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抗疫一線,有一群默默無聞的“90後”科研工作者,他們(men) 奮戰在實驗室,與(yu) 科研儀(yi) 器、病毒樣本為(wei) 伴,從(cong) 事臨(lin) 床救治探索、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chan) 品開發、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等研究,用青春的激情和智慧與(yu) 疫病戰鬥,成為(wei) 抗疫科研攻關(guan) 的重要力量。
北大第一醫院醫師董錦沛:
“用科研力量與(yu) 病魔鬥爭(zheng) ”
董錦沛參與(yu) 撰寫(xie) 的關(guan) 於(yu) 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問題的論文最近在網上預發表了,即將落地業(ye) 界權威雜誌。
2月7日抵達武漢,2月9日進入病區,不到30歲的醫學博士董錦沛一邊與(yu) 醫院不同科室同事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一邊參與(yu) 臨(lin) 床資料收集及臨(lin) 床試驗研究。這篇論文就是董錦沛與(yu) 同事的科研成果之一。
“病區最多時有50名患者,除了做好救治診斷的主要工作,我還會(hui) 抽時間觀察和總結患者臨(lin) 床特點、檢查結果、進展至危重型預警表現,以及開展早期積極救治的經驗等。”董錦沛說,醫療隊這項臨(lin) 床數據收集工作已經持續大半個(ge) 月,他采用文字或電子方式做好記錄,下班後再對數據進一步分析整理,隨後傳(chuan) 給北京後方團隊進行數據庫建設。
此外,董錦沛還參與(yu) 了兩(liang) 項醫療隊設計的臨(lin) 床試驗。2月下旬,結合醫療救治經驗與(yu) 前期數據整理,醫療隊確立了兩(liang) 種針對新冠病毒的試驗藥物,在征得患者同意情況下,將部分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加入臨(lin) 床試驗。此後,董錦沛和同事們(men) 持續觀察其化驗指標、肺部情況、胃腸道不良反應等。每遇到疑惑,他都會(hui) 向前輩和同事請教,並及時查閱文獻。“試驗還在進行中,需要進一步觀察和驗證。”
“用科研力量與(yu) 病魔鬥爭(zheng) ,責任很重。”董錦沛說,研究項目會(hui) 大幅度增加值班期間的工作量,但也促使他更專(zhuan) 注更投入,哪怕在隔離病房多觀察研究一會(hui) 兒(er) ,晚上少睡一會(hui) 兒(er) 。
武大聯合科研團隊成員辜家爽:
“關(guan) 鍵時刻應該衝(chong) 上去”
最近,武漢大學宣布:該校組建的聯合團隊創新開發的納米孔靶向測序檢測方法,有助於(yu) 破解臨(lin) 床疑似病例難以確診的問題。武漢臻熙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檢驗實施部負責人、1994年出生的辜家爽便是這個(ge) 團隊的一員。
1月下旬開始,武漢大學藥學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臻熙醫學公司有關(guan) 專(zhuan) 家聯手開展科研攻關(guan) ,研發一項更加精準、靈敏的新冠病毒檢測技術。春節期間,人手不足,公司號召員工返崗,已經回家的辜家爽立即報了名。2月初他便投身這項技術的科研攻關(guan) ,“我們(men) 都是年輕人,關(guan) 鍵時刻應該衝(chong) 上去。”
“前期主要是利用模擬新冠病毒的核酸質粒,將我們(men) 合作研發的納米孔靶向測序方法(NTS)和傳(chuan) 統的熒光定量PCR方法,進行檢測比對。”辜家爽說,他和同事們(men) 穿著防護服,一頭紮在公司的醫學實驗室裏,連續幾天都工作到淩晨兩(liang) 三點。
當拿到第一批實驗結果時,辜家爽和同事們(men) 都非常欣慰,相比傳(chuan) 統的檢測方法,新的檢測方法不僅(jin) 靈敏度更高,有效提升了核酸檢測的陽性率,而且能同時檢測其他常見呼吸道病毒,檢測範圍更廣。此外,這項技術適合在醫院和CDC等實驗室開展。
