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逆行的白衣天使、挺身而出的誌願者、奮戰一線的保潔員和記者……在湖北疫情防控的各條戰線上,婦女同胞正以戰鬥姿態全力投入工作。3月8日是“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邀請6位巾幗奮鬥者,用真摯的講述,分享了她們(men) 質樸感人又飽含力量的戰疫故事。
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鍾小鋒在ICU工作了16年。疫情發生後,她和她的團隊日夜堅守,在一線奮戰了60多天。
“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一名護士衣服濕透了,蹲在地上哭。不是因為(wei) 累而哭,而是因為(wei) 護理1個(ge) 多月的病人有意識了。她流著淚說,覺得自己的辛苦付出都值得了。”鍾小鋒說,ICU收治的患者進來時基本都無意識,沒法交流。“經過我們(men) 的努力,患者能跟我們(men) 有互動,有時一個(ge) 眼神、一個(ge) 簡單的動作,都會(hui) 讓我們(men) 更有信心去繼續戰鬥。”
她坦言,自己家中也有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兒(er) 女,也很疲憊。但ICU是護佑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她深知自己是在與(yu) 死神賽跑,不能浪費一分一秒,不能有絲(si) 毫懈怠。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袁雅冬是河北省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隊長。1月26日,作為(wei) 呼吸科醫生,她主動請戰,奔赴挽救生命的戰場。
在武漢市第七醫院,他們(men) 負責4個(ge) 病區的醫療護理工作。袁雅冬管理的病區有190餘(yu) 名病人,急危重症患者比例經常在一半以上。袁雅冬說,經過40多天奮戰,有250餘(yu) 名患者經她治療病愈出院。“一起戰,一起贏,我們(men) 一定能戰勝疫情,早日回家。”她堅定地說。
廖君是一名新華社記者,從(cong) 去年12月30日以來,她一直戰鬥在抗擊疫情報道一線。她和其他女同胞一樣,身上有多重身份:在家,是兩(liang) 名七旬老人的獨生女,是兩(liang) 個(ge) 孩子的媽媽,是一名軍(jun) 醫的妻子。在崗位上,是工作20多年的記者,也是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
這些天裏,讓她印象最深的采訪對象是武昌醫院的一名主治醫生汪曉婷。汪曉婷一直奮戰在抗擊疫情前線。她下班後就住在賓館,跟家人隔離。擔心感染丈夫,她不願上車,執意走路,丈夫就開車默默跟在後麵,為(wei) 她護航。
“這些記錄寫(xie) 在文章中,也永遠記在我心裏。”廖君說,作為(wei) 一名新聞工作者,在抗擊疫情這個(ge) 沒有硝煙的戰場,必須堅守住輿論的“主陣地”,向世界講述武漢這座英雄城市所經曆的一切。
武漢經濟開發區環衛工人張春香是第一批進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區隔離病房進行突擊保潔的保潔員之一。
“我的孩子們(men) 都成家了,沒什麽(me) 負擔,如果清潔沒人做,那情況不是更糟糕嗎?我覺得我應該站出來。”張春香說,剛開始報名時,老伴不同意,擔心她抵抗力差、容易被感染。為(wei) 說服老伴,她反複強調醫院防護很好,隻要平時注意衛生,做好防護沒有問題。女兒(er) 知道此事後,也主動打電話和父親(qin) 商量。在女兒(er) 的幫助勸導下,張春香老伴才同意。
在結束這份工作後,張春香和其他同事一起到賓館隔離了14天,大家都很好,目前已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希望大家都能多為(wei) 別人想一點,多為(wei) 別人做一點。相信我們(men) 武漢很快會(hui) 好起來。”張春香說。
提起站到抗疫一線的勇氣從(cong) 何而來,青年誌願者楊雪說:“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勇敢。”那天,在醫院工作的表妹給她打電話,問可不可以送她去上班,她當時心裏咯噔了一下,很害怕,畢竟醫院還是很危險。可想到表妹是去一線救人都沒有害怕,覺得自己應該幫她。
楊雪鼓足勇氣出門,在路上表妹一直教她怎麽(me) 防護、怎麽(me) 消毒。她的堅強、勇敢和樂(le) 觀消除了楊雪心底的顧慮。“這是我第一次心態的轉變。”楊雪說。
第二次則是在一次執行物資運輸任務的時候,楊雪在路口等紅綠燈,和她並排停著一輛軍(jun) 車,車裏的軍(jun) 人看到誌願車的貼標,搖下車窗對她敬了一個(ge) 軍(jun) 禮。
“那一刻我感到很震撼!那一刻,我覺得作為(wei) 一名武漢人,我必須勇敢站出來,為(wei) 了武漢慢慢變好作出自己的貢獻。”楊雪說,“隻有我們(men) 進,疫情才能退。”
湖北省婦聯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李述永說,自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婦聯第一時間向全國各級婦聯組織發布動員令,湖北2600名專(zhuan) 職幹部、30多萬(wan) 婦聯執委加入戰疫大決(jue) 戰。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