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麵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如何解決(jue) 製約脫貧攻堅中的突出問題,確保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地區的駐村第一書(shu) 記是其中的重要力量。我們(men) 采訪了幾位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第一書(shu) 記,關(guan) 注他們(men) 是如何發揮好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基層黨(dang) 組織和廣大群眾(zhong) 苦幹實幹的。
貴州威寧縣新華村第一書(shu) 記李曉東(dong) ——
不讓貧困戶因疫返貧
治病,行。治貧,一如精湛的醫術,李曉東(dong) 也在行。
“有李書(shu) 記在,村裏疫情防控、春耕生產(chan) ,大家心裏有底。”對於(yu) 自己這個(ge) 來自省城大醫院的“老搭檔”,新華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羅孝祥心裏又喜歡又敬佩。如何做好今年的春耕備耕,他和村幹部仔細研究,決(jue) 定把去年規模種植的蘿卜改為(wei) 大豆和芸豆,這樣更加有利於(yu) 銷售和儲(chu) 存。目前,全村已流轉出土地315畝(mu) ,正準備芸豆和大豆種子,備齊後即投入種植。
2018年,貴州省人民醫院門診部副主任李曉東(dong) 主動申請去地處烏(wu) 蒙山深處的貧困山村,當起畢節市威寧縣板底鄉(xiang) 新華村駐村工作組組長、第一書(shu) 記。這裏海拔高、山多地少,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比較嚴(yan) 重,廣種薄收。
駐村的前3個(ge) 月,李曉東(dong) 與(yu) 17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促膝交談,發現村民“等靠要”、容易放棄的思想普遍存在,解決(jue) 不了村民腦子裏的問題,脫貧難,就像醫生要找到病因一樣。
扶貧先扶誌。李曉東(dong) 從(cong) 村兩(liang) 委班子擔責履職入手,嚴(yan) 格執行黨(dang) 支部“三會(hui) 一課”和考核製度,建立長效機製。通過召開黨(dang) 員會(hui) 、村委會(hui) 、村民大會(hui) 等,向廣大群眾(zhong) 宣傳(chuan) 黨(dang) 的政策,為(wei) 大家答疑解惑,使群眾(zhong) 認識到“扶貧是相互共贏,要扶的是自己的誌”。他還總結出調研問題、對比方法、統籌推進、培訓檢查等工作法,教授給全村黨(dang) 員幹部,村“兩(liang) 委”作風明顯改善。
雖然思想工作難做,但是,一旦做通,接下來的各項工作就會(hui) 順利很多。
土地貧瘠,再種低效農(nong) 作物,脫貧就是句空話。“隻有調整結構,改掉玉米種植。”李曉東(dong) 與(yu) 黨(dang) 員幹部和村民開會(hui) 十餘(yu) 次,研討推進種核桃、板栗、花椒等,算長遠賬、實效賬,推動全村迅速種植核桃、板栗、花椒1000多畝(mu) ,同時,幫助村裏共同辦起養(yang) 雞場、養(yang) 牛場,貧困戶既有務工收入又有分紅,拓寬了貧困村民的收入來源。
疫情發生後,李曉東(dong) 在朋友圈發出倡議征集防疫用品,朋友們(men) 看到他發布的求購信息後紛紛積極支持捐助。雖然患有臀部筋膜炎,他還是一瘸一拐地跑了多家藥店,最終通過各種方式湊到1000多個(ge) 口罩和手套等防疫物資。
“雖然我們(men) 村已經脫貧出列,但是疫情給春耕、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帶來影響,我一定要站好最後一班崗,帶領村民做好眼前的春耕,不誤農(nong) 時,鞏固好脫貧的成果,決(jue) 不讓貧困戶因疫返貧。”李曉東(dong) 堅定地說。
甘肅岷縣百花村第一書(shu) 記侯永平——
大學老師種當歸
百花村位於(yu)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秦許鄉(xiang) ,過去是有名的貧困村:180多戶村民,依山建屋,種地為(wei) 生,吃的山泉水,住的土坯房。截至2019年初,還有72戶貧困戶。
2019年的元旦剛過,在甘肅農(nong) 業(ye) 大學工作的侯永平,來到百花村任第一書(shu) 記。村裏人聽說,新來的第一書(shu) 記是大學老師,覺得挺稀罕。可看到瘦高個(ge) 、黑皮膚的侯永平,鄉(xiang) 親(qin) 們(men) 覺得更像是農(nong) 民。算起來,這是侯永平第二次當第一書(shu) 記。“之前也幹過3年第一書(shu) 記。”侯永平說,和上次一樣,這回又是主動請纓。侯永平記得初到百花村的情景,朔風勁、積雪厚,綿延的大山,貧瘠的村落,令他印象深刻。
“咱們(men) 沒有明顯的特色資源,距縣城較遠,如若想脫貧致富,還是要從(cong) 土地上想辦法,從(cong) 種養(yang) 上找出路。”一進百花村,村兩(liang) 委班子就沒把侯永平當外人。經過幾個(ge) 月的入戶調研,侯永平走遍了村裏的家家戶戶,摸透了村民的脾氣秉性。“群眾(zhong) 富不富,關(guan) 鍵在支部。”侯永平說,他心裏已經有了譜,“百花的土地上,自有靈丹妙‘藥’。”
