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病因診斷專家組——“麵對風險,更需要堅定的信仰”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王朝夫正在觀察病理切片。資料圖片

  他們(men) 像是一支“影子醫療隊”,出發之後,行蹤便少為(wei) 外界所知。他們(men) 被稱為(wei) “醫生背後的醫生”。多數時候,他們(men) 身穿高等級防護服,坐在顯微鏡前,對著一個(ge) 又一個(ge) 小小切片,放大,再放大,分析比對數據,探尋新型冠狀病毒究竟是如何致病的,新冠肺炎是如何演變乃至致人死亡的。

  2月17日,這支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新冠肺炎病因診斷專(zhuan) 家組,受國家衛健委委派,來到武漢開展新冠肺炎病理學和病因診斷研究工作。

  專(zhuan) 家組一共6人,由瑞金醫院病理科主任王朝夫帶隊,病理科黨(dang) 支書(shu) 、副主任醫師費曉春,主治醫師張衡,超聲診斷科主治醫師劉振華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師蔡軍(jun) 、趙雷共同組成。他們(men) 長期在病理和影像學臨(lin) 床研究一線工作,具有豐(feng) 富的經驗和專(zhuan) 業(ye) 技能。

  “我們(men) 6個(ge) 人分成了三組。”王朝夫告訴記者,平時他們(men) 主要在金銀潭醫院、火神山醫院等三家醫院工作,通常早上6點多就起床出發,晚上7點以後才回到酒店。

  他們(men) 所做的,是通過對病亡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ti) 解剖或在超聲引導下穿刺,從(cong) 發生病變的各個(ge) 器官中取樣,隨後經幾十個(ge) 步驟製作成病理切片。現場取樣多在夜間進行,正是人體(ti) 免疫力較低的時段。在武漢工作近兩(liang) 周,專(zhuan) 家組共完成3例去世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ti) 解剖,其中兩(liang) 例的病毒分析已經有了結果。

  除了指揮協調全組工作,在武漢的多數時間,王朝夫都坐在病理實驗室,將一個(ge) 個(ge) 病理組織切片在顯微鏡下放大數百倍觀察,必要時還要采用基因檢測等科學手段以及更多檢測設備來幫助判斷;此後,再製作數字切片,對收集到的病理數據進行掃描處理。

  王朝夫早已習(xi) 慣了顯微鏡下的世界,往往一坐下就忘記了時間。然而,在這次工作中,54歲的他要穿著三級防護服,兩(liang) 層口罩加上頭套,不敢喝水又汗流浹背,有時會(hui) 感覺呼吸不暢、頭暈。

  “我們(men) 6個(ge) 人都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平時派任務,大家都二話不說。共產(chan) 黨(dang) 員就是要平時工作顯得出,關(guan) 鍵時刻挺得出,危難時候豁得出!麵對風險,更需要堅定的信仰。”王朝夫說。

  武漢的疫情防控形勢正在好轉,然而作為(wei) 一種新發疾病,新冠肺炎的致病機理仍不清楚。“作為(wei) 病毒性肺炎的一種,摸清它的致病、演變機製,才能加深對同類病毒感染疾病的認識,為(wei) 後續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學支撐。”王朝夫說,團隊正與(yu) 陸軍(jun) 軍(jun) 醫大學卞修武院士團隊合作,通過病理研究讓臨(lin) 床診斷更精準,治療方案和防控措施更精確有力。

發布時間:2020年03月09日 07:32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田延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