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時間拚速度 與死神搶生命——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裏的“生死戰”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1

  傳(chuan) 染病ICU病房被稱為(wei) “紅區”——

  監護儀(yi) 數據不斷變化,嘀嗒嘀嗒,輕微作響。

  電子表數字靜靜跳躍,一秒一秒地流失。前一秒風平浪靜,後一秒驚心動魄。

  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新冠肺炎患者生命,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這是當前階段湖北、武漢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主戰場湖北目前在院治療4593例,其中重症1343例、危重症371例。

  分秒必急,生死決(jue) 戰,幾乎每天都在火神山醫院ICU病房裏展開,來自軍(jun) 隊的白衣戰士們(men) ,和時間拚速度,與(yu) 死神搶生命。

  為(wei) 生的希望 守住最後一道關(guan) 口

  “嘀,嘀,嘀嘀嘀……”監護儀(yi) 上紅燈閃爍,報警聲突起。

  呼叫值班醫生,穿戴防護裝備;跑進病房,投入搶救;快速誘導氣管插管、有創輔助通氣……又一位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被成功從(cong) 死亡線上拉回來。

  “還可以再快一點!”汗水順著張西京的護目鏡往下滑,在重症監護室工作20多年的他,早已習(xi) 慣和死神“搶人”的讀秒節奏。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中)、副主任宋立強在查房(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中)、副主任宋立強在查房(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50歲的張西京,說話細聲細氣,走路也輕手輕腳,作為(wei) 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儒雅文靜的他每天都在與(yu) 死神進行著驚心動魄的搏鬥。

  己亥歲末,庚子春始,病毒襲來,江城逢難。

  最新數據顯示,武漢市累計確診病例50005例,占全國確診病例數的六成左右。麵對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傳(chuan) 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來自全國的4萬(wan) 多名醫護力量馳援湖北,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是他們(men) 麵前最艱巨的任務。

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的護士們(men) 合影為(wei) 武漢加油(3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的護士們(men) 合影為(wei) 武漢加油(3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經過醫護人員的不懈努力,截至3月23日,湖北重症、危重症患者已經從(cong) 最高峰的突破萬(wan) 例,下降到現在的1714例。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如今已有1.4萬(wan) 名來自各省區市的地方援鄂醫務人員陸續撤離武漢,但重症救治團隊仍然留守、堅守在武漢重症定點收治的醫院,依然在千方百計搶救重症、危重症患者。已在武漢奮戰近60個(ge) 日夜的張西京,就是其中一員。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在詢問患者的情況(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在詢問患者的情況(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武漢蔡甸區知音湖畔,曾遍布著藕塘、土丘,一片荒蕪。這裏“鍛造”出送瘟神、戰死神的火神山醫院,會(hui) 聚了來自全軍(jun) 的1400名醫護人員,成為(wei) 這場戰“疫”一把緊急作戰的尖刀。

  ICU病房——這把尖刀上的刀尖,也是火神山醫院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最多、最重、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從(cong) 上世紀70年代以來,重症醫學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成為(wei) 衡量醫院救治水平的重要標誌。在我國自汶川地震救援以來,也日益受到關(guan) 注。

  跟隨張西京的腳步,踏進“紅區”,裏麵的空氣仿佛是凝固的。在這個(ge) 大開間病房,兩(liang) 側(ce) 病床上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手背、口鼻、動脈處插滿了各樣細小的導管。

醫護人員將患者轉運至武漢火神山醫院病房(2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醫護人員將患者轉運至武漢火神山醫院病房(2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參加過2008年汶川地震傷(shang) 員救治的張西京,搶救、治療都是他的強項。但這次對張西京卻是一次大考:病例基數大、疫情來勢猛、尚無特效藥……重重險阻擺在張西京和他的團隊麵前。

