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明:10萬員工的健康 是她最大的牽掛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堅決(jue)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人物名片:

  朱紅明,女,1972年2月出生,199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現任寧波市北侖(lun) 區新碶街道大港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

  大港社區位於(yu)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lun) 區大港工業(ye) 城,是北侖(lun) 區較早開發的工業(ye) 園區之一,轄區麵積6.7平方公裏,現有企業(ye) 566家,職工10萬(wan) 餘(yu) 人。在阻擊疫情和複工複產(chan) 的特殊戰場上,朱紅明用堅持、智慧和勇氣詮釋著初心和使命,確保了目前轄區無一例確診和疑似病例,100%企業(ye) 有序複工。

  10萬(wan) 員工的健康,是她最大的牽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港轄區內(nei) 566家企業(ye) 的安全、近10萬(wan) 名員工的健康,成了朱紅明最大的牽掛。1月23日,浙江啟動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戰疫號角吹響,朱紅明帶領大港社區立即進入“戰時狀態”,竭盡全力為(wei) 社區撐起嚴(yan) 密防控傘(san) 。“還有多少名員工留在廠區沒有回老家?”“他們(men) 有醫用口罩嗎?”“企業(ye) 防疫措施落實到位了嗎?”她迅速組織開展“清廠行動”,建立“社工+企業(ye) 支部+黨(dang) 員誌願者”的排查網絡,半小時內(nei) 就發動84名企業(ye) 黨(dang) 員加入,他們(men) 那天撥打了3萬(wan) 多個(ge) 電話,掌握了27892名非甬籍、928名春節返鄉(xiang) 湖北籍員工軌跡信息,成功勸導春節返鄉(xiang) 湖北籍員工延遲返甬859人。在湖北實施封城的第二天,朱紅明得知轄區一名湖北籍員工駕駛摩托車通過鄉(xiang) 間小路到達了河南信陽縣,擬借道河南返回北侖(lun) 。她馬上電話聯係企業(ye) 和該員工,耐心分析利弊、做好思想工作,協調公司作出“返甬前工資照付”的承諾,成功勸返了該員工。

  “不漏一企,不落一人”,這是朱紅明在疫情防控期間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她帶上從(cong) 企業(ye) 緊急籌集的口罩,領著10名社工挨家挨戶走訪企業(ye) ,日均暴走3萬(wan) 多步,把口罩送到企業(ye) 留守員工、保安人員手上,督查企業(ye) 是否未經審批開工。她自己地毯式排摸74家企業(ye) 留廠員工管理情況,反複叮囑企業(ye) 做好宿舍防疫、集中隔離區管理等,把募捐來的1.5噸消毒水、4000個(ge) 口罩無償(chang) 提供給了物資短缺企業(ye) 。

  解決(jue) 近600家企業(ye) 的複工煩惱,是她最大的心願

  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後,朱紅明又迅速投身企業(ye) 複工複產(chan) 大戰。她合理調配10名社工和26名區派機關(guan) 黨(dang) 員幹部力量,成立複工複產(chan)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組建聯係聯絡、現場勘定、政策指導等7個(ge) 黨(dang) 小組,又第一時間排出複工流程圖、計劃表。她帶著臨(lin) 時黨(dang) 支部連續作戰、高效運轉,實現企業(ye) 複工申請當天踏勘、當天核驗、當天上報。複工工作啟動5天後,大港社區內(nei) 260家企業(ye) 陸續開工,3萬(wan) 餘(yu) 名員工有序到崗。申洲集團是國內(nei) 排名前列的針織服裝出口企業(ye) ,企業(ye) 總員工約3.5萬(wan) 人,她第一時間把“企業(ye) 防疫清單”送到企業(ye) ,與(yu) 企業(ye) 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企業(ye) 自有的約1.4萬(wan) 個(ge) 床位、8000個(ge) 獨立房間的宿舍合理劃分,騰出閑置宿舍2500個(ge) 床位作為(wei) 集中隔離區,滿足了對返工人員的隔離需求。同時,她協調采購30個(ge) 紅外線體(ti) 溫監測儀(yi) 、發送800多輛大巴車從(cong) 全國各地免費接回員工。目前申洲員工返崗率已達80%,產(chan) 能達到90%。

  應對企業(ye) 複工後遇到的開工難、招工難、資金周轉難等難題,朱紅明想了不少辦法。她提出“組建一個(ge) 招工組、搭建一個(ge) 資源鏈接平台、梳理一套防疫寶典、建立一支法律顧問團”等內(nei) 容的“鋒領十條”,推出“共享員工”計劃緩解企業(ye) 用工緊缺難題,建立中小企業(ye) 抱團複工的“複工者聯盟”,搭建企業(ye) 谘詢日答日畢的“鋒領答疑”平台,引進“法管家”解答企業(ye) 勞資糾紛及合同履行等谘詢等。目前,大港社區企業(ye) 已全部複工,園區整體(ti) 呈現穩步向上的發展態勢。

  10年如一日,她把園區當成自己的家

  “營造家的氛圍、履行家的責任、樹立家的形象”,是朱紅明到大港社區工作後一直堅持的工作信條。2008年,在工業(ye) 園區設立不設居委會(hui) 的社區、實行社區化管理,在全國沒有先例,也沒有現成的經驗。作為(wei) 社區“當家人”,朱紅明摸著石頭過河,用3個(ge) 月時間梳理出一本厚厚的“家譜”,把園區企業(ye) 的家底掌握得一清二楚;用6個(ge) 月時間搭建起黨(dang) 群團及各類社會(hui) 組織,讓園區組織體(ti) 係枝繁葉茂。她精準打通企業(ye) 服務“立交橋”,創新搭建“紅明有約”黨(dang) 代表工作室,培育“大港人講師團”,每年收集幫助企業(ye) 解決(jue) 各類問題上千條次,用自己的“辛苦指數”,化解企業(ye) 的“煩惱指數”,提升員工的“幸福指數”,企業(ye) 老總們(men) 紛紛讚歎“朱書(shu) 記的辦事效率真高”、“我們(men) 工作在這個(ge) 社區,感到非常幸福和榮幸”。

  她依托一個(ge) “社區大黨(dang) 委”平台,帶領10名社工,培育100個(ge) 社會(hui) 組織,激活1000名黨(dang) 員,服務近10萬(wan) 員工,四兩(liang) 撥千斤的“小馬拉大車”工業(ye) 園區治理模式,取得了積極成效,2014年5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以《小社區“護”大園區》為(wei) 題,報道了大港社區的典型做法。十餘(yu) 年來,社區未發生一起群體(ti) 上訪事件、嚴(yan) 重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生產(chan) 事故,企業(ye) 對社區服務非常滿意率高達99%。

  幾十天來,朱紅明帶頭衝(chong) 在一線,日均200多個(ge) 電話,手機接到發燙、聲音說到沙啞,是防疫期間她的工作常態。鏖戰未勝、疫情未消,她仍在咬牙堅持,努力早日讓園區恢複常態。

發布時間:2020年03月19日 17:17 來源:ky体育中心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