種出來就能變現。”
老楊順勢將種植規模擴大到700畝(mu) 。
轉型·升級
種菜、賣菜,這樣簡單的生意,老楊原以為(wei) 能一直幹下去。哪想到,好日子隻維持了3年。
不知怎麽(me) 的,到了2014年,老楊的蔬菜漸漸不再暢銷。
咋回事?老楊邊琢磨、邊調研,原來,周邊人看著蔬菜集中種植掙錢,於(yu) 是紛紛上馬蔬菜基地。粗放經營的蔬菜種植,成了大路貨。
“必須要轉型了。”老楊明確了方向。
但具體(ti) 怎麽(me) 轉型,真不知道從(cong) 哪兒(er) 下手。老楊放下手頭的菜地,“自費出差”,跑到山東(dong) 、河南等地,參加了許多有關(guan) 蔬菜的農(nong) 資展覽,還實地考察了一些知名生產(chan) 基地,學到了不少經驗。
學到了啥?老楊一總結,就是四字:綠色、高效。老楊說,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城裏人買(mai) 菜開始變得更講究。村裏的蔬菜要闖出市場,發展現代高效農(nong) 業(ye) 是大勢所趨。
老楊先請專(zhuan) 家進村,對土地做了兩(liang) 次全麵“體(ti) 檢”。“好地才能種出好菜,搞綠色高效農(nong) 業(ye) ,得有紮實底子。”
確定土地沒汙染,他就放開了膽,拿出半輩子攢下的積蓄,對蔬菜基地進行了大改造。同時,老楊還注冊(ce) 了商標,立誌做成品牌。
在當地農(nong) 業(ye) 部門幫助下,老楊的合作社與(yu) 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建立了技術指導關(guan) 係,還承擔了省微生物研究所的多項技術推廣和應用實驗。
“玩的都是高科技,基地裏新品種、新肥料、新藥劑的應用率達到100%。”他還計劃在基地架上攝像頭,建立農(nong) 產(chan) 品溯源模式,讓顧客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蔬菜的生產(chan) 情況和種植過程、檢測證明。
現在,蔬菜基地不僅(jin) 通過了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認證,還獲得了農(nong) 業(ye) 部蔬菜標準園、湖南省“三品一標”示範合作社等稱號。在此基礎上,基地的精品蔬菜拓寬了市場,走進了長沙的高端超市,最近更是跟廣東(dong) 企業(ye) 簽了約,即將供應香港市場。
傳(chuan) 承·較勁
合作社走上了正軌,蔬菜基地攤子越鋪越大,老楊有些應付不過來,盯上了在外工作的兒(er) 子楊迪。
老楊三天兩(liang) 頭給兒(er) 子打電話:“農(nong) 村是個(ge) 大舞台,年輕人一樣能闖出名堂。”架不住父親(qin) 的遊說,2017年,20多歲的楊迪成了村裏第一個(ge) 大學生農(nong) 民。
小楊有自己的想法。他回村後,不甘心給老楊打下手,琢磨來琢磨去,竟然蹚出了一條新路子——和村裏合作成立公司,幹起了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
“老爸賣出去的都是新鮮菜,我就跟他搞‘錯位發展’。”基地裏的蔬菜,盡管品質都不賴,但有一些產(chan) 品因為(wei) 品相不過關(guan) 而入不了老楊的“法眼”,楊迪借機撿漏,二次加工,把這些菜做成幹辣椒、卜豆角等農(nong) 家菜。
“不得不承認,他的利潤空間比我的高一大截。這小子是塊幹農(nong) 業(ye) 的料。”讓老楊感到意外的是,兒(er) 子不僅(jin) 能搞出新產(chan) 品,還能賣到全國各地。原來,小楊在埋頭做加工的同時,還騰出手來幹電商。小楊在多個(ge) 網購平台都開設了網店,曾經上不了台麵的鄉(xiang) 土菜,搖身一變成了熱銷品。
2020年初,父子倆(lia) 相互亮出了2019年成績單:老楊的蔬菜基地擴大到1900畝(mu) ,共做成了1500萬(wan) 元蔬菜生意,發給老鄉(xiang) 們(men) 的勞務費就接近300萬(wan) 元;小楊的公司也賣出了300多萬(wan) 元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銷售額突破200萬(wan) 元。
“我跟廣東(dong) 一家企業(ye) 簽了筆大單,2020年每天供應5萬(wan) 斤蔬菜。”談到今年要全麵小康,老楊誌在必得。小楊也毫不示弱,跟老楊摽著勁兒(er) 幹,交出自己的底牌:占地400平方米的新工廠即將投產(chan) ,不光賣村裏的產(chan) 品,還要把十裏八鄉(xiang) 的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銷往天南海北。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