  “重症醫學科是一個(ge) 醫院的壓艙石。ICU病房穩住了,其他病房才敢放心收病人。”張西京說。

醫護人員將患者轉運至武漢火神山醫院病房(2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醫護人員將患者轉運至武漢火神山醫院病房(2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收治病人前,作為(wei) 科室當家人的張西京,手上拿著圖紙,小步快走,跑工地、改圖紙、調方案、走流程。紅黃綠區怎麽(me) 設置、ICU病房通道如何布局、換隔離服的房間大小應該是多少,就連房間試水,他都守在現場、盯著施工隊,確保萬(wan) 無一失。

  奮戰48小時,張西京團隊讓科室設施條件達到感控要求,保證了醫院及時收治危重新冠肺炎患者。那段時間,張西京來回奔波於(yu) 病區、工地、駐地,每天步數都在3萬(wan) 步以上。

  2月9日,張西京和團隊收治第一批患者,正式打響了直麵病毒、與(yu) 死神抗爭(zheng) 的“生死戰”。

  與(yu) 死神接刃 白衣執甲爭(zheng) 分奪秒

  “1、2、3!”一聲“翻身指令”劃破安靜的病房,“90後”護士唐梅在張西京指導下護著患者頭部及氣管插管,和另外4位護士合力幫助患者改變了臥位。雖然隻是幾分鍾的操作,汗珠已經在護目鏡裏打滾。看著患者生命體(ti) 征趨於(yu) 平穩,大家鬆了一口氣。

  “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在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仍不能改善氧合時,實施俯臥位通氣是較為(wei) 有效的措施之一。”唐梅說,這樣的操作每天都在進行,每挪動一下,都要小心翼翼。

  多數重症患者肺部有大量的炎性痰栓,阻擋了氧氣的吸入,會(hui) 讓患者滑向死亡的深淵,纖支鏡是重要救治手段之一。

武漢火神山醫院綜合科主任毛青(右一)在火神山醫院研究布置病房防護措施(2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黎雲(yun)  攝

  武漢火神山醫院綜合科主任毛青(右一)在火神山醫院研究布置病房防護措施(2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黎雲(yun)  攝

  這一救治過程在高濃度的病毒氣溶膠環境下完成,與(yu) 插管操作風險相當,不同於(yu) 插管的速戰速決(jue) ,纖支鏡操作有時需要暴露在汙染環境下半小時。

  “這樣的救治每天都有,隻要對患者有用,我們(men) 就不能退。”張西京團隊幹的就是與(yu) 死神掰手腕的活。

  病情瞬息變化。緊急搶救時,每個(ge) 步驟都是按秒計,每一秒都生死攸關(guan) ;等患者一點點恢複生命體(ti) 征時,卻像跑馬拉鬆,幾小時甚至一連幾天都要守著。

  “快,是為(wei) 了救命;慢,同樣是為(wei) 了救命。”這是護士伏雨佳聽到科室副主任李文放念叨得最多的話。一天早晨,剛進病房,伏雨佳看到每個(ge) 病床床頭多貼了一張提示:“檢查患者氣管插管是否在鼻腔中有合適的長度,防止脫落!”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監護室內(nei) ,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李文放把寫(xie) 有注意事項的A4紙貼在患者床頭(2月24日攝)。新華社發(吳浩宇 攝)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監護室內(nei) ,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李文放把寫(xie) 有注意事項的A4紙貼在患者床頭(2月24日攝)。新華社發(吳浩宇 攝)

  那是李文放打印並逐個(ge) 貼上去的。

  頭天夜班,監護儀(yi) 突然報警,李文放馬上跑過去。“氧飽和度探頭正確,氧源正確,氧氣管路通暢。”檢查一圈都正確,李文放想了想,打開患者的口罩,問題果然藏在口罩下——高流量通氣的通氣管一隻脫出在鼻孔外,造成患者氧飽和度下降。

  “新冠肺炎和其他疾病不一樣,每個(ge) 病人情況也有差異,沒有治療特效藥,就是考驗我們(men) 救的效率和治的耐心。”這次,張西京團隊麵臨(lin) 一道全新課題。

