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批“90後”“00後”青年官兵馳援湖北——“青春迷彩”閃耀抗疫一線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圖①:劉佳和戰友在感染病區崗位進行火線入黨(dang) 宣誓。敖進鑫攝 圖②:日前,解放軍(jun) 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90後”醫護人員為(wei) 戰疫無償(chang) 獻血。傅淩豔 王炳軒攝影報道 圖③:一位小朋友病愈出院,韓悅送上精心準備的卡片。郭俊軼攝

  圖①:劉佳和戰友在感染病區崗位進行火線入黨(dang) 宣誓。敖進鑫攝

  圖②:日前,解放軍(jun) 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90後”醫護人員為(wei) 戰疫無償(chang) 獻血。傅淩豔 王炳軒攝影報道

  圖③:一位小朋友病愈出院,韓悅送上精心準備的卡片。郭俊軼攝

  “讓青春在黨(dang) 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li) 之花。”3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ti) “90後”黨(dang) 員回信,向他們(men) 和奮鬥在疫情防控各條戰線上的廣大青年致以誠摯的問候。

  青年官兵是我軍(jun) 的主體(ti)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以“90後”“00後”為(wei) 代表的青年官兵不畏艱險、衝(chong) 鋒在前,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希望帶給人民,譜寫(xie) 了感天動地的青春之歌,展現了中國軍(jun) 人的本色情懷。

  記者連線采訪了幾位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青年官兵和軍(jun) 隊文職人員,一起來聽聽他們(men) 的青春故事。

  “臉上的壓痕,是最美的青春印記”

  葛亞(ya) 芳:1996年出生,海軍(jun) 軍(jun) 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護士。

  軍(jun) 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

  “2003年非典,你們(men) 保護還是孩子的我們(men) ;2020年的今天,輪到我們(men) 保護你們(men) 了。”

  出征武漢前,出生於(yu) 1996年的葛亞(ya) 芳,在日記本上鄭重寫(xie) 下這句話。

  到武漢的第三天,葛亞(ya) 芳和戰友就進駐了漢口醫院,後來轉戰到火神山醫院。

  雖然參加工作時間不長,但葛亞(ya) 芳各項護理技能毫不遜色。清理患者痰痂、口腔分泌物是一項繁瑣的工作,最需要護士的耐心。有時,清理到病人嘴邊的痰痂又滑進去。她看到不能開口說話的病人張開嘴巴,眼睛緊盯著自己,她意識到,這是她的責任,必須耐心地幫忙清理幹淨。

  “你們(men) 比我的孩子對我還好!”患者拉著葛亞(ya) 芳的手說。

  ICU病房裏的患者病情較重,每當她和其他戰友不顧危險搶救患者,看到病人血氧飽和度上升的那一刻,她感覺很驕傲很自豪。

  這些天,葛亞(ya) 芳心中牽掛著她曾護理過的一名老爺爺。“你們(men) 就是上海來的軍(jun) 醫吧!我們(men) 有救了!”當時,老爺爺緊緊握住她的手,眼角還泛著淚光。一瞬間,她感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巡視、護理、喂飯、翻身……一個(ge) 班時下來,葛亞(ya) 芳早已汗流浹背。隻有在困難中,才能讓自己快速成長。“打贏這場硬仗,加油!”交完班之後,她總要為(wei) 自己鼓勁。

  每天讓她最開心的事,就是下班脫下防護裝備。臉上那深深淺淺的壓痕,仿佛一枚枚勳章,刻在了清秀的臉龐上,成為(wei) 最美的青春印記。

  “青春帶給我的,是責任和希望”

  王燕南:1995年出生,火箭軍(jun) 某醫院護士。

  軍(jun) 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

  深夜星空,純淨幽遠。

  柔和的燈光下,軍(jun) 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火箭軍(jun) 某基地醫院護士王燕南剛結束一天的工作。她脫下厚重的防護服,摘下口罩,吃著盒飯,額頭上隱約可見有汗珠在閃爍。

  從(cong) 進駐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穀院區那天起,王燕南和戰友們(men) 就一直處在連軸轉的工作狀態,連夜清理病區、檢測醫療設備、感染防護培訓,接收一批又一批確診患者入院。

  由於(yu) 長時間佩戴護目鏡,一向愛美的她臉頰滿是壓痕,有些部位開始過敏紅腫;為(wei) 了節約防護物資,每天上班前不敢喝水,20多歲的她穿上紙尿褲;為(wei) 避免交叉感染,她把頭發剪得更短了。“在這場戰疫中,青春帶給我的是責任和希望。”王燕南說。

  一名年逾七旬的患者獨自住院,一開始情緒很激動,不太配合治療,而且患者本地口音重,加上身上的層層防護,醫護人員聽不明白患者的言語。王燕南看在眼裏、急在心中。為(wei) 了能更好地照顧患者,她放棄休息時間,向湖北籍隊員及輕症患者學習(xi) 簡單的湖北方言。這樣既方便對老人進行護理,又增進了感情。老人沒有指甲剪,她就把自己的拿來給老人用;老人記性不好,她反複叮囑老人按時吃藥;老人睡覺不踏實,她查房時耐心地陪在老人身邊,拉著老人的手,直到安然入睡……

