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了毛澤東(dong) 主席的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xi) ”。從(cong) 此,這一天成為(wei) 了學習(xi) 雷鋒紀念日。這名22歲的年輕戰士,也成為(wei) 了我們(men) 心中的榜樣。如今,在抗擊疫情的前線,有一群青年,在他們(men) 的身上,我們(men) 看到了雷鋒的影子。
川妹子王利是一名滴滴司機,從(cong) 1月24日開始,她成了社區後勤保障車隊的誌願者,為(wei) 武昌的麗(li) 島花園社區2000多戶居民提供跑腿服務,按照社區居委會(hui) 的調度,每天穿梭在武漢,將慢性病患者送到醫院,將物資送到急需地。她每天從(cong) 早上7點半工作到晚上9點,至少要跑100公裏。中午往往隻能吃一碗泡麵,晚飯也要等到收車之後。學生時代,王利曾經從(cong) 汶川地震中逃過生死劫難。她說,汶川地震後,曾經暴雨傾(qing) 盆,一段時間沒吃沒喝,是各地湧來的救援人員和誌願者給她帶來了希望。如今麵對新冠肺炎疫情,她想著武漢市民可能會(hui) 遇到和她當年一樣的問題。所以,她放棄回老家過年的計劃,選擇留在武漢,“載他們(men) 一程”。
王利在搬運帶給社區居民的物品
王利在等待來領物品的居民
1月23日,武漢鋼花小學音樂(le) 老師華雨辰在微信上看到一則誌願者招募的消息,誌願服務的內(nei) 容之一是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華雨辰一想自己可以做這件事,於(yu) 是就報名了。從(cong) 那開始,華雨辰成了一顆“螺絲(si) 釘”,為(wei) 方艙醫院患者廣播、給患者和醫護送餐、幫助運送分發物資、到高速路口測體(ti) 溫……哪裏需要就去哪裏。在方艙醫院裏,除了日常播報的日期、天氣、新聞速遞,華雨辰總想多做點什麽(me) 。她就專(zhuan) 門為(wei) 三位2月份過生日的患者播放了生日歌和生日祝福。因為(wei) 不能進入病區,華雨辰並不知道一牆之隔的患者會(hui) 有何反應,但她相信這道牆不會(hui) 隔斷愛的傳(chuan) 遞。在做誌願者的同時,作為(wei) 音樂(le) 老師的華雨辰還帶著學生們(men) 在網上錄歌,獻給抗疫英雄。華雨辰有時也會(hui) 想,自己做這些事情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她說,“後來一想,再小的作用也是作用。我們(men) 搬牛奶,誰能知道這些牛奶是我們(men) 搬的?但確實需要,需要我們(men) 就去。”
華雨辰在方艙醫院廣播
華雨辰搬運物資
汪勇,是武漢一名普通的快遞小哥。1月24日,一條護士下班打不上車的消息讓本已放假回家的他坐不住了。第二天,他就住進了公司的倉(cang) 庫,開始誌願接送醫務人員上下班。他開足馬力,第一天就接送了30多位醫護人員回家。但他慢慢發現,就算再拚命,每天最多也隻能跑300公裏左右。他開始在各個(ge) 微信群裏招募誌願者,很快就組建起了一個(ge) 小團隊。從(cong) 日常的出行、用餐,到修眼鏡,買(mai) 拖鞋、指甲鉗、充電器甚至秋衣秋褲,隻要醫護人員有需要,他們(men) 都會(hui) 想方設法解決(jue) 。得知醫護人員有迫切需要,他曾和同伴們(men) 籌款10萬(wan) 元,“把商場裏所有羽絨服都買(mai) 光了”。上海援鄂醫療隊需要4000隻鞋套,但唯一能找到的賣家已感染,無法寄快遞,他便穿著防護服開車到遠郊,給物資消毒後運回醫院。他還爭(zheng) 取相關(guan) 部門支持落實1.5萬(wan) 份餐食持續供應,快速搭建起一個(ge) 應急餐食的免費配送備用網絡,解決(jue) 了7800名醫護人員及一線人員的供餐問題。上海醫療隊有隊員過生日,他專(zhuan) 門找人買(mai) 了蛋糕送過去。公司獎勵給他200個(ge) 醫用口罩,他把口罩都捐給了醫護人員。如今,汪勇已經光榮入黨(dang) 。提到這些醫護人員,汪勇始終稱他們(men) 為(wei) “我的醫護”,視為(wei) 自己的生死之交。談到感染的風險,他說,“萬(wan) 一染上了,我就到醫院去。”
汪勇
接聽市民的熱線電話、開展心理谘詢服務、為(wei) 社區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幫助病患照顧孩子……
成千上萬(wan) 的青年,在戰“疫”的關(guan) 鍵時刻,主動站出來,緊握雷鋒精神的“接力棒”,與(yu) 病毒“較量”。
青年有擔當,
中國有力量,
勝利在前方!
延伸閱讀
新時代,我們(men) 應該如何傳(chuan) 承雷鋒精神?在這個(ge) 特殊的日子裏,讓我們(men) 從(co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中,感受雷鋒精神永恒的光輝。【總書(shu) 記心中的雷鋒精神】【學習(xi) 雷鋒精神】
帶你走近真實的雷鋒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