  眼下,救治工作正是攻堅階段。

  “細節!團隊!”這是張西京眼中的關(guan) 鍵,也是火神山重症醫學一科與(yu) 死神對戰的“看家本領”。病人有個(ge) 體(ti) 差異,30名醫生、50名護士,來自呼吸科、消化科、神經科、麻醉等不同醫院、多個(ge) 科室,“每個(ge) 個(ge) 體(ti) 化治療方案的製定、執行,都是多學科團隊協作的戰鬥,最終落實到治療和護理的細節上,幫助患者戰勝病毒。”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監護室內(nei) ,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李文放為(wei) 患者診治(2月24日攝)。新華社發(吳浩宇 攝)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監護室內(nei) ,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李文放為(wei) 患者診治(2月24日攝)。新華社發(吳浩宇 攝)

  53歲的李文放這些天多了一個(ge) 習(xi) 慣,除了例行查房,還要和護士一道,把所有患者的生命體(ti) 征數據,各種診療設備的工作狀態,全都過一遍;

  科室副主任宋立強條件反射式的,見到護士給病人做俯臥位通氣,就會(hui) 立馬跑到病人床頭盯著,保證管子不脫落,不打折;

  護士呂向妮額頭那道勒痕一直沒消,天天進病房,忍著防護裝備的不適,也要確保每一個(ge) 醫囑及時準確執行;

  ……

  “任何時候,都是生命至上。”生死之地,張西京團隊竭盡全力守護每一支微弱的燭光。

  一連串數字,記錄著無數次與(yu) 死神的接刃戰。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治愈患者與(yu) 醫療隊隊員揮手道別(2月13日攝)。新華社發(範顯海 攝)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治愈患者與(yu) 醫療隊隊員揮手道別(2月13日攝)。新華社發(範顯海 攝)

  截至3月22日20時,醫院累計收治3040名患者,其中重症1442例,危重症125例,累計出院2284例。目前,在院患者690例,其中重症和危重症228例。

  火神山醫院醫務部副主任周全介紹說,為(wei) 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火神山醫院建立起病區、科室、醫院三級會(hui) 診製度,組織專(zhuan) 家分組進行現場查房會(hui) 診,確保危重症“一人一案”救治;廣泛采取恢複期血漿、中醫藥、托珠單抗、ECMO等手段治療基礎上,醫院又建立了成熟的篩選評估和療效評價(jia) 救治體(ti) 係,廣泛應用於(yu) 危重症救治。

  “這裏沒人是全才,每一次搶救,每一次日常護理,都是互補的團隊協作。”陳靜說。把病人從(cong) 死亡線上拉回來,最令人欣慰。

  “總有遺憾,幾天內(nei) 去世的人,頂得上我原來醫院科室一年的了。”張西京握著拳,一遍一遍捶著自己的腿,聲音變得哽咽,“上了呼吸機、插管、ECMO,還是沒搶回來……”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宋立強在查看新入患者的胸部CT(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宋立強在查看新入患者的胸部CT(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承生命之重 迷彩軍(jun) 裝勇毅前行

  “1:00,1:21,1:25,1:30,1:40,1:42……”這是“90後”護士牟芷惠手機上“鬧鍾列表”的第一頁。

  “每四小時一個(ge) 班,排班像車輪一樣往前滾,所以每個(ge) 小時內(nei) 都會(hui) 設好多個(ge) 時間點的鬧鍾。”牟芷惠說。

  因為(wei) 作息時間變化太快,加上疫情帶來的精神壓力,有的醫護人員這段時間被失眠困擾,有的甚至需要借安眠藥入睡。

  牟芷惠無數次淩晨起床,星夜趕去火神山的動力,來自一張病人家屬的留言條:“尊敬的醫護人員,你們(men) 辛苦了!感謝你們(men) 的付出和努力,我們(men) 記住了,永遠記住美麗(li) 的白衣天使,我的老父親(qin) 就拜托你們(men) 了。”

  “沒有什麽(me) 比生命更寶貴的,隻有全力以赴每一個(ge) 四小時,才對得起這份重托。”牟芷惠一邊說,一邊理了理迷彩服的袖口。

  馳援武漢,正月初一淩晨2點多,她在朋友圈寫(xie) 下:“備勤數日,接到出發通知那一刻,心反而踏實了,希望不辱使命!”

