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玉在記錄居民所需物資。
“過去有人說他們(men) 是嬌滴滴的一代,但現在看,他們(men) 成了抗疫一線的主力軍(jun) ,不怕苦、不怕犧牲。抗疫一線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驗人。”3月1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武漢市東(dong) 湖新城社區考察。聽完社區誌願者代表、中國礦業(ye) 大學(北京)大二學生謝小玉的工作匯報後,總書(shu) 記深有感觸地說。
受到總書(shu) 記的肯定和鼓勵,謝小玉工作起來更有幹勁了。這名社區第一批參加誌願服務、唯一的大學生誌願者,已經在30棟樓值守一個(ge) 多月。日前,記者來到東(dong) 湖新城社區,感受了謝小玉忙碌的一天。
上午9點——
主動上門問需求
趁著上午9點物資尚未送達的待命時刻,謝小玉看望了住在30棟樓15層的80多歲的周奶奶。
“奶奶,降壓藥夠嗎?燃氣卡要充值嗎?”“小玉來啦,放心,都夠用。”周奶奶感動地說,有一次為(wei) 了幫她買(mai) 降壓藥,謝小玉連跑了3家藥店。
因為(wei) 老人家不會(hui) 用手機、腿腳又不方便,謝小玉就特別關(guan) 心周奶奶。“周奶奶第一次接電話時,看到是陌生的手機號碼,以為(wei) 遇到了騙子,熟悉了以後,周奶奶經常主動打電話找我談心。”她說,以前連對門鄰居都不熟悉,這段時間卻認識了很多社區鄰居,有些人還給她送防護物資。
服務200多戶居民不是簡單事。單從(cong) 買(mai) 藥來說,居民對生產(chan) 廠家、品牌型號都有特殊要求。有時候她和其他誌願者連“逛”幾天藥店,才能買(mai) 到某種指定的藥。
上午10點——
大箱小箱送快遞
“我的順豐(feng) 快遞到南門了。”上午10點,30棟樓1單元一位居民在群裏求助誌願者,謝小玉看到後立刻起身。
取快遞是誌願者的日常工作,30棟樓離社區南門最遠,來回一趟要十幾分鍾。一上午謝小玉就幫居民取了4次快遞,看到她氣喘籲籲地抱著大箱小箱,其他誌願者連忙幫她找推車。“沒事,這幾天,我的力氣都鍛煉大了。”謝小玉說。
“快遞業(ye) 務是從(cong) 2月下旬開始逐漸增多的,最忙時一天要跑十幾趟,一批快遞在南門,一批在社區服務站前,收到居民通知就得趕緊取走、避免堆積。”謝小玉介紹說,居民個(ge) 性化需求比較多,經常會(hui) 有退換貨的情況。
幾天前,謝小玉向一位社區居民借了輛電瓶車。“最近取快遞、取貨方便多了,但小玉總是把電瓶車給我們(men) 用。”一起負責30棟樓的下沉幹部畢彪說,謝小玉年紀雖小卻很愛照顧人。
當然,工作中也有不順心的時候。有一次分快遞時,有居民衝(chong) 她發了火,她哭了。“不隻是感到委屈,更多的是覺得自己沒做好。”謝小玉不好意思地說,社區工作人員和家人都在鼓勵她,她也慢慢學會(hui) 了調整心態。
下午5點半——
挨家挨戶發活魚
“團購活魚到樓下了。”下午5點半,近10份活魚在灌滿清水的塑料袋裏活蹦亂(luan) 跳。謝小玉在群裏發出通知,擔心有居民沒及時看到,她又一家家打電話通知。“謝謝小玉!”不到20分鍾,魚分發完了。隨後,她仔細查閱筆記本上的記錄,再次確認當天的物資和生活用品是否全部送到,然後繼續值班。
腳踩一雙粉色球鞋,外麵套著一件紅馬甲,紮著利落的馬尾辮,未滿20歲的謝小玉渾身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她原本計劃今年寒假和家人出去旅遊過年,“雖然旅遊沒成行,但當社區誌願者也挺有意義(yi) 的。”
搭檔萬(wan) 小強說,小玉上崗時正值2月中旬寒潮來襲,愛心物資大部分是米麵油,都特別沉,一周要發三四次。小玉挨家挨戶敲門送貨,好幾次一直從(cong) 傍晚忙到晚上11點。“這個(ge) ‘00後’小姑娘一點也不嬌氣,很堅強,很有責任感。”萬(wan) 小強佩服地說。
“抗疫一線也是大學,誌願服務就是課堂。社區工作的經曆和體(ti) 驗,是我課堂上學不到的。現在,我的承受能力、溝通能力、信息整合能力都增強了。”謝小玉自豪地說。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