“藥”是中藥材,當地的種植曆史,傳(chuan) 承了上千年。整個(ge) 岷縣,有數百種中藥材,大麵積種植的有當歸、黃芪和黨(dang) 參,百花村以種植當歸為(wei) 主,春天下苗,夏天鋤草,秋天采挖,祖祖輩輩周而複始。不過,侯永平發現,百花村的這味“脫貧藥”,還欠些火候:村裏都是熟地,育出來的當歸苗,品質不如山裏好。村民還告訴他,近年來,村裏的當歸常生病。
侯永平從(cong) 原單位請來專(zhuan) 家會(hui) 診,對症下藥,根治了病害,去年,當歸畝(mu) 產(chan) 增收160多斤,增收400多元,36戶貧困戶摘了窮帽子。侯永平還多次請來專(zhuan) 家,開展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刷新了村民的老經驗、土辦法,掌握了新技術,了解了新品種,從(cong) 育苗、定植、管理、施肥、預防病蟲害完成了觀念迭代,更讓村民們(men) 高興(xing) 的是,在專(zhuan) 家幫扶下,培育出了熟地種植的高品質當歸苗。
如今,又到了當歸種植的時節,村民們(men) 早出晚歸,正忙碌地栽種著希望。侯永平與(yu) 大家一邊抗擊疫情,一邊探討藥材種植,有了去年的豐(feng) 產(chan) 增收,村民今年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更高了。
“今年,還有一件重要事兒(er) ,就是強班子育骨幹。”侯永平說,農(nong) 村基層黨(dang) 組織普遍的一個(ge) 問題是“老齡化”,他打算將熱心公益的年輕人,培養(yang) 成村班子後備隊伍,進一步提高村黨(dang) 支部的戰鬥力,“帶好班子、抓好製度,凝聚合力、激發活力,為(wei) 村裏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
雲(yun) 南會(hui) 澤縣拖落村第一書(shu) 記邊靜——
衝(chong) 著難事辦 盯著項目幹
山花爛漫的春天裏,眼瞅著新建的兩(liang) 個(ge) 鋼架大棚即將派上用場,邊靜心裏覺得很踏實。作為(wei) 雲(yun) 南省審計廳派駐到拖落村的第一書(shu) 記,她和“小夥(huo) 伴”們(men) 多方協調,去年建起三個(ge) 辣椒育苗大棚,引進新品種,當年就發揮效益:每畝(mu) 增產(chan) 約50斤。
拖落村地處集中連片貧困的烏(wu) 蒙山腹地,位於(yu) 雲(yun) 南省會(hui) 澤縣。記者從(cong) 會(hui) 澤縣城出發,一路爬坡過坎,車子在“山肚子”裏穿行一個(ge) 多小時才到。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林德能說,拖落村以前在鎮裏最“拖落”,如今有了大變化。五年多來,拖落村的37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隻剩下12戶,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2%,去年整村出列。
邊靜2018年2月到拖落村擔任第一書(shu) 記。兩(liang) 年派駐期滿,今年因為(wei) 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wei) 保持派駐隊伍穩定,過完年邊靜又回到村裏。防控新冠肺炎疫情,3名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幹部們(men) 一道起早貪黑,在拖落村設起“卡點”,落實防控措施。抓住各地複工複產(chan) 機會(hui) ,動員村民外出務工,村裏100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基本都出去了。
她告訴記者,工作中有時也“著急上火”。比如易地扶貧搬遷的新房蓋好了,有的貧困戶就是不搬,一會(hui) 說沒錢買(mai) 家具,一會(hui) 說沒時間打掃屋子,邊靜就和村幹部一起幫著買(mai) 家具打掃房間。“搬新房拆舊房是國家硬政策,隻有磨破嘴皮解釋,村民才能一點點逐漸接受。”說起這些,她感觸很深。
邊靜一年要在村裏駐夠200天,拖落村偏遠,昆明的家是顧不上了。和記者出村部看大棚,一個(ge) 小女孩喊著“媽媽、媽媽”追了出來。邊靜不好意思地解釋:“因為(wei) 疫情孩子還沒入園,家裏老人年紀大了還需要照顧,隻好帶上孩子來村裏。”
邊靜觀察,貧困地區群眾(zhong) 脫貧裏,見效最快的是外出務工,一年能賺好幾萬(wan) ;中期要靠扶貧產(chan) 業(ye) ;而最長遠也是最根本的,是抓好村民素質和鄉(xiang) 村教育。審計廳掛鉤以來,拖落村硬件變化天翻地覆:進村通組的道路硬化了,主路還裝了路燈;156平方米的衛生室拔地而起,頭疼腦熱小病不出村;新建的學校占地22畝(mu) ,設施條件全鎮一流,120個(ge) 孩子寄宿住校,離家遠的學生也有熱騰騰的午飯吃了。而發展產(chan) 業(ye) ,村裏主要靠“雙椒致富”——辣椒正改良新品種,花椒產(chan) 業(ye) 從(cong) 無到有。也是去年,邊靜他們(men) 幫著聯係拉來20多萬(wan) 棵花椒種苗,免費發給群眾(zhong) 種到陡坡地上。邊靜說:“這5000畝(mu) 花椒3年掛果5年進入豐(feng) 產(chan) 期,村民能持續受益。”
下一步,邊靜介紹,主要是脫貧攻堅查缺補漏,並利用好滬滇對口幫扶項目,把村民活動場所的廁所廚房修好,把村裏的大喇叭利用起來,播放脫貧致富、鄉(xiang) 風文明的節目。邊靜笑言,脫貧攻堅不獲全勝,我們(men) 不收兵,“不讓一個(ge) 人掉隊!”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