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門急診總護士長戴愛蘭(lan) (右)在為(wei) 醫護人員進病房前做防護把關(guan) (2月22日攝)
“我報名,我去。”今年春節期間,在收到招募醫護人員馳援武漢的號召後,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門急診總護士長戴愛蘭(lan) 沒有絲(si) 毫猶豫就決(jue) 定參加。她退掉返鄉(xiang) 的車票、把決(jue) 定通知家人,大年初四就隨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奔赴武漢,接管武漢市第三醫院光穀院區一個(ge) ICU和兩(liang) 個(ge) 普通病區。轉眼間,這份支援工作“滿月”了。
抵達武漢次日,當她走進病房的那一刻,17年前參與(yu) 抗擊非典的場景又浮現在戴愛蘭(lan) 的腦海,甚至連消毒水的味道都是那麽(me) 熟悉。“那時覺得消毒水越濃越安全,熏得我們(men) 不停流淚,現在的防控措施科學多了,麵對病毒大家也多了鎮定和自信。”
對防控措施的敏感,也緣於(yu) 她這次擔負的使命。作為(wei) 這批醫療隊中資曆最老的護理人員之一,她臨(lin) 危受命,成為(wei) 一名院感防控工作者,她要對醫院內(nei) 發生的各種感染進行預防和管控,包括患者與(yu) 患者間、醫護人員與(yu) 患者間的交叉傳(chuan) 染。
有人這樣描述院感防控工作:“如果說一線醫務人員所進行的是一場極限蹦極,那麽(me) 院感醫生就是蹦極運動員身上的那根繩索。”對戴愛蘭(lan) 來說,“平平安安把醫護人員帶回家”,並不輕鬆——預案要做細,工作要做實,要檢查,完善,再檢查,再完善……
由於(yu) 院感防控並非自己熟悉的工作,加之身處新的醫療環境,戴愛蘭(lan) 曾連續幾天焦慮到失眠。“醫院給分了13個(ge) 休息室,但我們(men) 有148人,大家工作時間都不一樣,要科學分配;從(cong) 清潔區到緩衝(chong) 區,再到隔離區,工作服怎麽(me) 穿、口罩怎麽(me) 脫,要統一規範;對一些大大咧咧的年輕護士,還要反複培訓、指導他們(men) 的操作……”新工作千頭萬(wan) 緒,但她必須硬著頭皮時刻跑在“大部隊”前麵,跑在可能發生的風險前麵。“此時此刻,再微小的紕漏都可能帶來無法預計的影響。”
說起戴愛蘭(lan) ,很多事為(wei) 同事們(men) 所熟知。比如,有時大家會(hui) 發現她入神地看著某個(ge) “明明什麽(me) 都沒有”的地方;有時又發現她像個(ge) 中學班主任一樣突然出現在身後,指出同事們(men) 穿戴不規範之處;一些被大家認為(wei) “過去了”的小差錯,依然會(hui) 被她在每晚例會(hui) 上不留情麵地指出來。但同事們(men) 未必知道,戴愛蘭(lan) “火眼金睛”的背後是每天堅持提前半小時至三刻鍾上崗,在所有醫護人員到達前完成一項項防護工作的最後檢查。
大家還記住了很多她做的“小事”:親(qin) 手為(wei) 各休息室安裝晾衣架、給同事們(men) 送幹淨的手術衣、把敞開的汙物桶換成腳踏式的,指導大家習(xi) 慣隨時腳踏丟(diu) 棄汙物……
“她有超強的責任心和執行力,對實現醫護人員零感染做出了重要貢獻。”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這樣評價(jia) 戴愛蘭(lan) 。
“可能隻有戰‘疫’結束了,回家了,我才能真正放下心來。”戴愛蘭(lan) 認為(wei) ,感染的風險總是存在,過程中還有難以把控的地方,隻要還在武漢,她就會(hui) 保持高度警惕,盡可能把風險降至最低。
2月4日,戴愛蘭(lan) 的戰“疫”日記記錄了這一樣幕:“隊中有好幾個(ge) 小夥(huo) 伴的生日到了,大家一起給他們(men) 過了集體(ti) 生日,相信這個(ge) 特殊時期的生日會(hui) 讓他們(men) 終生難忘。”然而這場歡快的集體(ti) 生日結束後,她卻內(nei) 疚地向丈夫致歉。“2月7日是他50歲生日,我失約了。”
從(cong) 抗擊非典,到汶川救援,再到這次阻擊新冠肺炎疫情,始終衝(chong) 鋒在前的戴愛蘭(lan) 清楚自己救死扶傷(shang) 的使命和作為(wei) 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初心。“身為(wei) ‘天使’就不能畏懼病魔,何況我們(men) 的身後就是英雄的中國人民,有他們(men) 的支持,戰‘疫’勝利已在不遠處。”戴愛蘭(lan) 說。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