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從(cong) 除夕夜第一批軍(jun) 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出征,到現在已兩(liang) 個(ge) 月有餘(yu) 。4000餘(yu) 名軍(jun) 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堅持精準施治,用愛心溫暖了很多患者。記者走近其中3名軍(jun) 隊醫護人員,傾(qing) 聽他們(men) 的抗疫故事……
來自海軍(jun) 軍(jun) 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穀院區感染三科主任謝渭芬——
“要精準治療,細節是關(guan) 鍵”,一次握手、一句撫慰都可能是“良藥”
他常說自己就是一名普通軍(jun) 醫。事實上,在醫學消化內(nei) 科領域,他可算是全國領軍(jun) 人物之一。他就是來自海軍(jun) 軍(jun) 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支援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穀院區感染三科的主任謝渭芬(見圖①,曹希攝)。大年初二剛查完房,他來到院長辦公室,言辭懇切地說:“如果沒有上戰場,就愧對軍(jun) 醫這個(ge) 身份!”請戰最終獲得批準,謝渭芬趕往抗疫一線……
“要精準治療,細節是關(guan) 鍵。”查房時,謝渭芬會(hui) 隨時提問管床醫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壓數據分別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時的溫和,黑著臉批評對方……
一天,醫生鄒最從(cong) 病房門口經過,看到謝渭芬正在盯著輸液管,嘴裏默念著一串數字……鄒最明白:謝主任是在計算每分鍾輸液的滴數。個(ge) 性化治療,對輸液速度有著非常嚴(yan) 苛的要求,100毫升液體(ti) 需要45分鍾內(nei) 輸完,每分鍾至少50滴。那天,謝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數滿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謝渭芬說,一次握手、一句撫慰都可能是“良藥”。一位74歲的患者,高度焦慮,謝渭芬每天查房都握著老人的手,俯身嘮嘮三五分鍾;他還請心理醫生柏湧海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幾天之後,老人飯量大了,睡覺也踏實了。出院那天,老人緊緊握著謝渭芬的手說:“是您救了我一命!”
來自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的火神山醫院感染八科一病區主任趙玉英——
“心病還要‘心’藥醫”,隨時回複微信群裏的各種提問,每天數百條
2月4日,火神山醫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聯勤保障部隊第980醫院副主任醫師趙玉英(見圖②,劉會(hui) 賓攝)所在的病區。每個(ge) 班4名護士,除了基礎護理,還要負責打掃衛生、照顧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體(ti) 都吃不消……
“剛住到醫院的患者們(men) ,情緒有些焦慮,有什麽(me) 緩解的好辦法?”作為(wei) 感染八科一病區主任,趙玉英試著建起了一個(ge) “感染八科醫患交流群”。從(cong) 此,趙玉英就像一個(ge) 應答機,隨時回答群裏的各種提問,每天回複數百條,最短的一個(ge) 字或者一個(ge) 表情,最長的要一兩(liang) 百字。漸漸地,患者的焦慮感少了,醫生也鬆了一口氣:即使不是自己當班,也能隨時了解患者的情況。趙玉英總結:“心病還要‘心’藥醫。”
“心”藥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鍾阿姨身上。得知鍾阿姨的兒(er) 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於(yu) 病情較輕,在另一家醫院隔離治療。趙玉英多方協調,把小李轉院到火神山醫院,安排和鍾阿姨住同一個(ge) 病房。看見兒(er) 子來了,鍾阿姨臉上有了笑容,在兒(er) 子的照顧下,身體(ti) 一天天好起來。
後來,趙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這個(ge) 病房,既方便溝通交流,又可以讓小李幫助照顧生活起居。在小李帶動下,誌願者越來越多:病房裏,有的患者幫助醫護人員照顧重症患者起居;醫技樓外,有的患者協助醫護人員推輪椅、抬擔架;樓道裏,他們(men) 拿起掃把和拖布,打掃衛生、傾(qing) 倒垃圾……
如今,病區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後邊備注上“已出院”,還繼續留在群裏給大家鼓勁加油。這個(ge) 病區的醫護人員也用上這劑“良方”,建起了自己的醫患交流小平台;即使醫療隊離開武漢,他們(men) 也可以隨時對患者進行康複指導了。
來自火箭軍(jun) 某醫院的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穀院區感染十四科護士長李曉莉——
“稱呼一改,暖心多了”,進病房不叫床號,而是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地叫著
江城的第一縷陽光灑進窗戶,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穀院區感染十四科護士長李曉莉(見圖③,趙法勝攝)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個(ge) 人防護裝備,即將奔赴她的戰場: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汙染區,感染風險極高。來自火箭軍(jun) 某醫院的李曉莉,個(ge) 頭嬌小,短發齊耳,說話如蹦豆,走路帶陣風,幹啥事就一個(ge) 字:快。
李曉莉當兵31年,臨(lin) 床護理幹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曉莉雖然已經上報了退休,仍帶領科裏護士集體(ti) 遞交請戰書(shu) 。到了武漢,她擔任感染十四科護士長,在全科護士中年紀最大,卻也最拚。主管護師喬(qiao) 惠霞與(yu) 李曉莉一起共事13年,對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護服就像充滿了電,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勁兒(er) 。”
在李曉莉的帶動下,護士進病房從(cong) 不叫床號,而是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地叫著。“稱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曉莉說,這個(ge) “特殊規定”,她已堅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訴記者:“一下子感覺我們(men) 像是親(qin) 人,特別熱乎。”胡阿姨年前從(cong) 杭州到武漢探親(qin) ,沒成想滯留江城無法返鄉(xiang) ,還染上了新冠肺炎,剛入院時心情很糟……李曉莉每次見她一口一個(ge) “大姐”,和她聊幾句家長裏短,還在防護服上畫上西湖風光,緩解她的“思鄉(xiang) 之苦”。如今,胡阿姨不僅(jin) 身體(ti) 恢複很快,還樂(le) 嗬嗬地給病友加油。
92歲的王奶奶,是李曉莉重點護理的患者。這天,她要出院了。李曉莉想臨(lin) 別前給她說上幾句話,一進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邊等她:“閨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們(men) 比您還高興(xing) 呢,一會(hui) 兒(er) 用輪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這些事,第一個(ge) ……”李曉莉湊在王奶奶耳朵邊,叮囑了一番,帶人把她送出了大門……
送王奶奶出院,李曉莉又開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顯得有些嬌小,卻在大家心裏越發高大……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