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鳴,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國家衛健委指派援鄂醫學專(zhuan) 家。作為(wei) 一名黨(dang) 齡20餘(yu) 年的黨(dang) 員,鍾鳴理想信念堅定,對黨(dang) 絕對忠誠,在抗擊疫情一線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受到黨(dang) 員群眾(zhong) 廣泛讚譽。
不懼危險不怕難,彰顯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擔當
1月23日夜,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鍾鳴接到了國家衛健委指令,前往武漢參與(yu) 搶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危重病人。從(cong) 接到任務到出發,隻有一個(ge) 小時準備時間。他立刻取消了澳大利亞(ya) 家庭遊,義(yi) 無反顧動身前往武漢。行前女兒(er) 與(yu) 他深深一抱:“爸爸,我們(men) 等你回家!”
鍾鳴從(cong) 醫以來,經曆過不知道多少次緊急出發。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有三次,一次是SARS,一次是汶川地震,還有一次就是這次1月23日夜。2008年,鍾鳴作為(wei) 上海第一批抗震救災醫療隊成員之一,馳援華西醫院重症監護室,並主動報名上一線,進駐重災區綿陽市安縣曉壩鄉(xiang) ,之後又空降汶川縣三江鄉(xiang) ,冒著生命危險徒步進村送醫送藥。像這樣臨(lin) 時接到緊急任務,他的家人都習(xi) 以為(wei) 常,但還是免不了擔心,更何況這次麵對的是比SARS傳(chuan) 染性更強的新冠病毒。鍾鳴也已經習(xi) 慣了這些,總是願意衝(chong) 在第一線,並且常說:“這是應該的,因為(wei) 我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
1月24日,剛剛抵達前線的鍾鳴顧不上舟車勞頓,火速進駐武漢金銀潭醫院開展工作。金銀潭是武漢第一批定點收治醫院,也是此次疫情中收治危重患者最多的主戰場。鍾鳴負責的病區,是由普通病房改造而成的臨(lin) 時重症監護室。他帶領湖北省各個(ge) 地方前來武漢援助的醫生、護士組成一個(ge) 臨(lin) 時治療小組,收治當時病區裏一半的危重病人,平均每天工作時間在10至11個(ge) 小時,需要隨時根據病人的動態情況,調整藥物治療方案,為(wei) 危重患者進行有創或無創的呼吸機治療,為(wei) 腎功能衰竭患者進行血液淨化治療,最嚴(yan) 重的還要給病人上ECMO。
由於(yu) 病房和團隊都是臨(lin) 時組建,初期曾麵臨(lin) 不少困難。相較正規的重症監護室,臨(lin) 時改造病房非常局促,原來放一兩(liang) 張床的空間現在塞進了四張床,旁邊還放著監護儀(yi) 、呼吸機、血透機和ECMO,操作起來比平時困難許多。因為(wei) 人手緊缺,團隊裏的醫生並非全是ICU出身,剛開始甚至連一位ICU的專(zhuan) 業(ye) 護士都沒有。而ICU 對護士的專(zhuan) 業(ye) 性要求非常高,她們(men) 必須非常熟悉那些重症設備,要對病人病情的變化具備高度的職業(ye) 敏感,與(yu) 醫生有很好的配合。
鍾鳴作為(wei) ICU的負責人,做了大量的磨合工作。首先就是建章立製,他製定了一係列規章製度,讓工作流程盡可能適應目前特定疫情下的需求,同時完善輪班規則、優(you) 化護士行走動線、對病人實行精細化管理。他手把手帶教傳(chuan) 授經驗,使大家盡快上手,很快適應了工作節奏,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ICU的工作對體(ti) 力和精力的要求非常高,而金銀潭醫院的工作更是遠遠超出了平時的工作強度。有時候要把八九十公斤插滿管子的病人完全騰空翻過來再放下,醫護人員穿著厚重的衣服,戴著麵屏,連透氣都很困難,還要做這種劇烈的體(ti) 力勞動,有時都覺得快要窒息了。ICU的防護最嚴(yan) 格,醫護人員戴著麵屏,水汽經常導致視線一片模糊;平時上ECMO隻戴一層手套,但現在要戴三層甚至四層,手像腫了一樣還要精細操作,難度可想而知。就這樣,鍾鳴及其團隊一直處於(yu) 超負荷運轉狀態,始終堅守在最前線,承受著不為(wei) 人知的壓力,無論是身體(ti) 還是心理,每一天都在負重前行。
與(yu) 死神賽跑,擔負重症專(zhuan) 家的使命
“爸爸,你說你很厲害,為(wei) 什麽(me) 這些危重病人搶救不回來?”這是重症醫學工作者常常需要麵臨(lin) 的拷問,問鍾鳴這個(ge) 問題的是他的女兒(er)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是鍾鳴的新戰場,作為(wei) 重症醫學科的醫生,他麵臨(lin) 過許多難關(guan) ,雖身經百戰,但一開始很多的突如其來仍舊令他有點措手不及。“這次是真的很難!”他從(cong) 不掩飾自己遇到的困難,但是,他選擇迎難而上,與(yu) 死神賽跑。