  “我還擔心,現在的年輕人關(guan) 鍵時刻能不能經受住考驗,事實證明我多慮了,他們(men) 是好樣的!”醫療隊隊員、火箭軍(jun) 某基地醫院院長吳永勝告訴記者。

  “地震時解放軍(jun) 救過我,現在我來救援”

  劉佳:1991年出生,陸軍(jun) 軍(jun) 醫大學西南醫院護士。

  軍(jun) 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

  泰康同濟(武漢)醫院汙染級別最高的區域,是劉佳與(yu) 疫魔交鋒的“戰場”。

  她像往常一樣來到醫院穿衣間,做進入感染病區前的最後準備。挑選型號適合的防護服、雙手消毒、更換N95口罩……每個(ge) 步驟都輕車熟路。

  劉佳是去年10月新入職的一名“90後”軍(jun) 隊文職人員,來自陸軍(jun) 軍(jun) 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相比參加過抗擊非典、汶川抗震救災、抗擊埃博拉等救援任務的護理老兵,她的職業(ye) 經曆還顯稚嫩。

  第一次進感染病區,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很快就感覺頭痛、惡心、缺氧,堅持了十幾分鍾就出來了。回憶起那個(ge) 難受勁兒(er) ,劉佳記憶猶新。

  劉佳一方麵查找出護目鏡過緊、過度緊張等原因,另一方麵加強體(ti) 能訓練,想辦法盡快適應感染病區的工作。很快,她就跟上了戰友們(men) 的腳步,可以在感染病區堅持4個(ge) 小時以上。克服了這個(ge) 困難,也讓劉佳信心倍增,她找各種機會(hui) 進感染病區,說:“要把之前的時間補回來”。

  2008年汶川地震,劉佳的家在北川縣城附近,正在讀高一的她親(qin) 眼見證了解放軍(jun) 為(wei) 了人民利益舍生忘死。

  “地震時解放軍(jun) 救過我,現在我來救援。每每聽見患者說‘解放軍(jun) 來了,我們(men) 就安心了’,都忍不住熱血沸騰。這些患者,多像當年的自己啊!”劉佳說。

  “從(cong) 被照顧到守護別人,這是青春的成長”

  韓悅:1990年出生,武警特色醫學中心護士。

  軍(jun) 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

  從(cong) 通宵清理病區到檢測醫療設備,從(cong) 培訓感控技能到接收患者入院……

  進入泰康同濟(武漢)醫院的那天起,韓悅和戰友們(men) 就立馬進入戰鬥狀態。在戰友們(men) 眼中,這個(ge) 年紀不大、身材嬌小的姑娘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兒(er) 。

  感染病區特殊的工作環境,使韓悅一下子換了個(ge) “青春模樣”——由於(yu) 長時間佩戴護目鏡,一向愛美的韓悅臉頰布滿了壓痕,有些部位甚至過敏紅腫。

  感染病區護理雖然辛苦,卻有很多感人的瞬間。有一位老奶奶,每次韓悅給她做護理,老奶奶都會(hui) 跟她嘮家常。一天,老人家特別認真地說:“姑娘,你能不能用紙把你的名字寫(xie) 給我,我年紀大了,怕出院以後忘了你……”

  那一刻,自認為(wei) 性格堅強的韓悅鼻子一酸,淚水開始在眼眶裏打轉。“從(cong) 被人照顧,到守護別人,我覺得這就是青春的成長。”韓悅說。

  在抗疫最前沿,同時間賽跑、與(yu) 病魔較量,讓她體(ti) 會(hui) 了戰鬥的青春,讀懂了堅守的價(jia) 值。

  人的成長,有時就在一瞬間。每次目送康複患者滿麵笑容走出醫院,韓悅都感到滿滿的成就感。她說:“在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我們(men) 青年一代理應站出來、衝(chong) 在前。”

  “我有力氣,搬運重活讓我來”

  陳一:1999年出生,西寧聯勤保障中心戰士。

  軍(jun) 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

  “嘀,嘀,嘀嘀嘀……”

  火神山醫院重症監護室內(nei) ,生命體(ti) 征監測儀(yi) 報警紅燈閃亮。穿戴防護服跑入病房,配合醫生,跑前跑後,這是負責衛勤保障的“95後”小夥(huo) 陳一的工作日常。

  剛滿20歲的他還是一名上等兵。陳一說:“我雖然年齡不大,但身上的責任不輕。”

  2月2日9點多,陳一隨隊乘軍(jun) 機抵達武漢。當時的火神山醫院剛完成基礎建設。軍(jun) 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入駐後,第一件事就是整理病房設施和衛生條件,為(wei) 隨時接診患者做好準備。