如今,這項技術已經應用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的病毒核酸檢測中。作為(wei) 技術支持人員,辜家爽他們(men) 每天和醫院檢驗科的醫生們(men) 同進同出,保障著檢測項目的正常運行。
湖北疾控中心技術員何飛:
“有任務就立即進狀態”
何飛每天都會(hui) 在早上8點半趕到湖北省疾控中心衛生檢驗檢測研究所,記錄實驗室檢測記錄結果,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我每天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有任務就立即進狀態。”何飛說,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隻要樣本到了,就得立馬到實驗室去。
何飛1990年出生,是湖北黃岡(gang) 人,2016年從(cong) 華中師範大學微生物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來到湖北省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衛生檢驗檢測研究所,一直從(cong) 事呼吸道病原菌的監測和研究工作。
1月中旬,何飛便參與(yu) 新冠病毒的檢測,剛開始她也有些害怕。“由於(yu) 我們(men) 經常跟傳(chuan) 染病打交道,跟隨前輩們(men) 進幾次實驗室之後,心態也會(hui) 慢慢好起來。”何飛說,她的工作都有非常嚴(yan) 格的生物安全要求,要根據病原體(ti) 危害程度,穿戴不同等級的生物防護服,在不同的實驗室完成實驗。“那段時間上班連軸轉,也沒有周末,我也忘記了哪天是幾號。”
2月20日,何飛加入新冠病毒與(yu) 呼吸道細菌性病原體(ti) 關(guan) 聯性的研究團隊。“對新冠肺炎患者而言,呼吸係統會(hui) 受到破壞,機體(ti) 免疫力下降,此時正是病原菌容易入侵的時候。”何飛介紹,研究團隊從(cong) 大量的咽拭子核酸中,隨機選取了新冠肺炎陽性和陰性患者的咽拭子核酸,檢測了15種基因、14種呼吸道常見的細菌性病原體(ti) ,探索新冠肺炎病毒與(yu) 呼吸道細菌性病原體(ti) 的關(guan) 聯性,這給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提供更多理論依據。
華中科大同濟醫學院研究生方丹:
“終於(yu) 能為(wei) 抗疫出力了”
“新冠病毒不僅(jin) 會(hui) 攻擊呼吸係統,而且還會(hui) 造成消化係統的損傷(shang) ,我們(men) 發現,近八成新冠肺炎患者有消化道症狀,近七成危重患者入院時肝功能異常,近五成出現腹瀉,患者的轉氨酶異常率也較高。”1994年出生的方丹介紹起自己和導師一起完成的研究成果。
方丹第一次開展臨(lin) 床研究就很快有了新發現,而且以第一作者發表在了核心期刊《中華消化雜誌》上,“終於(yu) 能為(wei) 抗疫出力了!”
2月10日,她還在湖南嶽陽家中,突然接到導師黎培員教授的信息:臨(lin) 床發現武漢地區新冠肺炎患者消化道症狀突出,我們(men) 馬上進行研究,為(wei) 疾病防控和診治提供參考。
武漢地區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狀有哪些特點?病毒對患者消化係統的影響到底是怎樣的?方丹和導師希望以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患者為(wei) 樣本進行流行病學描述性研究。製定研究方案、設計問卷、收集數據、統計分析、撰寫(xie) 報告……半個(ge) 月的時間裏,方丹每天要忙到淩晨兩(liang) 三點鍾,從(cong) 305名患者數以萬(wan) 計的數據中歸納結論,寫(xie) 成論文。
方丹說,這項成果發表後,關(guan) 於(yu) 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過程中出現的肝損傷(shang) 等消化係統問題引起了高度關(guan) 注,為(wei) 臨(lin) 床治療提供了參考。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