在此次疫情鋪天蓋地的新聞中,一則“用ECMO技術成功救治一新型肺炎患者”的新聞曾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也讓ECMO走進了大家的視線。ECMO,也就是體(ti) 外膜肺氧合,是重症醫學裏最複雜的醫療技術,臨(lin) 床上用於(yu) 挽救極危重的心肺衰竭病例。而鍾鳴就是業(ye) 界公認的“ECMO大神”,也因此多次被點名承擔上海市乃至全國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助和重大活動的醫療保障。
但是,在疫情一線接觸了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後,經過細致的臨(lin) 床觀察和思考,鍾鳴很快認識到:這次和過去的SARS或禽流感都不太一樣。SARS病人很多時候一發病就非常嚴(yan) 重,但新冠病人有時早期發病並不是很凶險,而是在後期會(hui) 有一個(ge) 突然加速,病人很快進入一種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狀態。鍾鳴提出:病人的體(ti) 內(nei) 很可能啟動了一種炎症風暴,一旦進入這種狀態,很快會(hui) 導致各個(ge) 器官功能的衰竭。雖然我們(men) 有ECMO,有呼吸機,可以讓病人肺的功能得到代替,但是肺外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即使ECMO也不能挽救他們(men) 的生命。
鍾鳴是最早一批認識並提出新冠肺炎這個(ge) 治療難點的專(zhuan) 家,大量研究結果很快證實了他們(men) 的觀察。專(zhuan) 家組對新冠肺炎診療方案進行了補充與(yu) 更新,更加完善更加係統的治療策略也被逐步應用到臨(lin) 床。經過認真的觀察與(yu) 思考,不斷的實踐與(yu) 總結,鍾鳴所負責病區的死亡人數有了明顯減少,治愈出院的病人越來越多,這更堅定了他戰勝疫情的信心。在他看來,未知的病毒和疾病並不可怕,醫護人員對疾病的認識和經驗的積累總會(hui) 有一個(ge) 過程,而重症醫生就是與(yu) 最危險的敵人戰鬥的先鋒部隊,是與(yu) 死神賽跑的一群人。“我們(men) 最高興(xing) 的是,病人轉去普通病房沒有再轉回來,這就意味著他最終能康複出院,我們(men) 贏了!”鍾鳴說。
永遠心懷希望,傳(chuan) 遞醫者的仁心與(yu) 溫情
在中山醫院,鍾鳴作為(wei) 科室副主任、業(ye) 務骨幹,對臨(lin) 床工作和學術研究的嚴(yan) 格要求是出了名的。他對待每一位患者都極其認真負責,尤其遇到疑難病例時,他會(hui) 圍繞在患者床旁仔細查看,反複思考,並查閱文獻,直至找到解決(jue) 症結的方法。他不僅(jin) 臨(lin) 床工作特別出色,也是一名深受學生喜愛的優(you) 秀帶教老師。每次教學查房,鍾鳴不僅(jin) 能從(cong) 臨(lin) 床症狀、診斷治療等方麵分析病情,更能從(cong) 病理基礎、生理機製等方麵剖析疾病,深入淺出、剝絲(si) 抽繭般的邏輯推理能力,幽默風趣、引經據典的表達水平,屢屢讓帶教學生大為(wei) 歎服。他還會(hui) 和大家分享既往遇到的眾(zhong) 多疑難雜症,毫不吝嗇地將自己的經驗傳(chuan) 授給大家,甚至有慕名而來的進修醫生專(zhuan) 門想聽鍾鳴主任查房。曾經有同行感歎:鍾鳴是其見過的將外科、內(nei) 科、麻醉、重症、循證醫學融合貫通得最好的ICU醫生。
重症醫學科麵臨(lin) 的考驗常常是如何麵對失敗。挫折、壓力、未知,往往成為(wei) 壓在他們(men) 身上的沉重負擔。現在,鍾鳴身處抗擊新冠病毒的最前線,他所處的病房、所帶領的團隊,救治的都是最危重的病人。麵對疾病的冰冷和無情,他總是滿懷希望,以實際的行動、樸實的話語傳(chuan) 遞醫者的仁心與(yu) 溫情。
“給苦難的人帶來希望,我想這就是醫務人員的價(jia) 值所在。”這是鍾鳴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在他看來,這句話用在抗擊疫情一線的武漢,再貼切不過了。鍾鳴在抗疫前線曾接受過鳳凰衛視、南方人物周刊、新民晚報、新聞晨報等多家媒體(ti) 的采訪,其嚴(yan) 謹求實的治學精神、細致溫暖的人文氣質曾給予大家莫大的精神鼓舞,樸實動情的表述更是讓人淚目。被問及疫情結束後最想做什麽(me) ,鍾鳴想了一小會(hui) ,輕聲回答:“我想平常地上一天班,過一個(ge) 周末,重新體(ti) 會(hui) 下過去每一天平凡的生活。”他說:“下次我還要回來,脫掉口罩,自由地呼吸武漢的空氣。”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