  兩(liang) 天兩(liang) 夜的準備工作,陳一始終戰鬥在最前沿。“我有力氣,搬運重活讓我來!”這是同隊赴漢醫護人員最常聽到陳一說的話。

  2月4日上午,火神山醫院開始收治確診患者,陳一所在的感染七科一病區,是第一批接受確診患者的科室。他每天都要進入感染病區,有時不止一次。

  問起這裏與(yu) 之前在衛生隊工作的區別,陳一說:“以前,重活麵前我們(men) 有力氣,細活麵前我們(men) 有時間。可到了火神山,重活變得更‘重’了,細活變得更‘細’了。比如,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搬運器材,三層手套包裹下用紮帶為(wei) 垃圾袋封口,這些都變得十分困難。”

  前不久,ICU病房需要補充一名新戰士。ICU病房中,很多患者需要氣管插管治療。

  陳一得知後,第一時間找到教導員王鑫申請,“我學過醫學,有經驗,讓我去再合適不過了。”

  看著這個(ge) 堅強果敢的小戰士,王鑫眼眶濕潤了:“我們(men) 的隊伍中,這麽(me) 年輕的戰士都在主動請纓,勝利還會(hui) 遠嗎?”

  “穿上軍(jun) 裝,就要扛起使命”

  姚許:2000年出生,空軍(jun) 雷達某旅戰士。

  駐鄂部隊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駕駛員。

  “我身上的軍(jun) 裝,是沉甸甸的責任與(yu) 擔當!如果必須有犧牲,請讓我來,我願做那個(ge) 守護者!”

  2月1日,經中央軍(jun) 委批準,駐鄂部隊成立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消息傳(chuan) 來,中部戰區空軍(jun) 雷達某旅下士姚許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shu) 。

  為(wei) 什麽(me) 參加運力支援隊?姚許講述了自己的經曆:剛入伍,司訓大隊組織實車分解,這是項簡單的訓練,可姚許怎麽(me) 也掌握不了要領,錯誤一個(ge) 接一個(ge) 地犯。帶教師傅主動開導他,可姚許聽不進去,還打起“退堂鼓”。這時,師傅怒吼道:“你要對得起這身軍(jun) 裝!”

  姚許突然感到慚愧。他抿住嘴唇,拿起工具,從(cong) 頭開始學,一招一式練。從(cong) 那一刻,姚許堅定了信念:穿上軍(jun) 裝,就要扛起使命。

  加入運力支援隊沒多久,姚許便遭遇了第一場硬仗。2月7日晚10點,姚許車組接到命令,武漢要建一所“方艙醫院”,運力支援隊要立即去5個(ge) 地方轉運床板、櫃子等物資。

  當姚許和戰友把最後一批物資卸載到位,已是次日清晨7點半。看著大汗淋漓、精疲力盡的戰士們(men) ,接管物資的醫院負責人非常感動,說:“感謝你們(men) 為(wei) 搶救生命贏得時間。”

  截至3月18日,姚許和戰友們(men) 累計出動車輛3700餘(yu) 台次,運送物資13000餘(yu) 噸,累計行車41萬(wan) 多公裏。

  記者手記

  “該是我們(men) 這一代承擔責任的時候了!”一名“90後”戰士說。17年前的非典疫情,他們(men) 年紀還小,沒有貢獻力量;這一次,他們(men) 長大了,有能力保護祖國人民。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遞交請戰書(shu) 、按下紅手印,不少青年官兵火速來到戰疫一線。在火神山醫院、泰康同濟醫院等軍(jun) 隊支援醫院以及運力支援保障前線,記者采訪這些官兵時,雖然隔著口罩,看不見他們(men) 的臉龐,但透過一雙雙明亮的眼睛,能強烈感受到他們(men) 堅定的信念和決(jue) 心。

  他們(men) 富有勇毅和鬥誌,敢於(yu) 向困難發起挑戰。怕去廁所浪費防護服,他們(men) 成年後第一次穿上紙尿褲;密不透風的三級防護下,他們(men) 第一次汗水順著褲子淌到鞋子裏……前線苦,但青年官兵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他們(men) 充滿朝氣和活力,彰顯了青春的蓬勃力量。在這裏,記者看到,他們(men) 裹上厚厚的防護服,拔出簽字筆,互相在防護服上寫(xie) 各種“創意簽名”。他們(men) 保持著積極樂(le) 觀,把對風險和困難的恐懼拋在腦後,將滿腔的熱血化為(wei) 勇敢前行的動力,沒人喊苦、沒人叫累、沒人掉隊。

  抗疫一線是戰場也是考場,青年官兵也在這裏收獲了成長。我們(men) 欣喜地看到,未曾經曆太多風雨的一代,已經開始為(wei) 他人擋風遮雨。這次大考,他們(men) 交出了合格答卷,未來的他們(men) 將格外令人期待。

發布時間:2020年03月22日 09:48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