3月20日,在武漢火神山醫院,當日病愈出院的患者在“心連心許願牆”前與(yu) 醫護人員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3月20日,在武漢火神山醫院,當日病愈出院的患者在“心連心許願牆”前與(yu) 醫護人員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穿上軍(jun) 裝,擔負保家衛國的使命;身著白衣,肩扛救死扶傷(shang) 的職責。“我從(cong) 事重症醫學24年,黨(dang) 齡28年,入伍32年,我不上誰上?”再一次麵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張西京退掉探望嶽父母的機票,毅然赴武漢。

  當武漢被按下“暫停鍵”,人影寥寥;這裏卻被按下“快進鍵”,迷彩疾行。

  李文放貼在患者床頭的各種“醫囑”;護士們(men) 為(wei) 患者手繪的卡通指示牌;還有一張張《監護室患者病情逐日一覽表》……病房的每一處,都透著他們(men) 的努力。

  白牆上的電子表,紅色數字靜靜跳躍,不斷向前。

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80後護士朱麗(li) 為(wei) 患者調整管線(3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80後護士朱麗(li) 為(wei) 患者調整管線(3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惜時如金,越是最吃勁的時候越要頂上去。”病房、駐地、會(hui) 診三點一線,是張西京和同事每天工作的常態。

  重症病房有病痛和無奈,但也充滿了對生命的渴望。雖然很多重病患者隻能回應一個(ge) 眼神或者一個(ge) 表情,但張西京和每一個(ge) 醫護人員都會(hui) 用自己的方式,鼓勵每一位病人,給他們(men) 戰勝病魔的信心。

  “我今天狀態比昨天好。”“對對,您很快可以回家看到孫子了。一天會(hui) 比一天好。”“有希望?”“當然。有希望,有希望……”這是護士長陳靜在病房內(nei) 與(yu) 一名患者的對話。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護士長陳靜(中)與(yu) 醫生討論患者病情(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護士長陳靜(中)與(yu) 醫生討論患者病情(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護理之外,照顧病人生活起居,吃喝拉撒,她和護士們(men) 早就把病人當成朋友,甚至是親(qin) 人。

  從(cong) 利比裏亞(ya) 抗擊“埃博拉”回來,陳靜本以為(wei) 這輩子再也不會(hui) 遇上驚心動魄的事。

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護士長陳靜(右)與(yu) 患者交流(2月26日攝)。新華社發(吳浩宇 攝)

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護士長陳靜(右)與(yu) 患者交流(2月26日攝)。新華社發(吳浩宇 攝)

  沒想到,疫情打亂(luan) 平靜的生活。病毒起狼煙,她沒有猶豫,再次衝(chong) 到一線。這一次,她是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護士長。

  從(cong) 小湯山到火神山,延續17年的責任傳(chuan) 遞;千裏奔赴,與(yu) 病毒較量在最近距離不到20厘米的距離。

  背負生命的重量,“60後”李文放,“70後”張西京、宋立強、陳靜,“80後”張楠、呂向妮,和一大批“90後”的小年輕……一個(ge) 人的腳步,一支隊伍的腳步,都朝著同一個(ge) 方向——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3月20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宋立強(中)護送81歲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去做CT檢查。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3月20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宋立強(中)護送81歲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去做CT檢查。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根本記不得今天是星期幾,在這裏,很多人的時間概念隻有昨天、今天、明天。”處於(yu) 快節奏的緊張忙碌狀態,讓護士張楠記不清日期,可每位患者的病史、病情,她張口就來。

  “當病人對我說‘解放軍(jun) 來啦,我們(men) 就放心啦’,這份信任何其珍貴。”深夜值班的張楠說,與(yu) 一座英雄的城市同在,與(yu) 這裏的人們(men) 同行,也是他們(men) 的光榮。

  星空之下,火神山燈火不熄,一束束微光,直向蒼穹……

發布時間:2020年03月24日 07:16 來源:新華社 編輯:靳建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